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橋,我一生的眷戀
文/何文輝
四十五年前,你已是歷盡了數百年滄桑的世紀老人,我還是十八歲的青蔥少年。當年我曾以築路者的身份享受了你藍天白雲、山青水綠的熱情接見和險山惡石、淵不見底的盛情款待。為了感激你的一片真情,我曾頂著多少個烈日、扶著鋼纖去和你傾心交流時代的變遷;我常常冒著嚴寒、掄著打釺的鐵錘和你促膝交談曾經的過往;多少個披星戴月的日子,我抱著比我還重的石塊去聆聽你講那古老的傳說;我曾經每天拉著裝滿石渣的車,去體會你的百年滄桑。多少年來,你的威名不斷遠揚,有多少墨客前來為你畫像,有多少文人前來為你繡匾;而只喝了幾點墨水的我,只能用真心去和你編織友情。
四十五年光陰似箭,讓當年懵懂少年的我步入了人生的秋天。片片秋葉拍打著我稍彎的身軀,徐徐秋風送來陣陣憂傷,綿綿秋雨為我增添了絮絮惆悵,一波波秋水不斷地掀起我對你的思念心潮。
老虎橋啊,你曾留下了我四十五年前的一段青春過往。從此你我結下了一段不了的情愫,常讓我魂牽夢繞。昔日的老虎橋,你的威名曾讓多少人不寒而慄,不知有多少馱炭人曾經在那裡遭遇不測,命歸陰曹。老虎橋,你用脊梁扛起了運煤者的南北通道,你更承載著無數馱炭者的滄桑和煎熬。老虎橋,你是北山人心目中的路標,你標記世代與你為伍的北山人的風土人情、習俗勞作;你親眼目睹了北山人的日落而棲、日升而作、肩挑背馱、行走爬坡;你親耳聆聽了北山人的飲酒猜歌,放牧吆喝,有多少牛羊群從你背上蜂擁而過;你印證了北山人的今昔變遷,你曾鞭摧過牛拉木車,你也接待過北山人新買奔馳奧託。你曾去昔日的窯洞烤火,也去今天的豪宅做客,親耳聆聽了如今北人的抒懷放歌。老虎橋,你更凝聚著幾代築橋拓路人的智慧和辛勞,我也因曾是其中之一而感到自豪!四十五前那打釺鑿石、削壁為道的勞動場面至今在眼前浮現,那隆隆的開山炮聲至今在我耳邊迴蕩,當年那瀰漫的硝煙還在我的心頭縈繞。老虎橋,無數的運煤人曾見證了你的拓寬和升高,讓你成了橋上橋,給行人留下了一道獨特的靚麗風騷。
老虎橋,是你讓我這個從小就嚮往著北山的平川娃第一次投入了大山的懷抱,讓我親眼見證了山青水綠,小道盤繞。
老虎橋,是你讓我第一次目睹了紅豔豔的山丹丹花,感受了她馨香芬芳的薰陶,並使我忘記了生活的煩惱。老虎橋,是你讓我第一次挑著水走過山裡人取水的羊腸小道,那漫長的坎坷路曾崴傷了我的腳,讓我深知生活在大山裡人的痛苦和煩惱,並讓我深深意識到山裡人修路的重要。老虎橋,是你見證了我年輕氣盛的狂躁。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糕點曾是我們無比奢望高級食品,我們幾個小夥伴在工地上曾舉行過一次吃糕點比賽,在不準喝水的條件下,我一口氣吃完了一斤半的水晶餅,撐得我半夜直拉肚子,成了我和夥伴們一生難忘的青春笑料。老虎橋,我的左手腕上至今還留著四十五年前為拓寬你腳頭的路,抱石頭時受傷留下的疤痕,它是你我情緣的真實寫照。老虎橋,我四十五年前也曾踩著你的脊梁,用人力車,為築路隊的食堂拉著煤。有趣的是,由於路陡坎坷顛簸,車上的煤被漏的只剩了半車,我擔心挨領導批評,無奈只好把遺在路上的連煤帶土,用手一點一點的捧上車,誰知那帶土的煤燒熔了我們食堂的好幾個爐條。老虎橋啊,你曾留下了無數運煤人的足跡和喜怒哀樂,也留下了你我相處歲月裡的點點滴滴。隨著時代的步伐,你再也不是昔日的只渡運煤者,你的業務在不斷拓寬,你的價值在不斷升高。為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你與時俱進。英姿煥發,,張開了你那熱情的雙臂,挺起了你堅硬而不屈的腰。從那時起, 有多少山裡的金鳳凰從你頭頂飛過,懷揣夢想,去實現他們的美好夙願;有多少扶貧攻堅的使者接受過你的熱情擁抱,走進大山,去踐行他們的信條;有多少堆積如山的土特產,是你用肩把它們扛出大山,送上了綠色通道,讓他們的身價不斷增高;有無數郵遞快件,是你大臂一揮,被送進了大山,讓它們走進了千家萬戶;迎親的路上常有你的身影,致富的路上更有你無私的奉獻和不可磨滅的功勞。老虎橋啊,你我已分別四十五年未曾再見,不知你是否還年輕?我已被四十五年的歲月染白了雙鬢。四十五年啊,不知你經歷了什麼;可我經歷的太多太多。可愛的老虎橋啊,分別的四十五年已吞噬了我的青蔥歲月,不知你是否變老?在這分別的四十五年裡,我有多少個夜晚在夢中喊著你的名字,不知道你曾否想起過我?可愛的老虎橋啊,我昔日的老朋友,我願和你今天立下誓約。再過十五年後,我將帶上我滿頭銀髮的老伴一同去看望你不老的容顏,聆聽你分別六十年的訴說,共同品讀你六十年來譜寫的詩箋。希望你別嫌我們衰老!親愛的老虎橋,我摯愛的老朋友,新時代的春風讓你不斷地返老還童,可惜我已不再年輕。如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我願服下它,與你攜手並肩,揣上富平的名片,貼上富平的的標籤,放開闊步,一同馳騁頻陽(頻陽,富平縣曾用名)、走遍華夏。我願用我的身軀與你一道,鋪平通往五大洲、四大洋的絲綢之路,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藍圖早日實現。
何文輝,一九五七年出生,陝西富平人,一九七二年初中畢業後一直在農村種地。為了填飽前幾十年的精神飢餓,卸下肩上的沉負後在空閒時間閱讀文學作品、習字、學唱歌,喜歡用文字反映生活。
審校: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