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2021-01-08 瀟湘晨報

6月29日發表的一篇英國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該研究證實,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末期,一顆小行星在現今墨西哥海岸的位置撞擊了地球。撞擊時釋放的粒子和氣體阻擋太陽光線長達幾十年,造成持續冬季。撞擊後唯一存活下來的恐龍後來進化成鳥類。該研究通過建模分析顯示了小行星撞擊對恐龍棲息地的破壞性影響。

新華社資料圖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重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據分析正在小跑6月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由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什麼是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最初指的是一種較大的(長約為35cm)三趾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的屬名,這種獸腳類恐龍最早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下侏羅統地層。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足跡特點是不保留拇趾印痕,保留了第四指的蹠趾墊印痕,與其餘的印痕完全分開。相比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卡巖塔足跡具有更窄、更細特徵,但趾部分叉更寬且具有不同的前三角結構。

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介紹,卡巖塔足跡類廣泛分布在全球北美、歐洲東北部、非洲和亞洲侏羅紀地層中,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祿豐、晉寧和四川攀西地區、陝西子洲的下侏羅統地層中。在北美,卡巖塔足跡「造跡者」為獸腳類雙脊龍類或基幹堅尾龍類,生活在全球侏羅紀早期,是最早出現的大型肉食恐龍之一。在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卡巖塔足跡「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中國龍的頭上有兩個冠狀物,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是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

「卡巖塔足跡雖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但在亞洲地區一直未發現確鑿的霍氏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 hopii)。」代輝稱,此次在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足跡群經過研究確認了該恐龍足跡為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且可以歸入其模式種,霍氏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 hopii),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

該恐龍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GLS-T1-T7)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GLS-T1-R1)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GLS-T3-L5)長16釐米。根據測量足跡的相對步幅長度,推測其為大中型獸腳類恐龍造跡而成,且當時「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

據悉,恐龍足跡群發現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完成研究。最新成果以科研論文《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pus dominated tracks from Chongqing, China》發表於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代輝表示,重慶歌樂山恐龍足跡群的發現,豐富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卡巖塔足跡群的記錄,也進一步證明了亞洲乃至全球下侏羅統恐龍足跡多為獸腳類恐龍足跡,且足跡形態類型表現一致的多樣性,這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科學家說鳥類是僅存的恐龍,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這種聯繫確實存在。大約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最早的鳥類從體型嬌小、長著羽毛的恐龍進化而來,成為恐龍族譜上的另一個分支。在超過8000萬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鳥類繁衍生息。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科學家說鳥類是僅存的恐龍,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這種聯繫確實存在。大約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最早的鳥類從體型嬌小、長著羽毛的恐龍進化而來,成為恐龍族譜上的另一個分支。在超過8000萬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鳥類繁衍生息。
  • 為什麼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鳥類倖存下來,恐龍卻滅絕了?
    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一些被扔進大氣層的巨大碎片返回地球,摩擦將空氣變成了烤箱,並在降落到世界各地時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炙熱的烤箱讓位於一個漫長的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天空被菸灰和火山灰遮住了。
  • 恐龍也會得癌症?科學家在有角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病理學和分子醫學教授馬克·克勞瑟近日在《柳葉刀·腫瘤》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出惡性骨癌——骨肉瘤,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視頻截圖該恐龍化石是1989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被發現的,它是一種生活在7600萬年—7700萬年前的有角恐龍。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的部位是恐龍的腓骨或小腿骨,因具有畸形的兩端,最初曾被認為是骨折癒合後留下的痕跡。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堅持了多久才滅絕?
    1.6億年的漫長時間,它們進化出了龐大的體型和繁多的品種,比如「易碎雙腔龍」,它們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是最長最重的恐龍,它的最大體長可達53米,最大體重220噸,甚至比藍鯨還要大。,滅絕的是「非鳥類恐龍」,而獸腳類恐龍的後代進化成為了「鳥類」,一直到今天,鳥類都是十分活躍的生物類群。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衰落了嗎?尋找恐龍滅絕元兇
    《美國科學院院刊》最近刊發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埋藏在墨西哥近海海底巨大撞擊坑的巖石「記錄」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個地球生命史上「糟糕」的日子,進一步充實了「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假說。有昆蟲學家提出,一段時間內地球上出現了大量的毛毛蟲,它們吃掉了恐龍賴以生存的植物,所以恐龍被餓死了。也有一種災變說,認為一顆超新星爆炸,發出大量射線使恐龍滅絕。種種假說,眾說紛紜,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恐龍滅絕的原因,直到阿爾瓦雷斯父子提出撞擊假說。
  •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人們對於遠古恐龍的研究,離不開化石。1822年3月,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的一位醫生發現第一個恐龍化石,自此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大動物,便一直備受現代人類關注。同生命起源一樣,這種統治了地球1億多年的生物,滅絕的原因也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
  • 恐龍滅絕真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未必,或許「它」才是根本原因
    地球你已經誕生40多億年了,然而地球出現生命僅5億年左右,在這5億年當中,出現過的生物種類無數,有些物種在地球存在了幾億年的時間,而有些物種卻只是存在幾百上千年,在這些物種當中,有一個物種被大眾所熟悉,那就是恐龍。然而恐龍在6500萬年前遭受了滅頂之災,以至於恐龍完全滅絕。
  • 為什麼恐龍會滅絕?恐龍興起於動物大滅絕,卻被一顆小行星毀滅
    它的出現也標誌著地球進入到了恐龍時代。恐龍時代從三疊紀末期開始經過侏羅紀一直到白堊紀末期長達1.6億年。在這漫長的1億6000萬年間內恐龍成為當時地球的霸主。然而科學家研究發現恐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全部消失了。這讓科學家們一直困惑不已。
  • 恐龍滅絕史:恐龍三大迷團,"小行星撞擊"蘇美爾文明早有記載
    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最主流的是&34;。據說在六千五邊萬年前有一個直徑15km左右的隕石,因為它太大了,所以稱之為小行星,這個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撞擊速度達每秒20km,每小時7萬公裡,撞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通古斯大爆炸也不過是廣島原子彈的一千倍,僅僅一千倍就造成那樣的後果,可想而知10億倍是什麼概念。
  • 恐龍滅絕史:恐龍三大迷團,「小行星撞擊」蘇美爾文明中早有記載
    有點正常邏輯的人可能會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恐龍在地球上稱霸了2億年,而人類只生活了300-400萬年,那麼很奇怪,為什麼生存兩億年的恐龍沒有進化出人類的高階智慧,人類不過存在百萬年而已。這個就不禁讓我想起了達爾文《進化論》,啪啪打臉。至於人類為什麼進化的如此之快,沒有解釋,但是達爾文說人不符合進化論的觀點,人的進化速度太快了!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受到人類生活的影響,在自然界當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物種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在科學界最受關注的海應該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了,迄今為止科學界的說法不一,一直備受爭議,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導致的。在白堊紀時期恐龍統治的時代,它們的體型非常龐大,佔據了整個食物鏈的90%以上,那麼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是否真的是小行星撞擊所導致的結果呢?
  •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13級地震,似50億顆原子彈爆炸
    恐龍家族曾經統治地球1.6億年,卻於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種曾經雄霸地球海陸空很長時間的動物在地層中所遺留下來的化石,最晚基本只能考證到存在於6500萬年前左右,再後來這種動物化石就看不到了,因此古生武學家們認為恐龍家族是在6500萬年前左右突然被滅絕的。
  • 恐龍滅絕的真實原因?科學家給出答案,「小行星撞擊說」遭駁斥
    恐龍,一個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長達2億年的物種,為何會在最鼎盛時期突然滅絕?這個謎團,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也沒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完美答案。關於恐龍的未解之謎,相信網友們更加關注的是「恐龍的滅絕」。
  • 新研究顯示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群體並沒有衰退
    巴斯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駁斥了恐龍在大規模小行星撞擊之前就已經衰落的說法。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小行星撞擊沒有發生,恐龍可能會繼續在地球上佔據主導地位。在白堊紀晚期末期小行星撞擊時,恐龍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生存和活動。在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佔據了地球上的每一塊大陸,是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動物形式。
  • 恐龍滅絕時期地球氣候變化 煙塵過多阻擋陽光
    科技訊 8月4日消息,發現恐龍滅絕時地球氣候變化詳情:釋放煙塵致陽光減少。一直以來關於恐龍到底為什麼的假說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有的人說是彗星撞地球,有的人說是因為火山爆發,有的人認為是因為食物鏈的進化等等,但是這些假說一直以來都只是假說,是人們的猜測,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被證實,而目前有人研究出了當時氣候變化的詳情。
  • 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還會是地球霸主嗎?
    近日,來自英國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針對恐龍多樣性開展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時,恐龍數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撞擊,恐龍可能會繼續統治地球。相關論文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在白堊紀末期的小行星撞擊時期,恐龍的足跡遍布全球。它們是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動物。不過,對於「該時期恐龍是否正遭遇物種多樣性下滑」這一問題,科學家們仍爭議頗多。研究小組收集了一組不同的恐龍族譜,並使用統計模型評估了該時期的主要恐龍種群是否仍能產生新物種。
  • 小行星撞地球後 為何恐龍滅絕而鳥類和哺乳動物繁榮
    古生物學家發現,恐龍幼崽孵化出來並長大成年需要的時間過長,在6500萬年前遭到小行星碰撞地球的災難性打擊後,其種群數量無法快速恢復。內容產品:胖胖 作者:劉春為什麼在白堊紀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恐龍會滅絕,而鳥類和哺乳動物仍然欣欣向榮?科學家可能最終揭開了這一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