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人遺棄後,狗子知道主人已經不要它了嗎?
一位網友上傳了幾張照片,發出了靈魂之問。
答案是:狗子不知道。
它會執著地等主人回來,無論多少年。
網友居住的小區,出現了一隻流浪狗。
準確地說,是一隻被主人遺棄的狗。
主人搬走了,沒有帶它走。
雖然不復往日神採,但它作為寵物狗的樣子,依然在,和善,聽話,乖。
這不是關鍵。
網友發現一個問題:給它餵點吃的,雖然它很餓(經常從垃圾箱翻找吃的),但如果有別的狗、貓羨慕它的食物,它會毫不吝嗇,把食物讓給別的小動物。
比如一隻貓。
網友給了狗子兩根火腿腸,狗子吃了兩口,旁邊的流浪貓饞得不行,狗子就把火腿腸給了流浪貓。
見流浪貓有點怕它,還主動走到旁邊,好讓流浪貓放心過來吃。
如果這只是偶然,說明不了什麼。
然而不是,這隻狗子很習慣「讓食」。
網友又一次給它帶來了狗糧,雖然它(右邊的)一開始餓得狼吞虎咽,但當另一隻流浪狗(左邊)眼饞之後,它依然把狗糧讓給了它。
顯然,狗子並不在乎這點食物。說它「品德高尚」,恐怕也不是那麼回事兒。
狗子沒有那種境界。
說到底,原因只有一個:狗狗的忠誠使然,天性使然。
因為,雖然居民都知道,這隻狗子被遺棄了,但狗子並不這麼認為。
它從自己的本性出發,只是認為,主人有事離開了,早晚會回來,無論是幾天、幾年還是一輩子。
電影《忠犬八公》,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每天坐車上班,早上,他的狗子八公送他去車站,下午5點,八公回去車站接主人下班。
有一天,主人上班去了,上班過程中,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
狗子不知道這一切,下午5點,準時去接主人下班。主人沒有回來。
第二天下午5點,八公來到車站,接主人回家。主人沒有回來。
第三天、第四天……風雨無阻,直到9年後,八公去世。
狗子永遠不知道自己會被遺棄,永遠等著主人回來。
網友看到的這隻狗子,也是如此。
早先在主人身邊時,它「闊綽」慣了,成堆的狗糧、火腿腸,經常懶得吃,一點都不稀罕。
主人暫時離開了,可早晚會回來——狗子想,所以,用不了幾天,自己還是那隻不缺狗糧、被人疼愛的狗子。
只有在這種心理作用之下,狗子才有這種舉動。
換句話說,它不知道自己被遺棄,不知道主人不會回來,而是相反,堅定地認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早晚會回來。
它不知道自己在流浪,不知道自己沒了家。
每天,它蹲在綠蔭下(下圖),看著小區大門,想像有一天,主人突然回來,自己歡悅地撲向他們。
那是家的方向。
狗子永遠不知道,自己會被遺棄,即便已經被遺棄。
為什麼說,養狗之前先做人,這就是原因。
你把狗子做寵物,狗子卻把你當一切。
所謂文明養犬,最重要的問題,不在養狗之中,而在養狗之前。
在這之前,你就要明白,進了這家門,它就是家庭成員。想不清楚,就不要養,否則只會造成更多悲劇。
文明養犬,先要文明做人、做文明人。
這個「文明」,第一是尊重生命,第二是負起責任。
無論何種寵物,首先是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都不容忽略。它可以被「寵」,但絕不是「物」。
養育是一種責任,這和其他責任,並無區別。
很多人會說,我不想養,孩子非要,不得不養。
很簡單,告訴孩子這兩點:生命和責任。
孩子能享受到和寵物玩樂的歡愉,作為家長,你必須告訴他,養寵物不同於別的,寵物不是玩具,而是生命,既然養,首先要把它作為生命對待。
別人打你,你會疼;你打寵物,寵物也會疼。
責任,更應該說清楚。寵物既然是孩子的,那麼,孩子就要負責,就要照顧寵物。
中國家長的習慣,是孩子只享受養育寵物的成果,不承擔養育寵物的責任,這是十分錯誤的。
即便作業多,孩子也完全可以抽出5分鐘時間,給狗餵食,打掃一下狗籠。
家裡可以做一下分工,列表明確,遛狗之類比較耽誤時間的活,可以讓家裡老人代勞,孩子也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這不是在教孩子養寵物,這也是在教孩子做人。
尊重寵物,尊重生命,承擔責任,才是一個合格的人。遺棄,不僅僅會遭受道義上的譴責,更讓孩子學會了逃避和甩鍋,只會甩鍋的人生,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