很多人對中國特種兵的認識源自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那部著名電影《衝出亞馬遜》,近些年《我是特種兵》系列電視劇的熱播更是吸引了觀眾對這支充滿神秘與傳奇色彩的特殊兵種的關注,螢屏上那些嚴苛的訓練與選拔,殘酷的演習與對抗,讓人驚訝於特種兵異乎常人的體能、意志和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戰鬥技能,也讓人好奇於他們在螢屏外真正的軍旅生活實況。特種兵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他們強悍過人的體魄究竟是如何練就的?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陸軍第26集團軍某特種作戰部隊尋找答案——
「別人在拼搏,我是在拼命!」
讓記者詫異的是,與國外很多軍隊「優中選優」、層層淘汰的特種兵選拔制度不同,中國特種兵大部分來自於應徵入伍的普通新兵。也因此,2007年冬天,身高1米76、體重180多斤的高中畢業生高昆,站在了陸軍第26集團軍某特種作戰部隊的新兵隊列裡。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高昆眼瞅著身邊的一個個新兵都被班長們帶走,最後只剩下他和另一個身材瘦弱的新兵智紅利,背著背包孤零零地站在那裡。
「跟我走吧!」二班班長嘟囔了一句,扭過頭很不情願地接下了這兩個體型「特殊」的新兵。但回去一了解情況,二班班長樂了,別看智紅利身高不到1米70,他可是在河南塔溝武校練過幾年的。那麼,「問題新兵」只剩下高昆了。
二班班長對著高昆直撓頭,高昆自己還有諸多不滿意。家境優越的他是衝著「特種兵」這個名號才來參軍的,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兩者間的差距太大。僅僅在新兵連待了10天半,高昆就找到班長說要回家,原因很簡單:天天練隊列,上個廁所還得報告,這種日子他待不下去。
連裡找到高昆父母做工作。電話那一頭,父親苦口婆心,母親撂下一句狠話:「敢回來就打斷你的腿!」一賭氣之下,高昆告訴自己:就是死在這裡也不回家!但此時高昆還不清楚,他這一賭氣,後果會有多「嚴重」!
新兵連第一次體能測試,高昆「出名」了:引體向上一個也做不了;3公裡越野好不容易堅持下來,名次「慘不忍睹」。背後是班裡其他新兵的指指點點,心裡頂著的是「絕不回家」的那口硬氣,高昆又找到班長:「我要減肥,要練體能!」
班長遞過來一摞報紙,「每晚熄燈後的小練兵時間,做伏地挺身流的汗要溼透一張報紙。想睡覺了就拿著報紙來找我。」
除此之外,每天大家跑完步後,高昆還要穿著15斤重的沙背心再加練2到3圈(每圈1000米)。
要不是堅持了一星期,能做2個引體向上了,每晚腿酸胳膊疼躲在被窩裡悄悄掉眼淚的高昆,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堅持下來。
「別人在拼搏,我是在拼命!」堅持了3個月,高昆瘦了30斤。新兵下連前的體能考核,高昆引體向上做了30個,排名全連第二,3公裡跑了個全連第一。同班那個習過武的智紅利,3公裡跑了全連第三。此時,3個月前那些「嫌棄」過高昆的班長們,都想讓高昆下連後去他們班。
下連後,體能訓練量逐漸加大,一星期要跑2個10公裡,每天要拖著卡車輪胎練衝刺,或者4個人扛著150斤重的原木衝一圈,或者連續摔打20斤重的小輪胎50次。要是放在以前,高昆想也不敢想自己能做到,但此時,高昆不僅每天咬著牙挺了過來,2008年10月,他甚至主動要求參加該特種部隊為徵戰次年6月底在斯洛伐克舉行的「安德魯·波依德」第十四屆國際特種兵競賽舉行的集訓。
能參加這個集訓的都是該特種部隊的訓練尖子,但新兵高昆已經不發怵了。集訓隊從最初的200人開始進行層層篩選,過硬的體能幫助高昆迅速適應了很多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訓練內容,攀登牆在4天裡從15秒提高到老兵4秒多的成績,蛙泳一口氣遊1個半小時,西南高原上進行的包括2天2夜不睡覺長途奔襲在內的體能強化訓練,還有操舟、傘降等等,儘管手磨破了皮,肩膀滲出了血,高昆仍順利通過各項考核,入選了參賽名單,最終在一天一夜的較量中,和隊友完成武裝泅渡、攀登、夜間翻越障礙、乘車射擊等13個項目,捧回8個第一和團體總分第一,個人榮立一等功。
一年半的時間,高昆從一名普通的新兵,成長為一名和平年代的一等功臣,這華麗的人生軌跡背後,除了絕不認輸,除了「拼命」苦練,似乎沒有神秘,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言。
「只有達到極限,才能突破極限!」
「在我們部隊,高昆並不算是『特例』,他的特別之處在於苦練中轉變成長速度之快,卻不在於苦練中挑戰自身極限之難。」政治委員解少聖告訴記者,在這個時刻想著「明天走上戰場,你準備好了嗎?」的集體,一直有著「與別人一樣就是落後」的信念,每一個官兵都立志成為一名「攻如錐、守如釘」的特種兵,在訓練中沒有恪守的標準,只有不斷超越的對手和突破的極限。
對此,該特種部隊「最牛國防生」、2009年「安德魯·波依德」國際特種兵競賽參賽隊員、一等功臣魏法祥深有感觸。「作為擔負特殊使命的特戰尖兵,軍事素養最有說服力,在這裡沒實力就沒地位。」
2007年大學畢業後來到該特種部隊,魏法祥先幹的是無人機專業,體能訓練相對輕鬆,後來到某偵察分隊去當排長。但到宿舍的第一天,按常規他這個排長應該睡在下鋪,可宿舍裡只剩一張上鋪空著,下鋪的老兵坐在床邊絲毫沒有挪窩的意思,班長站在一旁也沒吭聲。魏法祥知道,是自己在軍事訓練的「副班長」位置決定了他的床鋪位置。魏法祥沒有言語,只是把行李扔上了上鋪。
自此,魏法祥開始進行系統訓練。每天完成蛙跳、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各100個,每周至少完成3次負重20公斤5公裡跑。幾個月後,他成為軍區偵察兵比武集訓隊員。有一天集訓後回到宿舍,他發現自己的鋪蓋被換到了下鋪,原本那位下鋪的老兵直搓著手和他說著「不好意思」。
正是這種「靠實力說話」的氛圍,讓該特種部隊一直處於一種「比學趕超」的高昂訓練狀態,激勵大家去「人人找對手,時時超對手」。為了提高400米障礙成績,新兵們會在中午休息時用旗子來「搶佔」訓練場地。上等兵楊傑為了不拖大家後腿,咬緊牙關開展「3331」加餐:每天提前一個多小時起床,做300個伏地挺身、300個仰臥起坐、300個深蹲起立,再加一個5公裡,半年後他的成績就達到全連上遊水平。
特種兵就要有特種兵的樣子。該特種部隊官兵更多的是在挑戰極限中尋找自己作為一名特種兵的存在感。為了爬繩速度更快一些,班長嚴培春通過伏地挺身、擴啞鈴、推槓鈴來增加自己胳膊和腹肌的力量,並在每個黎明的霧靄尚未散盡時就出現在訓練場上,直到他抓過的繩子上能看到道道風乾的血印,直到他一次次打破了抓繩攀登紀錄,成為「全能攀登王」。
每次努力多攀爬1米,多跑1圈,多堅持5分鐘,該特種部隊官兵體能訓練中每一次的「多一點」都是一番與自我的較量和比拼。此時,再聽聽魏法祥口中「只有達到極限,才能突破極限!」這句貌似充滿悖論的話語,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身體的承受力,取決於精神的承受力!」
儘管年紀輕輕就在國際特種兵比武中奪冠,榮立一等功,但在魏法祥和其他特種兵心目中,該特種部隊那4位英雄人物之於他們猶如偶像般存在。
1998年和隊友首次代表全軍參加「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競賽取得8個第一的「陸地猛虎」葛克軍,2001年參加過《衝出亞馬遜》的故事發生地、委內瑞拉「獵人學校」學習,由於成績突出頭像被永遠刻在學校榮譽牆上的「全能獵手」劉曉東,2002年經歷過土耳其SAT特勤隊魔鬼式訓練的「水中蛟龍」吳海燕,還有同時徵戰過「愛爾納·突擊」和參加過SAT訓練的「三棲能手」張秀光。正是這4位偶像級人物,秉承著祖國至上、榮譽至上的信念,歷經種種嚴苛殘酷的考核和磨礪,把當時最先進的特種兵訓練方法和作戰技能帶回來加以精心傳授,促進了該特種部隊一代代特種兵的迅速成長。
談起《衝出亞馬遜》中展現出的殘酷場景,如今已是副部隊長的吳海燕輕鬆地說出「我們在SAT的訓練比那個還要恐怖。」被教官把活青蛙塞進口中咽下去還能感覺到青蛙在胸腔中撲騰,被關在冰水沒及脖子的水牢中4個小時骨頭都要凍酥,被教官拎著後衣領拖到山腳下直到腰帶和衣服全都磨爛,更別提教官隨意打罵、幾天幾夜不讓合眼等各種「非人」的訓練方式,但「絕不能給祖國丟臉,給中國軍人丟臉」的信念和意志,支撐著他們挺到了最後。
吳海燕後來明白,這種訓練是高度模擬實戰化下考驗特種兵如何「在崩潰時還要保持理智的心態」,更多的是一種意志和心理的磨礪,體能上的潛力是隨著心理承受力的加強一步步激發出來的。「身體的承受力取決於精神的承受力!但也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幾名隊員在國內訓練時體能練得狠,底子打得牢,才能在那麼慘烈的情況下最終堅持下來。」
1994年入伍的吳海燕是該特種部隊第一批特種兵,當時完全沒有經驗可循,場地設備差,匍匐臥倒等訓練只能在滿是石塊的地上進行,以至於後來摔進沙坑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幸福」。但多次集訓的艱辛對他而言從不是一種痛苦,每一次為祖國、為軍隊奮戰的經歷都是一次榮耀,「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找到自我價值,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特種兵。」
這也是最讓魏法祥們敬佩的地方。不論何時,這些「前輩」始終以保持隨時被祖國召喚、隨時出徵的訓練和精神狀態要求著自己。
魏法祥清楚地記得,有一次集訓,他在45分鐘內做了666個仰臥起坐,腰帶都給磨爛了,但要求嚴格的集訓隊長吳海燕依舊對他的成績不滿意,魏法祥也不敢鬆懈,因為相同的時間內,他見過吳海燕做到了1000個。
有這些戰績彪炳的「英雄偶像們」在精神上指引,在訓練中鞭策,該特種部隊的年輕官兵們怎麼會不玩命地練?怎麼會不湧現出「獵人1號」唐長春、「叢林旋風」張金濤、「狙擊槍王」胡憲春、「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吳志輝等一代代後起之秀、特戰尖兵?(記者 柴華 特約記者 張殿傑 陶連鵬)
特種兵「特」在哪?
■柴 華
陸地深山如猛虎,海洋深處像蛟龍,藍天飛翔似雄鷹,這無疑是人們對特種兵最直觀的認知。而這些光環的背後,是他們有車不坐練徒步,有橋不過練泅渡,大路不走走山路,有屋不進住帳篷的極限練兵之旅。這一切都要以堅實的體能做基礎,要靠在堅韌的意志中苦練所得。
沒有人生來就是特種兵,普通戰士也可以成長為特戰尖兵。這種轉變,需要的是在特種部隊這樣鑄造戰場利刃的工坊中進行淬鍊摔打,在體能和意志的磨礪中完成蛻變,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得到升華,吃得了常人吃不了的苦,受得了常人受不了的累,最終激發出無限潛能,從而書寫一個個為祖國而戰、為榮譽而戰的鐵血傳奇。
「特種兵的極限是無限的」,如吳海燕所言,這或許才是特種兵真正的「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