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讓人心神激蕩的國慶閱兵之後,很多觀眾再次把目光重新投回到了國慶檔的電影市場,然而很多人驚訝地發覺在這個三方對抗的國慶裡,原本被炒得最火熱、也是預購最多的攀登者卻是變得異常疲軟,票房慘遭祖國和機長兩部電影的碾壓。
截止十月一日下午發稿時,祖國票房已達5.5個億,今天當天的票房便已經有兩億五千萬,並且仍處在穩定上升的狀態之中,今日總票房突破六億已為定局,而排名第二的機長同樣保持著良好的上升態勢,目前累計票房已經高達4億,單日票房也已多達一億四千萬,然而攀登者卻是一路唱衰,在首日高達兩億的單日入帳之後,今日票房始終在七千多萬徘徊,哪怕是相對於第二名的機長,也落後了有接近一倍的差距。
在昨天首映時,三部電影取得的成績還是相差無幾,可不過一夜過去,吳京和他的攀登者不僅票房淪陷,甚至被網友批評連祖國一半的票房都不配拿。它到底是怎麼了,才會一夜間淪落到這樣的地步呢?其實原因並不難理解,吳京這次著實是吃了自己的虧,也上了導演的當。
這麼說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作為一個話題人物,吳京先前電影自己執導時首重質量,也是他那幾部電影對市場造成的衝擊,讓流量時代逐漸走向了完結,畢竟天下苦流量久矣。但這一次的攀登者,實際卻在不知不覺中也走向了另一種流量的路子,大牌明星的集結、從老到新各路明星藝人的加入,大肆的宣傳造勢,讓攀登者在上映前成為了國慶檔中知名最高的一部作品,轉而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流量,而就像之前所有流量電影失敗的原因一樣,當流量越大的時候,你的作品越沒有達到觀眾心中的及格線,你所遭到的反彈也就越厲害。
而且他本身成名的電影也都是主旋律為主的,按理說對這類影片本該駕輕就熟,可這一次執導者卻並不是他,而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對內地主旋律節奏、內容都不熟悉,而且習慣了港產商業固有模式的導演,導致攀登者雖然選題正確宏大,可卻異常缺乏表現力,或者說是導演的勁頭徹底跑偏,將其原本搏命的主題弱化為了珠峰上亂糟糟的愛情。結果就是吳京這一次不僅栽了,而且還栽得很厲害。
那麼相對來說的祖國和機長呢?兩部電影的勝利對比來說也是自有其原因,祖國勝在貼合國慶主題,而且導演班組多達七人,從文牧野這樣的新銳到陳凱歌這樣的老人,本就新舊交替的導演組去切合祖國新舊交替的變化視野,這份對題材的掌控能力自然遠勝於攀登者,加之並不弱的演員陣容,在這個七十周年,大家愛國情緒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它的勝出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那機長呢?這部電影其實在上映前並沒有多少宣傳,如果不是國慶檔的電影名單出來,相信很多網友都根本沒聽說過它的名字,可它卻勝在了內容取材真實,還原度高之上,主題內容亦有大國情懷的觸動,而且難得可貴的是這部電影從被大家了解開始就被對比於同類題材的薩利機長,可在故事內容和展現上卻並未輸於老外。
這一點攀登者的導演的確應該虛心學習一下。電影雖然需要藝術性的加工,但凡事過猶不及,攀登者對原型隊伍的改編已然變得喪心病狂,這也是網友們著實難以接受的一個重點,畢竟原本的隊伍就是為國奉獻,觸動人心的就是這支隊伍單純無私的精神,可電影的改編給他們加諸了太多不必要的原因和冗長拖沓的愛情,導致其失去了一部主旋律電影應有的嚴肅感和使命感。
就現在的票房形勢來看,預計這個國慶檔的票房排名基本便固定於此,不過後期祖國和機長的票房上漲態勢估計會緩慢減弱,而攀登者估計還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畢竟這個國慶假期才剛剛開始,欣賞過祖國和機長之後,應該還會有很多的觀眾轉而再走進影院品鑑一番吳京和他的攀登者。但如果攀登者的口碑持續向惡劣的方向發酵,頹勢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那估計他的票房別說創造神話,反而會被祖國和機長達成一次,從口碑到票房雙方面的,徹頭徹尾地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