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人在網上批評別人時,會用到「K Y」一詞,意為「不會看人臉色」。聽到別人說了自大的話時,反駁一句「我討厭高高在上的目光」,就能引發他人的共鳴。
圍繞著普天間機場的邊野古移設問題,衝繩縣知事翁長雄志在與立場相對的日本政府官房長官菅義偉會談時表示:「希望政府不要帶著高高在上的目光,使用『嚴肅推進基地建設』的措辭。」其中,「嚴肅」一詞受到了民眾的關注。
但我卻對這句話中的「高高在上的目光」更感興趣。
「高高在上的目光」是用來形容居於高位的強者對低位的弱者顯示出的傲慢態度。最近,這個詞非常流行。特別是人們在批判別人態度傲慢時,經常會用到它。大家可能會認為,既然有「高高在上的目光」,相對的也會有「低低在下的目光」了,但後者並沒有被人們使用。
仔細想來,世上的任何地方都會存在上下關係。職場裡有上司與部下,家庭中有父母和孩子,朋友間分年長和年少,學校裡有前輩和後輩。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之中,如果我們不帶著「高高在上的目光」說話,有時反而會變得很奇怪。若不遵守「長幼之序」,整個社會就會被破壞。這也是人類自孔子時代以來始終堅持的社會常識。
其實,「高高在上的目光」開始在日本社會遭到批判,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
我查了查「高高在上的目光」最早在網上出現的時間,大概是2005年左右。它是被專欄作家創造出來並開始使用的,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很快便流行起來。在2000年之前,它幾乎沒有在報紙等媒體上出現過。
2005年前後,日本社會經濟疲軟,失業增加,股票、土地價格下降,就業十分困難。在此情況下,社會上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憑什麼就他掙到錢了?」「憑什麼就他能目空一切?」「憑什麼就他能找到工作?」對日常生活持有的不滿積累產生的「不良的平等意識」,也是在這一時期擴散開來的。
日本人在網上批評別人時,會用到「K Y」一詞,意為「不會看人臉色」。聽到別人說了自大的話時,反駁一句「我討厭高高在上的目光」,就能引發他人的共鳴。因此,說話的一方生怕自己的話被認為是「高高在上」,總是帶著一絲恐懼感。
現在甚至出現了諮詢公司,專門教人如何避免被他人認為是「高高在上」。在它們推廣的手冊中,下列行為被列在了應該避免的範圍之內:抬著下巴看人、斜靠在椅背上、說話時不看對方、和上司或前輩說話時看表、別人給出了意見或建議,但本人反應冷淡……我感覺這幾條裡有些就是在說我自己。
不管怎麼說,在個人主義加速的當今時代,通過他人是否帶有「高高在上的目光」來判斷善惡的做法已經成為了人們保護自己尊嚴的一種手段,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並逐漸普及開來。當然了,這可並不是什麼好習慣。(文/野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