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租賃業務到升級版的保養護理服務,腕錶行業的領頭羊們正在以不同方式尋求獲利,以減免銷量下滑帶來的損失。
法國巴黎——硬奢品牌卡地亞(Cartier)為其腕錶系列增添了一項新產品,它沒有光鮮亮麗、鑲嵌著鑽石的外表,也不足以吸引出手闊綽的消費者購買,這是一項針對現有腕錶產品推出的附加服務。
該護理服務將為客戶提供諸多支持,比如更換錶帶、修理、個性化設計、延長保修期、腕錶回購優惠、消費折扣以及腕錶租賃等服務。
卡地亞市場、傳播和客戶服務總監Arnaud Carrez表示,該項目是「為客戶所提供的令人驚喜且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服務體驗範例」。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開啟了如今人們所熟知的男士腕錶業務,腕錶過去只由女性佩戴,直到1904年卡地亞為男士設計了第一款腕錶改變了此前男性佩戴懷表的習慣。但隨著全球範圍內腕錶銷售業績持續面臨著挑戰,行業的發展重心發生了轉變,從銷售新腕錶逐漸轉向為當下和未來的腕錶產品增值。
不過卡地亞並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品牌。瑞士奢侈品集團歷峰(Richemont)旗下的腕錶製造商沛納海(Panerai)最近也推出了Pam.Guard服務,以此提供長達8年的保修期、個性化的消息訂閱推送和維修保養提醒等服務。LVMH集團旗下的宇舶(Hublot)也推出了Hublotista平臺,除了享受常規服務之外,客戶還可以通過該平臺預定參觀宇舶工廠的日期和行程。瑞士獨立鐘錶製造商Audemars Piguet在倫敦開設了AP House,將客戶服務集中在一家豪華的私人俱樂部中。
品牌希望通過所有這些額外的努力,與客戶建立更持久的關係,並讓他們不時地感受到腕錶的附加價值所在。瑞士鐘錶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the Swiss Watch Industry)的數據顯示,儘管2019年瑞士出口了166萬塊高端腕錶(定價在3千美元以上),高於2000年的48.8萬塊,但瑞士腕錶的整體市場正在萎縮。2018年,瑞士合計出口2374萬塊腕錶,比2000年的2966萬塊下降了20%。
根據貝恩公司的數據,2019年奢侈腕錶市場的估值為390億歐元,幾乎兩倍於市值210億歐元的高級珠寶市場。但從2015年中國政府開始打擊腐敗以來,這個行業一直在經歷難關。歷峰集團的腕錶銷量在該財政年度中下降了15%,不過很快得到恢復。但如今新的問題卻不斷出現。始於去年夏天的中國香港抗議活動深深打擊著行業的核心市場。瑞士對中國香港的腕錶出口量在去年10月同比大跌29.7%、11月也下滑了26.7%。而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又開始影響農曆新年這一銷售旺季的銷售。
從全球範圍來看,消費者與腕錶的關係都在發生變化。在當下這個網際網路時代,腕錶的存在感開始降低,在很多情況下已經完全被智能設計取代了。2019年,Apple公司包括AirPods、HomePod和Apple Watch等產品的「可穿戴設備、家居和配飾」業務銷售額達到245億美元。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1800萬塊智能手錶的出貨量創造了新紀錄,其中Apple Watch佔據51%的份額。
另外還有第三方賣家的問題。與通常在品牌自有門店出售的珠寶產品不同,奢侈腕錶還可以在Watches of Switzerland和Bucherer等腕錶專賣店出售,這些第三方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服務體系。
品牌對這些零售商幾乎沒有控制權可言。2018年,歷峰集團(Richemont)花了2億歐元來回購其腕錶產品,來免受灰色市場打折促銷帶來的不良品牌影響,這筆開銷也對集團整體利潤造成了衝擊。同年曆峰集團還收購了腕錶轉售商Watchfinder,並巧妙地將該公司與旗下品牌業務相融合。Berenberg銀行估計,2018年二手奢侈品市場的增長率為7%至10%,而奢侈品市場的整體增長率僅為3%至4%。
那麼品牌是如何適應新常態的呢?「腕錶品牌們終於意識到,與目標客戶群直接接觸是多麼的重要,」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米蘭合作人Federica Levato說道。
更換錶帶和保養維修服務並不算特別,但這之中的新穎之處在於交付速度——為了保證交付速度,奢侈腕錶製造商在世界各地都設立了新的服務中心。而在過去,修理一塊腕錶可能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因為它必須返回品牌總部維修。
與客戶維持聯繫或許不會提高單件產品的利潤,但可以使品牌繼續收集有價值的數據信息,並讓腕錶產品保持最佳狀態。不同於仍在抵制二手轉售的軟奢行業,腕錶製造商對轉售的態度非常現實。
對於一些小規模的獨立品牌來說,缺乏像大公司那樣多的資金,整體行業疲軟而使它們受到的衝擊也最大,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看似常規的服務的確對它們的收入和業績起了支撐作用。
以Linde Werdelin為例,其產品服務佔銷售額的比例已經從2016年的10%上升到現在的25%。2016年時,這個奢侈運動腕錶品牌中止了批發業務,並不再參加品牌向來不會錯過的巴塞爾鐘錶展。其聯合創始人Jorn Werdelin表示,品牌已經將腕錶的年產量從1000隻縮減至100隻。而Linde Werdelin在出售全新產品的同時,也開始銷售品牌的二手腕錶,這也讓它得到了轉售市場的認可。
「一個健康的二手市場對每個品牌都很重要,」Werdelin說:「如果你5年前買的東西售價是現在轉售價的70%,那沒問題,但如果變成轉售價的40%,那就有問題了。」
現在許多奢侈品牌都提供延長保修的服務,這既可以延長手錶的使用壽命、也可以保持手錶的美觀,從而使它們在二手市場上保價。
憑藉「二手產品認證」項目,Bucherer從客戶手中回購腕錶,再用來交換一塊新的或二手腕錶。「隨著我們認證的二手腕錶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腕錶愛好者有充分理由再回到品牌門店,了解新產品,」Bucherer首席營銷官Jrg Baumann表示。
如今,歷峰集團旗下的大多數品牌都提供腕錶認證和回購服務,然後再通過Watchfinder出售。
沛納海的執行長Jean-Marc Pontroué認為,「客戶感興趣的是一塊奢侈腕錶背後的投資價值。」他將腕錶業務比作汽車,而後者是最早開拓二手市場的行業之一。
在沛納海的倫敦門店內,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舊腕錶賣給Watchfinder,並用所得收入購買新的腕錶。「對奢侈品來說,服務和產品創意一樣重要」,Pontroué補充道,品牌的某些腕錶產品在二手市場上已經實現了升值。
發展租賃業務的公司也變得越來越多。美國的Vyrent、新加坡的Acquired Time等腕錶租賃公司都在進行快速擴張,儘管它們是否會成功還沒有定數——腕錶行業媒體Hodinkee此前報導稱,由於運營資金籌集不到位,總部位於紐約的初創公司Eleven James已於2018年倒閉。
一些品牌也在自己開拓此類業務。瑞士品牌DuBois et Fils為其顧客提供了一系列可供租賃的腕錶款式,且每月租金僅需82美元。
租賃通常會引發消費者新的購買行為,因為這些潛在買家可以像試駕汽車一樣,在決定購買之前「試用」一塊腕錶。雖然卡地亞提供的租賃服務給人感覺很新穎甚至有些冒險,但這種做法其實是過去流傳下來的營銷方式——在20世紀初,卡地亞創始人Louis-Franois Cartier的孫子Pierre Cartier率先提出這一概念來幫助推動包括「希望鑽石」(Hope diamond)在內的貴重珠寶的銷量。
這些服務看起來就像一個接一個的小型實驗。但是當它們匯集在一起將有可能重塑整個行業。未來某天,腕錶品牌或許再也不會真正出售一塊腕錶,而是精心打理自己的產品,等待下一個買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