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應式嚴管」,向左
「大哥」應採兒又又又黑臉了。
最新一期《新生日記 2》中,兒子Jasper想自導自演《閃電俠》,為此還向節目組借了攝影機。
但應採兒沒有買到合適的閃電俠服裝,Jasper一氣之下就把攝影機裡的視頻都刪掉了。
經常面對鏡頭的「親子節目專業戶」應採兒,掩飾不住震驚+生氣,看看這充滿殺氣的三連問就知道了:
「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刪除?你什麼要刪除東西?」
Jasper自知理虧,低頭不語,無心吃飯,獨自反省。
此時很多人替他捏一把汗,怕他情緒崩潰,也不知他如何收場。
但Jasper很快收拾情緒,做了令人想豎起大拇指的舉動——嚮導演組承認錯誤,並對著每個攝像頭道歉。
這中間,應採兒的父親覺得她小題大做,把氣氛搞僵。
她卻堅持原則,並且認為,這是一場很好的挫折教育:
「我覺得抗壓性很重要,因為現在的小孩子童年都過得很好,我就很害怕你們將來遇到一點點事情,就先爆炸。這個事情可能不至於摧毀你,但是你先把你自己摧毀了。」
網友們紛紛站應採兒,稱她賞罰分明,原型則性強,所以Jasper也勇於認錯,敢於承擔。從小事打破孩子的心理防線,不至於長大後一崩潰就自殺。
「應式」嚴厲教育,不是一次兩次了。她說過:「小小春只怕我。」
「星二代」Jasper,含著金鑰匙出生,家境優渥。可他卻不能「想吃什麼吃什麼」,而是「有什麼吃什麼」,還要遵循「餐桌禮儀」:不浪費食物,不隨便放餐具、坐直吃飯、學習用筷子。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應採兒也許是深諳這個道理,才對兒子的餐桌禮儀如此嚴格。
小孩子都擅長撒潑打滾,可應採兒根本不接招:「我說你滾啊,我等你。我不會為了讓你起來而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就滾啊!」
打滾沒完沒了?你娘可不由著你,「提溜」起來直接塞上車回家教訓。
(老母親看到這三連圖,莫名解氣啊)
來內地錄節目時,應採兒帶著兒子學習漢語和普通話。
這對於從小在香港生活、平時用英語粵語交流的Jasper是個挑戰,沒多久就表現出畏難情緒。
應採兒態度堅定,以自己兒時學習中文的經歷告誡Jasper:哭著也要學完。
學習之餘玩玩電子遊戲?不可能的。應採兒很少讓他碰手機和平板。Jasper無奈用紙盒畫屏幕,假裝打遊戲。
不碰手機,其他玩具隨便玩。但依然要遵循規則,玩後收納歸位,且不能佔用公共空間,因為「客廳是大家的」。
在應採兒幾乎強迫的要求下,她們家的客廳像樣板間,甚至連兒童房都井井有條。
身為80、90後父母,我們這屆父母給到孩子的「寬容」很多,但有時打的是寬容之名,行的卻是放縱之實。
所以應採兒的虎媽式教育,才可以得到眾多網友的認可。
孩子太過一帆風順的長大,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
02
「霍式溫柔」,向右
比起「應式規矩」,「霍家教育」顯得有些「自由散漫」。
看著「應式樣板間」,不由想起霍思燕家的「兒童樂園」客廳裡物品擺放雜亂,玩具散落一地,零碎堆積如山。
一家人「不修邊幅」,隨時席地而坐,準備開玩。
早在兩年前,《爸爸去哪兒5》的媽媽團裡,應採兒和霍思燕就經常被拿來對比,Jasper和嗯哼也常上熱搜榜。
比起「應大哥」的說一不二,霍思燕的教育方式以溫柔共情為主。
當年的節目,安排了霍思燕母子做蜂窩煤。
枯燥無趣,嗯哼一會兒就受不了了。
起初霍思燕還一臉嚴肅地說:「你剛剛根本一個都沒有做,你休息什麼,你沒有權利休息。」
看到嗯哼挨訓哭鼻子後,立馬感同身受,讓兒子休息:「休息一會兒,我幫你弄。」
嗯哼因為媽媽關注其他小朋友而「吃醋」,霍思燕沒有講大道理,而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用一句「他長得像你,所以媽媽喜歡他」給孩子吃了定心丸。
她尊重孩子的想法,會用商量的口氣問嗯哼願不願意給自己籤名。
在嗯哼籤完之後,她會像普通粉絲一樣道謝。
得知嗯哼被小朋友起外號「肚臍眼」,她沒有深究來龍去脈,而是轉頭問杜江兒時的外號。
杜江說「也叫肚臍眼,這是遺傳」時,嗯哼就釋然了,內心的傷害瞬間被填平。
不僅如此,嗯哼被小朋友欺負,霍思燕也沒有教他「打回去」。
她覺得:「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不一定就是對方孩子的問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被特殊看待。」
最終她選擇溫和處理,理性看待,請老師幫忙多留意。
想讓孩子學會體恤他人,霍思燕從不苦口婆心說「小兒難養」的不易,也不反覆絮叨碎碎念。
她的小心機是「適度示弱」。
想讓嗯哼幫自己擦腳,她會惟妙惟肖地說「我的腳要感冒了」,而不是上演「母愛偉大」的苦情戲。
末了那句「這個你會」可謂點睛之筆,太能激發小孩子的表現欲。
霍思燕對於兒子的同理心,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縱使你給孩子金山銀山,都抵不過一句:你的感受,我懂……
03
親子相處時,
她們攜手成長
教育孩子的方式差別明顯,一個「硬廣植入」,一個「溫柔洗腦」。
親子相處時,應採兒和霍思燕也有所不同。
應採兒偏向和孩子做朋友,相愛相殺的「兄弟情」無處不在。在她嚴厲冷酷的教育背後,那顆慈母心相比霍思燕,誰都不少。
《爸爸去哪兒》中,媽媽們亮相的時候,節目組想給孩子們一個驚喜,安排媽媽站在帘子後面,孩子拉開就能看到媽媽。
應採兒偏不。
她藏在另一處。Jasper拉開帘子空空如也。
獨自納悶時,應採兒突然從旁邊跑出來,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驚嚇。
當兒子因輸掉比賽感到挫敗時,她沒有像「過來人」一樣語重心長地說話,而是像哥們一樣與兒子對話:「人生不可能每天都會贏,有時候會輸,有時候會贏,開心就好。」
(是不是頗有TVB劇裡經典臺詞「人生嘛,最重要的是開心」的趕腳?)
霍思燕則是兒子的「小公舉」。她總是刻意「屈膝」三分,時刻激發嗯哼作為小男子漢的男性荷爾蒙與保護欲。
逛街逛累了,她會撒嬌讓嗯哼幫忙提東西。
想要個手工畫?向兒子撒嬌。
想買化妝品?向兒子撒嬌。
總之,她毫不掩飾自己的公主心,讓嗯哼了解她除了母親的角色,更有自我。
要說應採兒和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和親子相處方式沒有交集?
也不盡然。
應採兒風風火火、乾脆利落的外表下,深藏著細膩共情。
拿文章開頭Jasper刪視頻的事情來說,應採兒從開始就知道原因,但沒有當眾戳穿。
直到兒子上樓反省時,才告訴姥姥姥爺。
Jasper道完歉後回到家人中間,應採兒沒有不依不饒,而是摟著兒子安慰:
「沒關係,放輕鬆。」
她給兒子留足了面子,也給予充分的空間。
我們要像應採兒一樣,嚴格教育切忌過猶不及,面對天生敏感的孩子時,要適時變換「貓」、「虎」角色,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
霍思燕平時軟糯撒嬌,涉及原則性的問題卻一點也不含糊。
嗯哼踩到鋒利的玩具上,疼痛難忍,他生氣地將玩具扔到一邊。
霍思燕的處理方式特別贊。
她先是安撫兒子的情緒,接著溫和而堅定地教育嗯哼,不可以扔掉,扔掉會傷到其他人,應該告訴媽媽或者老師,扔在垃圾桶或放置高處。
應採兒和霍思燕,一個「給兄弟留點面子」,一個「潤物細無聲」。
她們以各自的方式,引導孩子消化情緒、處理問題,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蛻變。
04
看似背道而馳,
實則殊途同歸
曾有人擔心Jasper在嚴格的「應式教育」下,會變得膽小怯懦沒主見。
也有人擔心「霍式放養自由」,會把嗯哼寵得不懂規矩,任性無邊。
兩年過去,「應式嚴管」與「霍式溫柔」,看似方式背道而馳,結果卻殊途同歸——Jasper和嗯哼,兩個小男孩不但沒有偏離軌道,反而被養育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事實證明,在應採兒的教育下,Jasper自理能力強、敢於承擔、很有責任感。
他沒有沉迷電子產品,閒暇時間幾乎都用來看書。
他將家務視為理所應當的義務責任,兩歲起就幫助父母做飯。
現在長大了,更成了家裡的「體力幹將」。
不到三歲時,就勇敢地背起書包自己上學(當然,應採兒在後面偷偷尾隨哈)。
他不但把自己安排得妥妥的,還善於照顧他人。
與家人外出時,他會幫助家人收羅物品,主動找路,招呼家人不掉隊。
在霍思燕的引導下,嗯哼長成了一個善於換位思考、會照顧他人的暖男。
四歲時就記得媽媽對香蕉過敏,要求其他嘉賓拿走香蕉。
他會先讓媽媽進門、冷天為媽媽點熱咖啡。
看到小夥伴哭,主動上前安慰幫助。
霍思燕的溫軟引導不僅沒使嗯哼變「娘」,反而激發了他的保護欲和競爭意識。
參加《爸爸去哪兒》時,得知媽媽要來,他下決定要爭取到好一點的房子,理由是「不能跟媽媽住壞房子」。
如今的他,還成為了潛在段子手。
被問及「將來你有小孩,會不會打他時」,他說:「我是男生,不會生孩子。」
如此看來,規矩在左,寵愛在右;底線向左,包容向右。
其實並不衝突。
養育孩子沒有統一標準,而知子,莫如父母。
最恰當的方式,就是賦予愛的同時,因材施教。
不被情緒牽制,不圖簡單省事,接受這是一場動態的、變化的人生經歷。
左手堅持原則底線,右手給予寬容理解。
允許孩子自由生長,關鍵時候保駕護航。
想起作家張曉風的一段話:
「你不單是我們的孩子,你也屬於山,屬於海,屬於五月裡無雲的天空——而這一切,將永遠是人類歡樂的主題。」
父母子女一場,最終,目送在左,遠行在右。
孩子的生命中,會有更多重要的、精彩的東西。
對於父母,這並不是一場失去。
無論何時,愛會讓這一「左」一「右」,以另一種方式,終生相系。
來源:爸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