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天,他穿了三件衣服去看病每天早上像蛇一樣蛻層皮
一周後,能正常穿短袖了,今天講講為他治療的浙二皮膚科團隊故事
全國排名前列的浙大二院皮膚科,暑期患者扎堆。病人皮膚症狀奇葩到什麼程度、診治過程又是如何化疑解難,真是不親眼見到,怎麼也想像不到。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之後不得不佩服,這真的是一支名不虛傳,務實又創新的神奇團隊。說兩個不可思議的病例給大家——一個是裡裡外外穿了三件衣服,戴著口罩,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病人,他仿佛和其他人不在一個季節;一個是全身長了二十幾個包塊,40℃高燒頑固到一周不退。
這些症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病,為什麼在一周甚至三天後,他們就好轉了?且往下看——
本報記者 張冰清 本報通訊員 方序
每天早上像蛇一樣蛻皮,一晚就攢下兩手把的皮屑
張先生50多歲,是某醫院的一名主任醫師。他辦了內退,原因就是糾纏了他三十多年的銀屑病。
三十幾年來,每天早上,他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抖被子和床單,清理昨晚脫落的皮屑。這些片狀的皮屑就像大片雪花一樣飄灑下來,收集起來足足有兩手把這麼多。
今年,家裡突然出現一些變故,讓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重壓之下,他蛻皮、紅腫嚴重加劇。
更糟糕的是,他還出現了膽汁性肝硬化,肝區疼得無法走路,泛紅的皮膚同時呈現出蠟黃的顏色。這是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後引發的嚴重併發症。
由於膽汁性肝硬化嚴重,無法進行手術,外科醫生只好先在他腹部做了一個造口引流,暫時緩解病情。但對於根源的銀屑病,他跑了多家醫院皮膚科,醫生們都束手無策。
絕望的邊緣,張先生來到了浙大二院皮膚科。他告訴滿孝勇主任,如果這次還治不好,那他就徹底放棄了。
張先生既是患者,同時也是具備系統醫學知識的醫生。所以,滿孝勇主任和他的溝通順暢、有效,兩人很快達成共識:首先,肯定不使用激素,它雖然能很快緩解症狀,但停用後反彈明顯;其次,嘗試使用另一款患者從沒用過的新型生物製劑。
滿孝勇主任告訴錢報記者,這個治療方案是基於患者現有的身體狀況來制定的,「雖然他出現了一些嚴重併發症,但肝腎功能沒有受到損壞,也沒有結核病史,符合使用這款藥物的條件。」
浙大二院皮膚科長期進行各類皮膚病的基礎研究,深諳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其研究表明銀屑病的發病與細胞因子關係密切。滿孝勇主任正是在患者身上發現了相關的細胞因子,才決定通過生物製劑來治療。
事實證明,張先生和滿孝勇主任都把握住了最後這次治療機會。用藥僅僅一周,張先生就精神煥發地來到醫院複診,皮膚的紅斑和蠟黃都已退散,幾乎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態。這一次,他是穿著短袖、短褲來的。
滿孝勇主任說,「十年前,銀屑病患者只有10幾種藥物可以治療,但現在已經有300多種,大部分患者可以達到全部皮損清除的療效,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其背後就是我們臨床與醫藥技術進步的完美結合。」
莫名長出二十幾個包塊,竟是被魚感染
湖州鄉下,50多歲的李大伯承包了一大片魚塘。他是全村第一個淡水魚養殖戶,魚塘裡活蹦亂跳的魚是全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讓他發家致富的魚兒竟險些奪去了他的生命。一種細菌從魚身上「跑」到他的體內,讓他長出了二十幾個包塊,持續不斷流膿,久久無法癒合。
這種細菌隱秘得極深,浙大二院皮膚科、骨科、放射科、感染科、呼吸科等多個科室的醫生聯合「調查」,才揪出這個元兇。
李大伯的手臂、脖子莫名其妙長出的包塊大的像雞蛋,小的像鵪鶉蛋,裡面是透明的液體,摸上去軟軟的。不碰的時候,包塊沒太大存在感,但按壓下去就會產生疼痛感。
幾天後,包塊的傷口流出膿液,李大伯體溫高達39℃、40℃。
結合患者的症狀,滿孝勇主任初步判斷為感染,當務之急是找出引發感染的具體元兇,否則就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於是,他組織了皮膚科、骨科、放射科、感染科、呼吸科等多個科室的多學科聯合會診,醫生們各顯神通,用各自專業的技能查找躲在背後的元兇。
骨科醫生在CT片中發現,他的肋骨存在缺損。骨腫瘤和特殊的細菌感染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排除骨腫瘤後,醫生把感染源鎖定到了特殊細菌上。
範圍縮小後,醫生們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找這種細菌的蹤跡:皮膚科用膿液做真菌培養;細菌室選取包塊周圍的皮膚做染色;還把樣本送到其他醫院排查結核,以及基因公司做基因檢測。
最後,細菌室的醫生首先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塗片上的細菌——非典型分枝桿菌,後續其他檢測手段也證實正是這個細菌造成了李大伯感染。找出元兇後,醫生對症下藥進行抗感染治療,第三天他的高燒就退了。
張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