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東吳大學堂(蘇州大學前身)老照片

2021-01-18 歷史舊影

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圖為東吳大學鳥瞰圖。

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圖為東吳大學堂門口。

1899年,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圖為東吳大學堂。

東吳大學堂當時成立文理,醫和神學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01年6月2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稱註冊。圖為校門。

1951年在臺灣省復校,也是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歷史悠久,被視為省裡最佳的私立大學之一,與位於江蘇的蘇州大學同宗同源,並互為姊妹學校。圖為東吳法學院。

東吳大學大門。

東吳大學發軔處。

相關焦點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前幾天洛陽公寫了一篇關於蘇州大學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多數網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但也有一些評論不是很客觀。這些不客觀的評論可以總結為兩點:一、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讀蘇大的都是蘇北人;二、蘇州大學的前身不是東吳大學。對於這兩個觀點,我將在下面一一給予澄清。
  • 蘇州大學,只是獲得了東吳大學部分專業,並非東吳大學繼承人
    蘇州大學雖然宣傳東吳大學是其前身,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東吳大學事實上是一所教會學校。源頭是美國衛理公會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後來,以博習書院為基礎組建的東吳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而且很快發展成多個院系,但是整體實力並不強,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來講也不屬於一線高校,而且他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法學專業。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以清末民初歐式建築而聞名,由美國人創立的、江南地區著名的大學之一。東吳大學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建立東吳大學堂,也稱東吳大書院,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52年10月,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 東吳大學今安在?海峽兩岸共續百年輝煌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端期,先後成立了多所當時國內甚至世界知名的大學,比如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燕京大學、東吳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嶺南大學、輔仁大學等。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於1900年在蘇州創辦了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SCU),這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其前身是蘇州的博習書院、宮項書院和上海的中西書院。
  • 旅遊:蘇州大學——攜蘇州園林之精巧,慕東吳大學之遺風
    蘇州大學坐落於古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光緒年間的東吳大學。可乘坐地鐵1號線至相門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作為全國最早創建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蘇州大學曾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個第一。·蘇州大學本部是最有歷史感的一個校區。
  • 震旦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這些曾經的名校如今在哪?
    復旦大學(來自網絡)震旦大學震旦大學是在1903年時,由中國神父馬相伯創辦,當時名叫震旦學院(又叫震旦公學),由於歷史原因,之後在1905年,震旦大學部分學生脫離震旦,擁戴馬相伯創辦復旦公學,當時震旦大學是一所私立院校,仿照歐洲大學的模式,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的系科全部分拆,比如化學系進入現在的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系進入現在的華東政法大學,以及醫學院進入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等。
  • 蘇州大學2019年錄取分數線(山東、安徽、河南等)
    蘇州大學簡介:蘇州大學坐落於有2500年歷史的名城蘇州。蘇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選的高校之一。是江蘇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創建的雙一流高校、江蘇人民政府和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創建的高校。是江蘇省重點綜合性大學。
  • 蘇州大學:又叫東吳大學,211工程大學,校園美麗極了!
    蘇州大學歷史悠久,源自1900年從創辦的東吳大學,後來歷經歲月的淘洗和幾經變遷,1982年從江蘇師範學院更名為蘇州大學。2000年前後的高校合併潮中,先後合併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和蘇州醫學院,最終組建了今日的蘇州大學。蘇州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學之一。
  • 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原標題: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東吳大學舊址的孫堂  東吳大學舊址的鐘樓 圖片均由蘇州大學提供  5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網上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位於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東吳大學舊址
  • 前身東吳大學,蘇州大學發展迅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湖熟天下足,這些民間諺語充分說明了蘇州歷史上的繁華和富足。現在的蘇州更是中國最強地級市,背倚江蘇,對接上海,環抱太湖,經濟發展位於全國前列。以蘇州命名的大學-蘇州大學這些年發展更是讓很多大學羨慕。
  • 東吳大學舊址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真美!
    此後,林堂曾用作圖書館、禮堂、授課室及試驗室,新中國成立後還用作外語樓,現為蘇州大學校級行政辦公樓。因建築上層的鐘塔位於校區的中軸線上,頂部置有報時大鐘,所以「林堂」又被師生們稱為「鐘樓」。林堂是當時蘇州地區規模最大的西式建築。建築外觀使用拱券結構形成外廊、紅磚與青磚混合砌築牆體,瓦楞鐵皮屋面、石制柱式、古典線腳和花飾等裝飾物,顯得端莊文雅。
  • 蘇州大學2017-2019年在河南地區專業錄取分數線
    蘇州大學坐落於江蘇蘇州,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前身是1900年創辦的東吳大學,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
  •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前世篇)
    原東吳大學校門蘇州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東吳大學。東吳大學成立於1900年,由其校區名字(天賜莊校區)即可知其是一所教會大學(基督教監理會創辦),同時代著名的教會大學還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嶺南大學。東吳大學的著名校友有:李濟深、許德珩、周谷城、榮毅仁、錢偉長、馬寅初、顧維鈞、董寅初、李政道、倪徵噢、查良鏞(金庸)、費孝通、楊絳、談家楨等。
  •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到山東大學交流參訪
    (圖片來源:山東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5日濟南消息  日前,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伯謙教授到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進行訪問。  山東大學副校長張永兵會見了林伯謙。張永兵對林伯謙教授的來訪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的各方面發展情況,並與林伯謙教授回顧了山東大學與東吳大學多年來愉快的交往歷史,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推進雙方合作的共同願望。
  • 這兩所大學,兄弟般地存在,連校訓都一樣
    這兩所大學就是蘇州大學和東吳大學,這兩所大學可能對於大家並不是很熟悉,然而對於蘇州和臺灣本地的人來說,這兩所大學還是比較熟悉的!蘇州大學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也是一所211大學,同時也是現在的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之一,蘇州大學創建於1900年,當時學校的名稱是東吳大學,這也是蘇州大學的前身了,蘇州大學在建校的歷史當中,也是通過合併來強大了自身的實力,在1952年時候,進行大院系的調整,吳大學之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之數理系合併組建蘇南師範學院,後來又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1982年的時候,才更名為蘇州大學
  • 《蘇州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郵資封首發
    10 月 18 日,中國郵政正式發行《蘇州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郵資信封 1 套 1 枚。 蘇州大學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的東吳大學,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之一。
  • 國家地理年度探險人物中國區路跑挑戰賽走進百年蘇州大學
    國家地理年度探險人物中國區路跑挑戰賽走進百年蘇州大學 2016-11-22 10:36: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重慶珍檔丨《無問西東》引發高校懷舊情結 這些大學當年也曾在重慶...
    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於1905年在上海創辦的復旦大學,1938年2月內遷北碚,2000多名復旦師生在這裡度過了抗戰歲月,成為大後方堅強的民主堡壘,夏壩也與重慶沙坪垻、成都華西壩並駕齊驅,成為戰時後方文化民主的「三壩」之一,有「小延安」之美譽。
  • 研究生@東吳大學法律系
    老實說來,在畢業那會,讀研對我是一個緩兵之計--沒想好做什麼工作、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那麼就繼續讀研以冀望用時間來尋找在法律海洋中自己感真正興趣的東西。其實原本我並不知道有臺灣讀研的這個渠道,在悶頭準備香港大學和城大的託福之時,看到上一屆有學姐在臺灣讀研,想來一是給香港這邊的申請留個退路,二是自己平時對臺灣的文化旅遊也有好感,就投了申請。
  • 東吳大學最有名的是法律系
    為什麼選擇臺灣東吳大學?小偉:我是學法律的,我在大陸就學這個。我們學校跟東吳大學有合作,所以我就來了。你好網:你覺得這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怎麼樣?(跟大陸的學校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小偉:那邊的教學,第一是教得很細緻,因為他們的課時比大陸的學校多很多,所以他們會把很多大陸老師一帶而過的知識點很詳細的解釋;第二就是感覺比大陸更重視報告,有些課程一個學期可能都要上臺報告2、3次,每次都需要準備很多資料,感覺在大陸做報告的數量沒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