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為什麼不回我的信息?」
「她為什麼不能給我一點私人空間?」
這大概是我的閨蜜和我男朋友的兄弟最常聽見的我們對彼此的吐槽了。
談戀愛,不就應該24小時事事分享嗎?情侶不就是該無話不談嗎?什麼東西都不聊,感情不就冷了嗎?真的不是我吹,我就算連加10天班躺在醫院裡吊水都能掙扎著起來給他發信息。
而他呢?他好像卻可以手頭一有事情就一整天不回我的信息,總是遇到什麼事情都悶著不說,每當我抓狂問他「你到底是不是不愛我」時卻又一臉無辜似乎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人家的臺詞每次都是「我覺得這話題沒什麼可說啊」、「我今天真的很忙」、「我累了我想自己安靜會」……
姐妹們,真的是想起來就火大的要命。我簡直無數次對他咆哮過「為什麼你就不能回我信息和我多聊聊天?為什麼你就不能遇到什麼事跟我說而不是自己悶著不高興?」
為什麼?所以這到底是為什麼?!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進化心理學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男人和女人幾乎是完全兩個物種——我們的思維與溝通表達方式在人類進化的途中完全走向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為了解釋這種差異,John Gray在1993年在他的著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首次提出了洞穴期這個概念。經過數年後,這個名詞已經成為兩性心理中廣泛應用的概念。
「洞穴」被廣泛定義為男性樂於解壓的地方,且是男性情緒周期的一環。理解這個概念,需要我們引用進化心理學的視角。
最早期的人類活動基本是採取男性外出狩獵,女性留守照顧家庭的模式。
當男性狩獵結束回歸居住的洞穴的時候,往往是處於身心都已筋疲力盡的狀態,已無力與女性進行過多溝通,採取的行為往往是自己在洞穴的角落裡待著釋放疲憊並為第二天的狩獵做準備。
同時,女性照顧家庭的任務決定了她們是廣角視野;而男性則必須採取管狀視野,從而最好的排除周遭幹擾,將注意力集中在獵物身上以完成狩獵任務。
而在現代社會中,儘管男性已經不需要再進行狩獵活動,但是這個「洞穴期」卻依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裡深植於男性基因之中。
當出現負面情緒與體驗時,廣角視野基因的女性傾向於採取傾訴的方式來獲得認同理解從而實現抒發;而管狀視野的男性卻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面,同時負面體驗帶來的挫敗與疲憊感導致他們需要進一步退回到自己的「洞穴」裡,排除周遭幹擾安靜的思考,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來實現負面情緒宣洩。
比如啊,我們都遇到過突然間莫名其妙的,男朋友就好像很冷淡,信息不回電話幾句,整個人都充滿了低氣壓的氣息。問他怎麼了就一句沒事,再問就是「你就不能讓我自己待會嗎?」
此時,我們女孩子真的就會充滿了不理解——我是關心你呀!
有什麼事你不能說出來我們一起解決嗎?
不好意思,還真的不可以。
因為,男性的洞穴期其實本質上與我們女性的生理周期非常相似,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是非常正常的行為機制。
當男人感到疲憊,比起溝通,演化而來的基因會讓他們比起選擇和女人一樣的傾訴方式,更願意一個人躲進自己的「洞穴」,從而實現自我分化。
社會培養出的心理與表達差異
她總是喜歡分享自己的感受,他卻對感受的表達十分封閉。
在上述進化心理學角度我們探討了男女的生理機制是如何導致的這樣的差異,但是僅僅就是這樣而已嗎?
答案大約是否定的。
儘管我們天生就被設置了一部分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但是在臨床心理諮詢上,我也深刻體驗到了男人在表達感受方面的能力和需求。
那為什麼他們在日常面對伴侶時會更加封閉呢?
其實啊,除了我們天生的差別,後天的成長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相信我——如果女性也從小被灌輸「情緒外露是脆弱無用的」這樣的概念,我們也會選擇沉默。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性別的意識並非天生,而是在出生後由社會培養的。女性通常被培養為柔弱以照顧家庭為重任的一方,而男性則必須強硬起來並承擔保護的責任。
例如女性從小的玩具通常是洋娃娃等,而男性卻是以槍械式玩具為主。
又或者,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被說過多少次「女生沒個女生的樣子」、「女孩子家家的,說話一點都不溫柔」之類的話?
而你又多少次說過「那個男生太娘了」之類充滿了性別期待的話?
而這種性別養成機制之下,「情緒外顯」則被社會定義為脆弱的體現,是不該出現在一個男人身上的品質。
女性在社會中也被培養了展現社交與依附性的意識,而男性則以獨立性為意識中心展開活動。
女性的自我分化很大程度上由主觀感受與社交關係質量實現;而男性是結果導向,他們的自我分化是在實現一個又有一個的目標中實現的;因此,男性就進一步會在面對負面情緒時選擇沉默而不是與另一半溝通了。
同時,男女溝通如此困難的一個主要成因來自於雙方對「聊天」這件事的目的理解相差甚遠。
研究發現,女性將聊天看作一種加強社會連結與關係創造的工具,而男性則將聊天視作一種支配與創造有形結果的語言。
研究還發現,男性之間的社交行為往往以自主權為重要考量展開。而自主權則與一方抵抗被另一方控制的能力大小深相關。男性之間的溝通同時被視作某種程度上的談判,至少以「誰會控制對話進程或這個控制是否被對方分享」的意圖來展開。
因此,在男性意識中,一段對話的展開應當是目的清晰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而女性喜歡的「以聊天為目的的聊天」於男性的思維機制而言是難以理解的。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有過吐槽一件事期望另一半給予情感安慰,結果他卻開始講道理的經歷?
沒錯,因為對女性而言分享感受是一種加強連結並保持情感親密度的方式;而於男性而言,他們則會本能的開始為我們思考解決方案。
因此,當男性在一段對話中看不到問題目標就會自然而然的試圖中止這段對話,比如我們看見好吃的好喝的給他拍下來,他卻「敷衍」的回個表情或者嗯啊哦,然後引發我們女孩子的抓狂。
你應該怎麼辦
相信我,沒有人比我更知道男人愛答不理的洞穴期我們女生有多火大了。就算心理學知識我都懂,就算知道不怪他,可還是難免火氣上湧——畢竟這也是我們女生的心理機制啊!
但是心理學上,如果你付出的並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那麼你的付出我們就稱為「無效付出」。
而心理學上兩性交往的黃金法則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用對方希望的方式去對待他。那麼下次遇到他進入洞穴期,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要衝進他的洞穴。
當男人進入洞穴期,代表了他需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療傷;就如同前文我們講過的,女生的療傷方式是傾訴,而基因與社會經驗決定了這種療傷方式不僅達不到心理重建的效果,反而更會反向激發他的挫敗感。
儘管我相信當面對洞穴期冷淡的他,女孩子們是十分不安的,自我防禦機制會讓你更想逼迫他與你溝通,從而側面驗證他還是愛你的這件事。
但是相信我,進入洞穴期這種行為與他愛不愛你無關;而你如果真的愛他,此時最應該的也是給他空間不要去打擾。
心理上來講,強行突破他的洞穴期,與他而言代表他必須給你反饋顧忌到你,從而進一步增加他的壓力感與疲憊感,深度觸發他的迴避機制,甚至將你與一些負面情緒在潛意識裡直接連結在一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避免正向施壓與衝突,側面表達關心與支持。
在心理上不要歸因為他不愛我等等理由,同時適當疏離,給他足夠的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同時,採取一些保持了距離感的關心表達方式,比如在他疲憊時默默準備茶和點心;又或者在他回來後準備一桌他喜歡的菜;再或者簡單的告訴他,他需要時你就在這裡。
但是千萬不要逼他開口!
重點在於,讓他明白,在你的身邊,他不需要偽裝和掩飾,不需要有任何的不安全感,不必試圖做那個所有人眼裡的完美男人。逐漸的,他的洞穴期也會自然而然的減少了。
好了,姐妹們,這就是我為你們的那個他不回信息找的理由們了。
也是我在第101次為這事被氣得半死深夜躺在床上默默落淚時的頓悟——
男人就是這樣,如果他改了他大概也就不是男人了。
談戀愛啊,女人真的難。
-END-
作者:焦糖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