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開播的《我就是演員3》中,李誠儒老師從《我就是演員》的點評老師搖身一變成了《我就是演員3》的召集人。
很多網友評論說:李誠儒老師和《我就是演員》中的導演們理念不一致,所以「被迫」選擇了退出;而他之所以加入《我就是演員3》是因為李懟懟上線,簡單來講,就是換個地兒繼續懟人。
同樣都是考較演技的節目,雖然播出時段前後有差,但大家對於李誠儒老師的關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尤其節目播出時,類似李誠儒老師又懟人了的熱搜話題總是不斷。
而之後,李誠儒老師也將作為嘉賓受邀參加B站出品的綜藝節目《我是特優聲》。
在演藝界,一個人紅不紅看的就是關注度和曝光度,李誠儒老師連上綜藝,話題度和熱度始終居高不下,演藝事業迎來「第二春」,難道其中關鍵真的只是因為他在節目中「直言不諱」嗎?我看不盡然。
紮實的業務能力,是他「指點江山」的憑仗
李誠儒老師沒有系統的學過表演,但是他卻跟著人藝的董行佶老師學習了十年,每天六點半到八點半練習臺詞,雷打不動。
經過打磨的臺詞功底,他的每句臺詞都能說到觀眾的心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大腕》裡的一條過記錄:一口氣不卡殼的說了近300個臺詞,這幾乎成了臺詞界的標杆。
除此之外,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對角色的理解和詮釋都有著他獨有的痕跡和風格,基於此的表演使得他的角色沒有被條條框框所影響,而是分外的接地氣、真實、有味道。
曾經讓他名聲大噪的《重案六組》裡的老曾,他的每句臺詞,每個表情,都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粗狂中帶著細膩,他的表演讓人覺得,他就是個警察。
口碑爆劇《錦衣之下》裡,他飾演的奸臣嚴嵩,哪怕是一個眼神,都能讓觀眾分分鐘入戲,一秒get嚴嵩的「奸詐」。
但凡能坐在點評席位的老師,都是有「硬貨」傍身的,李誠儒老師紮實的業務能力,是他能在一眾演員中「指點江山」的憑仗。
厚實的底氣和嚴格的底線,是他敢於「直言不諱」的憑仗
現在的社會,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諱」,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於說別人別人不屑說的話。李誠儒老師之所以敢於「直言不諱」,是因為他有厚實的底氣和嚴格的底線。
李誠儒老師在86版《西遊記》做過場記後,原本是想曲線救國去中央臺的,但是事與願違,所以他棄演從商,在一檔訪談中他曾透露:1991年時,他在做外匯的倉裡就有1300萬美金。
多年來的從商經歷,使得他的經濟基礎非常堅固,用老師自己的話來講,我有底氣「不是嗟來之食」,所以,是什麼就是什麼,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他不屑撒謊,粉飾太平,演的不好的直接「開懟」。
誠然,金錢方面的底氣,讓他在某個層面上和《演員請就位》的眾位導演們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與此同時,本著對演戲的熱愛和嚴格的職業底線,他認為S卡的等級是對於演技實力的認可,一個考較演技的節目,最高級的S卡認定,應該給予那些演技真正好的人,而不是基於一句「為了鼓勵他」而「破壞規則」。
有人說,李誠儒老師太過直接,犀利,但在我看來,那是他對於演員這個行業的敬畏和熱愛。任何行業都有一個標準,達不到標準,理該被指責,被批評。
市場需要他這樣「有裡有面」的擔當撐場面
撇開李誠儒老師自身層面的原因,他能連上幾個綜藝,那是市場對於他這個人的認可,肯定以及需要。
娛樂圈演員千千萬,實力派演員更是不計其數,為什麼偏偏是李誠儒老師,這本就是我們該思考的地方。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關係都存在「供需問題」。
當供>需時,供方處於被動地位,用來解析為何偏偏是李誠儒老師來做點評嘉賓這個問題:因為他是個異類,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他敢說別人不敢說的,他能承受別人不能承受的,簡單來說就是:他能懟,敢懟,有實力懟,這樣產生的化學反應即是:衝突,話題,熱度,關注度,討論度,更為直接的就是節目的熱度居高不下,曝光度不減。
從《演員請就位》的點評導師,到《我就是演員3》的召集人,極近時間內,在兩檔相同節目中身份的轉換,這本身就是一個熱議的話題。
再加上李誠儒老師自身的「李懟懟」屬性,市場(節目)需要他這樣「有裡有面」的擔當,來撐場面,加熱度。
寫在最後:
專業的業務能力,是他能躋身導師點評席的依傍;
不懼金錢和演繹資源的負累,嚴守「作為演員」的要求和底線,是他敢「直言不諱」的依仗;
敢懟的人物設定和大眾形象,讓他的人物特色更加直觀立體,市場需要這樣的人撐場面加熱度。
一個在1991年,外匯的倉面就達到1300萬美金的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更不容小覷。
就目前的熱度來看,很顯然地,李誠儒老師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但這絕不僅僅因為他敢於「直言不諱」,而是他自身的條件、實力以及外在市場共同運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