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曬高端下午茶的「名媛」還沒走遠,朋友圈的「打工人」倒是多了起來。
最近,朋友圈出現一波「打工人」表情包,由於出現頻率過高,話題#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直接衝上了微博熱搜。打工人掀起一陣熱潮,#打工人的文案大賞#、#打工人表情包#、#打工人你好狠的心#、#打工人語錄打賞#等一系列與「打工人」相關聯的話題都登上熱搜。
據公眾號沸騰,網友表示「打工人」的梗最早來源於一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此後悄然在網際網路走紅。
「打工人」是什麼梗?
「打工人」追溯其源,其實並不算一個新詞。
過去,許多步入職場生涯的年輕人在調侃自己時會自稱」打工仔」或者「社畜」。而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便有了「打工仔」一詞。該詞是由香港傳入中國大陸,是因為大量農民工進城而形成的一個稱呼,在日常用語中被廣泛理解為「在各大城市中打工的年輕男子」。
但是「仔」這個字,在某些方言裡,還有著「具有某種特徵或從事一定職業的年輕男子」的意思,多少會帶有一些貶義;而源自日語的「社畜」,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指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伴隨著時代的演進與變遷,「打工人」這一詞彙取代了「打工仔」、「社畜」,變成網際網路亞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了不少當代網絡青年的新自稱。
這樣看來,「打工人」一詞,讓打工族從「畜」、「仔」變成「人」,少了點歧視的意味,多了分體面和尊嚴。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996」的白領,亦或是中層領導、創業者,都可以自稱「打工人」。
這些「打工人」們雖然生活壓力很大,但依舊努力平凡地活著,就連網絡上流傳的「打工人語錄」中,字裡行間也都流露出「打工人」對生活的執著追求與不被現實打敗的倔強與不甘。
「打工人」梗的流行,不僅是一種暗藏不滿的自嘲,也是對社會精英成功學的一種挑戰,有一種職業不分貴賤、大家都是「打工人」的平等。
從本質上來說,坐在辦公室的白領藍領與太陽下揮灑汗水的工人們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梗是什麼時候流行的?
據清博輿情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14時,共有事件相關信息1724746條。「打工人」相關話題從10月14日開始被逐漸提起,在10月22日迎來高峰。在傳播媒體中,微博相關信息最多,佔比96.54%。
「打工人」表情包是帶著戲謔和調侃的自嘲式表達,很多人覺得有趣而跟風,紛紛轉發這款表情包來宣洩自己的情緒,舒緩身上的社會壓力,以這樣一種「表情包+社會心態」的方式掀起一場亞文化狂歡。
不少與表情包相配的「打工人語錄」,都會以「早安,打工人」來結束,但傳遞出來的卻是打工人在不同情境下截然不同的心境。
有的充滿正能量,傳遞出「打工人」鋼鐵般的意志:「只要我夠努力,老闆很快就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靠別人是公主,『靠你嘰哇』是日本人,『靠北啦』是臺灣人,靠自己是光榮的打工人!
」有的講述打工生涯的「悲慘」生活:「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你可以沒有鋼鐵般的意志,但你得有鋼鐵般的身子」。
不過,大部分的「打工人語錄」還是段子式自我調侃:「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但卻不敢遲到,因為遲到要扣錢。」
「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網絡表情包本著娛樂化精神,依託流行語、文化作品、社會熱點等,製造話題感、新鮮感,經常霸佔網絡熱搜,它能夠將人們隱藏的內心情緒集中放大,以調侃的態度掀起社會輿論的熱潮,引起全民狂歡。
「打工人」梗與全民狂歡
除了勇敢的打工人,隨著「雙十一」預售開啟,「打工人」逐漸演變成「尾款人」。
「尾款人」意指雙十一期間,付完定金的人的一種調侃,付完定金之後,都在等著付尾款,因此每個人都是尾款人。有網友評論道:「打工人淪為尾款人,付定金時感覺都買得起,加油吧,尾款人!」
除此之外,由「打工人」還衍生出「讀書人」「拼單人」「考研人」等詞語,這些詞語將有著類似經歷的年輕人們以符號化的群體表達聚集在一起,引發了這一部分有著同樣經歷、體驗群體的共鳴。
據清博輿情熱門主題詞圖可以看出,與「打工人」息息相關的還有「理想」、「大城市」、「精英」等詞彙。「打工人」這類「自嘲式」的稱呼,雖然看似是對於生活處境的不滿與抱怨,但卻是另一種積極生活態度的表達。這些年輕人們一邊稱呼自己為「打工人」,一邊也在努力地面對生活。
據清博輿情發布地圖顯示,關於「打工人」的討論集中在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在高壓的都市快節奏生活中,「打工人」的狂歡是對當下無奈現狀的情感釋放,他們也需要一個出口來緩解壓力,收拾好心情,才能夠更好地向新生活出發。
「打工人」流行背後,是當下年輕人們對於生活壓力的一種樂觀調侃,是屬於成年人的一種黑色幽默。正像之前引發討論熱潮的「佛系」、「喪文化」、「積極廢物」一樣,這些亞文化的是一種對於現世生活的反抗,對現狀的不滿與無奈。當然,「打工人」傳遞出來的,更多是積極樂觀的因子。
打工不僅是人們日常的一種行為模式,更是一種生活狀態。為未來的美好生活打工,為能擁有理想的人生打工,為自己、也為能夠更好守護自己身邊的人而打工。
無論是「打工人」,還是「讀書人」,想要跳脫出生活的苦難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始終秉持著這份自嘲式的樂觀與堅韌,從平淡的每一天發掘生活中的「小確幸」,看起來也似乎並沒有那麼難挨。
每天都會是新的一天。晚安,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