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祛溼,大家肯定都知道一道祛溼湯——「薏米紅豆湯」,但經常有人問養生君:為什麼吃了不見效呢?我想說,方子真沒錯,而是大部分人不了解薏米和紅豆的正確用法,你以為就薏米紅豆加水熬煮這麼簡單?實際上,至少有5點錯了!中醫裡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從功效來說,紅豆養心,
赤小豆祛溼;從形狀來說,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薏米祛溼雖好,但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溼氣的,脾傷了,溼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溼反而越溼。所以,吃之前,可以先
將薏米大火快炒,有燥溼的作用。
赤小豆、薏米仁很難煮爛,最好用溫水浸泡兩小時後再煮,否則營養成分難出來,沒有時間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時。
紅豆薏仁湯,不是粥,千萬不要加大米!因為大米長在水裡,溼氣本身就重!
![]()
紅豆和薏米本身不含溼,所以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好利用這種「清」的性質來祛溼。
一旦加入大米,就等於加進溼氣,整個變成粥,味道可能更好,但對於養生來說,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脾與溼氣是對冤家,因為「脾主運化」,脾虛了,溼氣會加重,溼氣重又會導致脾虛,要祛溼還需健脾。
所以,薏米紅豆湯並非那麼簡單,只有做法用法完全對了才算是治溼邪最好的藥。
原料:薏米(炒)、赤小豆
做法:
◇ 薏米和赤小豆洗淨,先泡一晚。
◇ 放入砂鍋中,加水,開火至鍋中水開後,調小火繼續慢燉半小時左右,待豆仁呈花糜狀,加點冰糖調味即可。
◇ 將湯濾出當水喝,赤小豆和薏米當飯吃,也可以一起當成粥吃。
溫馨提示:
◇ 儘量使用砂鍋,保溫性好,燜的效果更棒。
◇ 量和比例,各抓一小把就行了,別放多了,否則煮出來一大鍋,儘量多放水,少放薏米和赤小豆。
有些人喝了薏米紅豆湯溼氣還在,根本原因在於本身溼氣就很重已傷及到脾,或者說本身是脾虛溼盛。所以上面說到祛溼還需健脾,在此推薦一個中醫著名健脾食方:
四神湯。
![]()
四神湯發源於臺灣東部,因為使用了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為主要材料。
這四種藥材,在中藥裡稱為「四臣子」,與閩南語的「四神」諧音,因此稱為「四神湯」。
四神湯藥材含有大量澱粉,單獨燉煮的話口感較澀,適合添加蛋白質增加潤滑感。
葷食者,除了可用豬肚搭配四神,還可加豬骨、豬小腸 、排骨等;而素食者,可加豆類製品一起煮粥或湯,比較容易消化。
由於後來漸漸加入薏米,所以現在一般的四神湯料,其實有5種藥材,也有的藥材店把芡實和薏米算一種,各配一半的分量。
![]()
四神湯是個性質平和的藥膳,對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容易腹瀉、免疫力差的人和幼兒發育不佳,有不錯的調理效果。
原料:雲苓(白茯苓)10克、幹淮山15克、蓮子15克、薏米15克、芡實10克、蔥 4條、豬肚半個、姜 6片、水8碗;
調味料:米酒1碗、麵粉適量、 油適量、醋適量、鹽適量;
做法:(3-4人份)
◇ 豬肚沿上下兩孔用剪刀剪開攤平,放入洗水槽,倒入適量麵粉、油和醋,反覆揉搓,大約5分鐘,用清水衝淨,再重複一次;用刀內外刮一次,以去除汙物,用水洗淨;
◇ 煮一鍋水,加入3片姜、兩條蔥和半碗米酒,沸騰後放入豬肚,煮3~5分鐘至豬肚變硬,撈起;冷卻後,切成約2釐米粗的條狀備用;
◇ 把雲苓、淮山、蓮子、薏米、芡實洗淨;蔥洗淨切段;
◇ 煮沸清水,放入豬肚、各種藥材、姜蔥和半碗米酒,武火煮20分鐘,轉小火煲兩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補脾益氣,健胃止瀉。適於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易腹瀉者,是瘦人增肥食療佳品。經常便秘者不宜過多食用。孕婦忌吃。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