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書》: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暗戀

2021-01-08 眉瀾疏影

日本經典電影《情書》,是在兒子的強烈推薦下看的。

【一】《情書》,豆瓣9.1,日本經典神作。

《情書》是1995年,巖井俊二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說,自編自導的日本純愛經典文藝片。

影片不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且獲得了東南亞乃至歐美的好評。

在同年的橫濱電影節上,一舉奪得了年度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影片於1999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就取得了豆瓣8.8分和百度8.3分的高評分。

【二】《情書》,不僅是一場暗戀。

《情書》之所以能夠得到這麼高的評價,不僅是因為它所講述的愛情故事觸動心靈,讓人動容,更在於它關注和傳達了生與死的概念。

整部電影隨處都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

雖然有病史和死亡,人們卻沒有過多的眼淚和悲傷,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溫暖、樂觀、寬容和臉上淺淺的笑容。

電影從頭到尾並沒有一味的煽情。人物情感豐富細膩,每一個年代都人都能從中找到情感的共鳴。

【三】《情書》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青春,關於暗戀,關於救贖的故事。

《情書》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女主博子出於對未婚夫男主樹的哀思,在男主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偶然在其中學同學錄裡,發現男主藤井樹在小樽市國中讀書的地址,於是,寄出了一封發往天國的情書。

本無意收到回信的博子,卻意外收到同名同姓的「藤井樹」的回信,經過進一步的了解,知曉了回信的「藤井樹」是未婚夫少年時代的同班女同學,並且都通過書信往來,逐漸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卻始終沉靜的純真美好的往事。

(1)故事雖簡單,但導演的講述手法卻很高級,兩條主線平行發展,一條在現實中,一條是在回憶中。兩條線切換自如,不到兩小時的電影用很長的時間跨度,形成了整部電影的結構。

在人物關係上,有三個主要人物,兩女一男。

男主樹:高冷,酷,長相俊美,深深地暗戀著與自己同名同姓的同班女孩樹,感情純真、強烈、執著。

女主樹:一個清純至美的女孩子,男主樹的同班同性同學,暗戀對象。

女主博子:男主樹的未婚妻,相貌氣質與女主樹幾乎一模一樣。

(2)人物情感關係上,男主樹深深暗戀著女主樹,但卻始終不曾向她表白過,後來帶著對女主樹深深的情愫,轉學去了另外一所學校,認識了幾乎和女主樹長的一模一樣的博子,並把她當做女主樹的替身,後來在一次登山中墜崖身亡。

《情書》會讓你更加相信: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留下遺憾。

由於男主不主動表達,不善於表達,或是表達的太過於含蓄,所以他們錯過了,造成了此生的遺憾。

而恰恰正是這樣的缺憾,成為了他們最好也是最美的結局。

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3)影片情節從男主樹的三周年祭日開始講述,整部影片情感表達是非常細膩感人的。

開頭兩三分鐘,三言兩語就勾勒出朋友和家人對樹的思念,以及博子的無限哀思。

情節的發展是在博子收到回信後,兩位女主人頻繁的書信往來,喚起了女主樹一連串的回憶,隨著後來回憶的展開,女主樹發現,原來男主是喜歡自己的,只不過表達的太過含蓄,當時自己年幼,始終沒有領會。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的小細節能表現出來的。比如:因為同名同姓被同學、老師誤會;考試卷子拿錯,為了還回男主樹的卷子,在腳踏車旁等了很長時間,搖腳踏車幫男主照明;男主為了她打架;男主默默的守候在圖書館,站在窗前靜靜看書陪著她;男主借了好多沒人看的書,就為了在借書卡上第一個寫下她的名字。這所有的一切,都能說明男主樹其實是很喜歡女主樹的。

(4)在最後,當圖書館裡可愛的小學妹給她送來的那本夾著寫有她名字的借書卡的書時,並示意卡的背面有她的畫像時,女主樹恍然大悟了,她手足無措的反應,不知觸痛了多少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處。

博子在和女主樹的書信往來中,也漸漸探求出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當計程車司機無意中說出,她和女主樹長得非常相似時,博子一瞬間恍然大悟了。

她頓時明白了,為什麼男主樹在他們的關係中,總是顯得有些猶豫和不確定。

原來,自己不過是女主樹的替身和影子。

了解到真相的博子終於釋懷了,也勇敢的面對現實,接受了秋葉茂的愛。

(5)《情書》講述的不但是愛情,還有關於生命和成長。

《情書》的感情,在表達上是非常讓人動容和震撼的。

「你好嗎?我很好。」這一句靈魂深處的喊聲,相信很多觀眾都不會忘。

博子對於男主樹的感情和死一直無法釋懷,三年了,她對男主樹的愛仍然難以割捨,於是在男朋友秋葉茂的鼓勵下,向著男主樹遇難的茫茫雪山,一邊又一邊的哭喊著:「你好嗎?我很好。」

而此時,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剛剛脫離生命危險的女主樹,也在一問一答,遙相呼應「我很好,你好嗎?」兩個女孩共同呼喚著,彼此呼喚著已離去的男主樹,也深切地呼喚著自我。

至此,她們在互喚中,放下過去,寄託著思念,救贖了自己。她們在漫長而艱辛的感情和人生中成長和蛻變,感情和生命都得到了升華。

(6)影片情感細膩,很有層次,到處透出濃濃的人情味,有很多的友情親情,情濃而不烈,所有的情節都點到為止,不拖沓冗長。

在男主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博子和男主媽媽之間的親密關係;一直默默守護著博子的男主樹的好朋友秋葉茂;女主樹在生死存亡之時,年邁的的爺爺背著樹,和媽媽頂著風雪,冒著厚厚的積雪,往醫院奔跑的鏡頭,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普通真摯的情感,它一直溫暖而感動著你。

【四】儘管青春有很多遺憾,但愛是永恆不變的。

追憶青春,每個瞬間都是美好的,感人的。

青春都是用來回憶的 。伴隨著女主樹的回憶,我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們青澀純粹的少年時代。

《情書》不僅僅是對初戀少年情感的追憶,也是一部直面生死,直面成長,直面情感的經典作品。豐富的信息量和多層次的細膩感情,通過一個個客觀場景的表現,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產生其獨有的理解和共鳴。

每個人的心裡,都曾有一封沒有勇氣寄出的情書。

(瀾的書香眉的影,大家好,我是@眉瀾書影,歡迎你來我的世界,品味不一樣的人生,我在這裡,等你來,等風來!)

相關焦點

  •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留下我一個人在世上,獨自想你
    泰戈爾說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但我認為不對。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生死的距離。「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只是心靈上的咫尺天涯,看似遙遠但卻滿懷期待。只要一方表白心意,距離也就立即不復存在,消蹤匿跡。
  •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是愛的距離
    你如果問我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我會毫不遲疑的告訴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愛的距離。愛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你就站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卻不知道,或者我假裝不知道你愛我。
  • 三國殺: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裝了防禦馬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句詩,可能是被改編的次數最多的一句詩之一了,本是充滿了傷感的文藝氣息,卻被奇葩網友段子手們改得面目全非。比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此生再也不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我隔著千山萬水而是 生死兩茫茫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泰戈爾《飛鳥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我隔著千山萬水。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而是 用自己冷漠心去對愛你的 掘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 我不願愛你 不願為你付出而是絞盡腦汁的付出心血 你卻一點都不知道-泰戈爾《飛鳥集》有時候,真正愛一個人,不會計較得失,你願意為他做很多事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不知何時起,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我一直不知道是誰說的。直到最近,看了張小嫻的經典愛情名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張小嫻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許是地球到太陽,也許是中國到美國,也許是北京到上海,也許是只隔了一條馬路!為什麼這麼說呢?
  • 有一首詩你可能聽說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有一首詩,你可能聽說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是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這首詩,網傳是泰戈爾寫的。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
    佛曰:人生有七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最苦。我費盡心思,終究還是求而不得。佛說放下即解脫,可我如何放下?只道求不得最苦,卻不知你已經是我的生老病死,是我的愛別離,是我怨憎會,已是我的人生七苦。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熟悉的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熟悉的人,慢慢地變得陌生起來。分手後那段歲月隱藏的痛,依然刻印在記憶的深處。逝去的光陰,過往的微笑,不再去戀著美好。人生是一個過程,也是一段旅程;做最真實的自己,做一個很簡單,不驕不躁,熱愛生活的人,樂觀地面對生活和未來。
  •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隔著手機,而是劉同語錄中這句話,讓人肝腸寸斷
    網上不是有段子視頻,男的陪女的逛街,玩手機,最後把別的女人手牽著,被陌生女人甩了一巴掌,可見現代人中手機毒有多深。可以說現代很多人都恨透了手機,特別是看著自己喜歡的人,天天抱著手機都不跟自己聊幾句,那恨不得把手機摔碎的心裡都有,讓人自然有一種感覺,現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隔著手機這麼遠。
  • 挽回專家:最感人的情書,讓女朋友感動到哭的話
    如果在情書裡面只說我愛你之類的未免輕浮,還要著重寫一下思念之情,因為愛對方嘛,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對方,想一直陪伴她,照顧她,這樣的人,你願意住到她的心裡去嗎?  製造浪漫。  每個女孩都是喜歡浪漫的,即使是情書,別出心裁的情書或許效果會不一樣哦。
  •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放手成全你的幸福
    其實,我又何嘗不是,我羨慕那些能夠與你在同一座城市的人,能夠感受你的氣息,偶爾看到你的微笑,甚至與你擦肩,還能打聲招呼,而我卻不能,只能在思念裡,回憶著你的樣子。歲月蹉跎,年華老去,多少情緣,燦如煙花,最終逃不過一地悽涼,夜漫漫,獨自守著一盞孤燈,將所有的心情付諸於筆端。這一刻,我願傻傻低到塵埃裡,只為看一眼真愛綻放的美,抒寫萬千情愁,委託夜風遙寄給你,相思入骨,透徹心扉。
  • 「好詩推薦」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 生與死而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 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而是 明明無法抵抗這股思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不把你放在心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 明明無法抵抗這股思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不把你放在心裡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我曾發誓要去紐西蘭去蹦極,去澳洲跳傘,去不同的國家遊歷,去俄羅斯看看世界盃;後來,我發誓要去上海吃蝴蝶酥
  • 真奇怪,明明就在身後,為什麼人與人還有最遙遠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三種,空間、時間、和心的距離。空間上的距離,看起來雖然很遠,但在現在社會交通之便利是很好解決的,這是最容易消弭的距離。即使有某些原因暫時不能相見,還可以天各一方,鴻雁傳書,在這電子技術發達的時代,那樣的意境是很美的。時間上的距離,是絕對不可能消除的。忘年交的朋友是不少,可再怎麼相處他們也會遇到某些年齡的原因而有分歧的問題。
  • 你知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嗎?不是生與死,而是知與行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難道不是這樣嗎?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每天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犯著同樣的錯誤。他們每天都在想著,我要努力,我要奮鬥,為了未來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只是想想而已,從來沒有付諸實踐與行動,從來沒有主動的去改變自己。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愛恨,而是熟悉的人,漸漸得陌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愛恨,而是熟悉的人,漸漸得陌生。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love and hate, but people who ar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涼一顆心只需一瞬間,暖一顆心需要很多年。
  •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楊丞琳的婚後不見!是沈夢辰杜海濤的同臺異地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但意外的是,那些出現偶像劇的明星們,他們在現實生活與愛人的距離,比這還要「遙遠」。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誰寫的? 詩歌作者怎錯位
    昨日,微博發起「曬曬你最喜歡的張小嫻金句」活動,其中「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高頻現身,且出處明確——出自《荷包裡的單人床》。  大多數讀者對於《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並不陌生,但這金句是否出自張小嫻?在百度中搜索,該詩整首長達十個段落。其出處,有的則被註明為泰戈爾的《飛鳥集》。
  • 高光朗誦《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朗誦:高 光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最遙遠的距離
    雪小禪的《煙花那麼涼》, 一個「涼」字,安靜之至,冰冷至極。 猶如這夜, 雖夏,卻涼成了窗欞上一朵霜花。 生命前行, 有些人成了你的命中注定, 有些人成了你靈魂的永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每次想起這首詩,不覺潸然淚下。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際,不是海角天涯,不是愛也不是恨,而是曾經熟悉的人,漸漸變得陌生,漸行漸遠。生活中,人心越來越躁動不安,人心越來越漂浮不定,太多太多的走著走著就散了,太多太多的人處著處著就分手了……成年人結束一段關係的方式,並不是爭吵和崩潰,也不是謾罵和格鬥,而是一種默不作聲的疏遠和悄無聲息的離別。人與人相處,大都源於陌生,止於客套。成於真實也敗於真實。人們都驚恐於被騙,喜歡真善美,但又怕自己過於真實被人看得透徹,故而常常隱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