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非法行醫的屢禁不止、日前頻頻曝光的「牛釘黑診所」、市委書記親查的黑診所當晚又頂風重開等等這些現象直指「打非」工作的軟肋:醫療資源的匱乏使黑診所擁有極大的市場、行政管理資源的緊張使黑診所擁有太大的周旋空間、法律依據的滯後使黑診所擁有太多死灰復燃的機會、保護傘的強大使黑診所擁有太多負隅頑抗的實力。
針對這些痼疾,自今年全面打非以來,東莞市委市政府連出重拳:黑診所房東最高可被罰50萬元、將以「非法經營罪」懲處黑診所經營者、嚴查黑保護傘等等。在「堵後門」的同時,市政府也在適度地打開「前門」:對全市的2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給予1.78億元的財政補貼,加快醫療機構許可證的審批速度等等。
「年內基本清除全市的非法行醫窩點」——這是一個切實的目標,還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我們拭目以待。
現狀
紅黑診所平分市場蛋糕
在今年3月28日的「全市食品安全綜合整治和打擊非法行醫工作動員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表示,東莞人均擁有醫療衛生資源的水平偏低,供不應求的矛盾很突出,非法行醫也就因此而大量滋生。而今年4月19日召開的東莞市衛生工作會議上,副市長吳道聞再一次強調醫療資源匱乏和非法行醫猖獗之間的關係,他說:「現在我們把最基層、最貼近民眾的醫療都讓給了社會力量,而其中大多數是黑診所!黑診所之所以頑固而普遍地存在,就是因為它們有巨大的市場。」
市衛生局日前向媒體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全市目前共有1138家未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證》的黑診所,而目前全市已經取得證照的醫療機構共有將近1700家。而且,記者日前在各鎮區人口密集的工業園區調查發現,不少持牌營業的診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超範圍經營情況。
根據東莞市衛生監督所所長葉向陽日前公布的數字,「如果這部分的診所也算是黑診所,那麼東莞黑診所的數量起碼是跟正規診所持平的。」一名衛監部門的執法人員向記者坦言。此外,有相當一部分的黑診所正在申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過程中,所以市衛生局公布的數字是沒有包括這些診所的。
黑診所瘋賺·衛生站狂虧
記者日前採訪了市衛監部門的一名負責人,他說:「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地區,如一些城鄉接合部、工業區等,往往一家正規診所就有十多家黑診所將其包圍,而且這些黑診所的規模大多可與中小型醫院媲美,正規診所的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一些鎮區打非辦的執法人員向記者透露,一般規模的黑診所每個月的盈利都在10萬元以上,「而每天賺一萬塊錢以上的診所比比皆是」。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不少正規的衛生站負責人反映:「我們這些衛生站只能看一些感冒發燒的小病,每天能賺一兩百塊錢就已經很不錯了,而那些附近的診所什麼都敢搞,而且規模又比我們大,病人都被他們搶去了。」由於這些衛生站的盈利甚微,所以有些村委會索性將其《醫療機構許可證》收回,然後高價承包給私人老闆,「有些每年要給村委會幾十萬呢」。
市衛生局規劃財政科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東莞市去年底掛牌成立的2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超過六成是虧本的,在那些揚言「無病不治」的黑診所面前,這些循規蹈矩的醫療機構顯得如此的弱勢。
成因
根源
醫療資源無法滿足需求
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假如按「十一五」規劃公布的656.07萬常住人口計,東莞全市每千人口只有醫生1.31人,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低於廣州的2.72人,珠海的2.14人、佛山的1.51人、深圳的1.41人、中山的1.37人,甚至達不到全國1.51人的平均水平。而如果按目前1000萬左右實有人口計算,其人均擁有的醫療衛生資源則更是少得可憐。
東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據統計,1987年全市的實有人口為160萬,而目前該數字已經超過了1000萬。反觀其醫療衛生資源的增長,1987年全市衛生技術人員3565人,目前為22904人,根據計算得出,目前人均的衛生技術人員佔有量僅約等於20年前的佔有量,這顯然是不能滿足目前已大大增長的醫療需求。於是,這個巨大的市場空缺逐漸被各種方式的非法行醫行為所填充。
儘管去年年底全市2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匆匆成立,以增加全市的醫療資源。但是由於財政補貼遲遲未能到位,這些非營利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未能充分發揮其基本醫療、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等六大功能,而且大多因連月虧本而難以為繼,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一時形同虛設。
管理
10個人監管3000機構
人手不夠很難全面監管
在這種問題出現之後,行政管理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正如劉志庚所說,東莞是一個「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特殊的人口結構、存在特殊的行政架構和產業結構」的城市,而這幾個特殊,固然是給東莞帶來了奇蹟般的經濟發展速度,但也讓東莞在社會管理上付出了不小代價,除了上述的人口問題之外,東莞特殊的行政架構也導致管理資源的嚴重匱乏,制約了對醫療機構的管理效率。
東莞市衛生監督所醫療機構監督科是專門的醫療機構監督部門,而該科室僅有10個人。在這個不設縣的地級市,意味著這10個人要面對的是,這個人口超千萬、具有32個鎮街的城市裡接近3000個醫療機構(包括紅黑診所)的監督工作,「一些邊遠鎮區的醫療機構,我們都很難及時有效地予以監督」。儘管各鎮區醫院都設立了公共衛生監督小組,直至去年,各鎮街的衛生監督員共有380多人,但市醫療機構監督科副科長李潤深坦言:「那些鎮街的衛監員都是身兼數職,除了監督醫療機構以外,還負責公共衛生監督、飲水質量檢測、疫苗注射等工作,所以平時用在醫療機構監督方面的精力也就不多了。」很多黑診所「釘子戶」的出現也凸顯了管理資源的匱乏,「本來人手就不足,根本不可能做到『逢開必打』」。
雙重身份易致監管不公
東莞在鎮街也沒有獨立的衛生行政管理機構,所以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各鎮街醫院還承擔著管理醫療機構的行政職能。「鎮街醫院本身是一個事業單位,而在管理職能的層面上它又成了一個行政機構,它既是醫療機構,同時又管理醫療機構。也就是說,它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厚街醫院副院長方耀高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向誰負責,在事業單位的身份上,自然是向鎮政府負責,而在行政機構身份上,我們又應該向市衛生局負責,這種模糊不清的關係就很容易產生問題。」
雖然方耀高沒有明說,但其所說的「容易產生問題」很耐人尋味。某鎮區公共衛生監督小組的負責人說,對於監督工作而言,其必要的先天條件就是獨立,當監督機構受到多方力量的影響之後,就很難保證其工作的公平公正。而目前東莞鎮街的公共衛生監督小組要顧及所在醫院、所在鎮街政府以及市衛生局三方的利益訴求。當然,假如按照我們的理想狀態,這三者的利益都一致的話,工作的開展當然是順暢的,但只要有一方的利益稍稍相異,那麼其監督工作的公正性也就失衡了。「假如一個鎮街醫院將一個科室違規承包給私人,那監督小組應該怎麼辦?你還是這個醫院的員工,工資也是醫院發的,你能否很公正地砸老闆的飯碗?」他說。
執法
力度偏小導致收效甚微
房東為高額利潤通風報信
據了解,一直以來,東莞打擊非法行醫的法律依據均出自199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199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對於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的黑診所,「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沒收非法所得和藥品、器械,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對於超範圍經營的醫療機構,則「予以警告,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也就是說,非法行醫只要沒有造成就診人致殘、致死等嚴重傷害,衛生行政執法部門只能依法作出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沒收其藥品、器械,或作出輕微的罰款處理。而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由於無法確認非法經營主體(經營者),加上非法行醫經營者經常藏匿貴重醫療器械和藥品逃避取締,對其處以罰款和沒收藥械收效甚微。對於被取締後重操舊業的非法醫療點,衛生部門只能予以再次查封,卻沒有更嚴厲的法律及措施給予嚴懲,導致執法人員疲於奔命,非法行醫卻打而不死、死而復生。」市打非辦在今年5月20日提交的工作情況通報上直言。東莞市政協常委、廣東賦誠律師事務所主任湯瑞剛也表示,非法行醫屢禁不絕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量刑過輕。
取證困難無奈放虎歸山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多名執法人員普遍反映了「取證難」的問題。此前記者多次向市衛監部門和市打非辦反映某些診所的超範圍經營行為,但最終都是由於證據不足而未能將其處罰。「假如能拿到它們的處方箋、診療日誌等物證就好辦,否則就要抓現行,比如在執法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正在開展超範圍的診療活動,而至於他們的口述筆錄、記者暗訪的影音材料,這些都不是最有力的證據,假如證據不足,最終我們可能會有被起訴的危險。」市打非辦的負責人說。而在記者隨訪的多次執法行動中,卻發現鮮有診所會保留其處方箋等物證,而可以抓現行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
而指證轉租許可證、承包衛生站行為的證據更是難以獲得。市衛生局醫政中醫科副科長盧贊梅日前坦言:「最起碼我們要掌握他們的轉租或承包的合同,但是誰會傻到把合同給你呢」。
執法
權限不足望門興嘆
在今年全市多部門聯合打非工作開展之前,打非工作一直就只有衛生監督部門孤軍作戰,其執法權限嚴重製約了打擊力度。「在他們關門避查的時候,我們只能望門興嘆;在那些醫生護士紛紛逃跑的時候,我們也只能看著他們從眼皮底下溜走……這些多年來反覆出現的情景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市衛監所有關負責人無奈地說,「我們並不具備公安部門的強制權,而這個權力恰恰是打非過程中所必需的。」
從今年3月28日開始,全市的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正式開展,公安、衛生、工商等多個部門實行聯合執法。而在打非工作第一階段結束之後,市打非辦在5月20日指出,目前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未能充分發揮打非組織機構的職能。有關負責人表示,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採取以日常清查為主、集中行動為輔、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然而根據督導檢查情況來看,雖然各鎮(街道)成立了聯合執法隊,村(社區)成立了支援隊,但大多不是專人專職,還要兼顧原部門的日常業務。這種集中行動是多部門聯合執法,日常清查時分兵作戰的工作格局,無法保證巡迴清查的時間和力度,也難以形成系統、持續、有效的高壓打擊態勢。
黑幕
保護傘力挺黑診所
非法行醫多年來屢禁不止,而且至今依然負隅頑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保護傘的存在。在3月28日召開的全市打擊非法行醫工作動員會、4月12日召開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及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4月19日召開的全市衛生工作會議等多個大型會議上,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均強調,個別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足,在利益的驅使下充當非法行醫的保護傘。而要知道其保護傘究竟有多大,首先要清楚非法行醫的利益鏈條所伸及之處。
除了經營者之外,黑診所的受惠者首先是非法行醫窩點的房東。據市衛生局方面表示,經過調查得知,多數非法行醫窩點都是租用當地出租屋房東的場地進行經營。而記者了解到,有些房東每月所能收到的租金最高可達數萬元,比正規用途的出租屋高出近十倍。市打非辦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出租屋業主或不了解出租屋使用情況,任由租用者從事違法經營活動,或為了自身利益,充當非法行醫保護傘,為其通風報信。因此,非法行醫經營者常常不惜工本,租用當地有權勢人的物業作非法醫療點以尋求庇護。
因此,東莞市政府決定,對知道或應當知道租用者將其出租屋作為非法行醫用途的房東,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然而,據今年3月28日~5月20日打非工作的階段報表顯示,全市各鎮街中僅寮步鎮對違法屋主作出罰款處罰。市打非辦在工作情況通報中指出,在查處非法醫療點的同時,有關部門極少甚至根本沒有對違法屋主進行處罰,這也是非法診所屢打屢開、死灰復燃的一個關鍵因素。
村級保護傘存在普遍
4月29日,劉志庚在督導打非行動的過程中強調,目前的問題主要出在基層管理方面。據市衛監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平時的執法行動中,行動計劃洩露、行動落空的情況經常發生。在日前記者對「牛釘黑診所」——東城牛山醫療門診的採訪過程中,記者首先對該門診進行暗訪,然後電話通知市打非辦,隨後市打非辦要求東城區打非辦採取行動,東城打非辦隨即告知牛山管理區的打非支援隊,所有告知過程均通過電話完成,然而在執法人員和記者迅速來到該門診的時候,其醫生護士全都換下白大褂並部分逃逸,其大型醫療設備都已搬移別處,所有處方、收據等物證都已被人拿走。該門診被查封之後的第二天,記者發現其又重新營業,當時該村打非支援隊負責人稱對此並不知情,而其辦公地點與該診所相距尚不足400米。
據統計,自今年3月28日至今,全市共取締黑診所600餘家,其中大部分的營業時間在兩年以上,這除了凸顯監督資源不足、處罰力度不大之外,更反映了村一級保護傘的存在。
鎮級執法人員獲刑入獄
這種「黑診所保護傘」的存在空間不僅僅是村一級,而且擴至某些鎮級政府部門。據本報5月24日報導,原虎門鎮政府宣教辦抽調人員萬潤財利用打擊非法行醫的職務便利,先後收受某無牌診所負責人張寶衛賄賂款共計158000元及諾基亞6108手機一部(價值2468元),被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0年。據市中級法院查證,萬潤財在收受執法對象賄賂之後,多次以發手機簡訊等方式向被執法對象通風報信,導致「打非」行動落空。另外,東莞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在今年春節前後,東城醫院防保科科長陳能富因為經濟問題被東莞市檢察院立案調查。案發前,陳能富是東城區打擊非法行醫的具體負責人。
這是東莞市政府首次向媒體透露的關於「懲處黑診所保護傘」的具體情況,也是目前為止公眾所能得知的黑診所的利益鏈條所伸至的深度:黑診所經營者——出租屋房東——村級管理者——鎮級管理者。而該鏈條是否還有更深的延伸空間?這個疑問似乎有點明知故問的意味。
對策
重拳堵後門
擬由綜合執法局打非
面對這些沉積多年的種種歷史問題,東莞市今年以來以「重典治亂」之勢連出重拳。對於行政管理資源匱乏和權限限制方面,今年成立了市、鎮兩級的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各村(社區)成立了打擊非法行醫支援隊,整合衛生、公安、法院、工商等十多個部門的力量進行聯合行動。「這畢竟是臨時的機構,但我們要維持打非工作的成效,必須建立長效的機制,所以現在我們正在討論是否可以將打非的職能歸入今年將要成立的綜合執法局,或者成立一個獨立的執法隊。」東莞市副市長吳道聞在5月23日的「颶風一號」行動現場向記者透露。
對此,市衛生部門的有關負責人普遍贊成:「以前我們衛生部門孤軍作戰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假如有這麼一個整合各部門力量的常設機構進行日常監管的話,打擊的力度會大很多,而且這樣也增加了人手。」
將以非法經營罪判刑
「對於打擊非法行醫,一定要強硬,如果不強硬,等於不抓!」在5月28日召開的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東莞市市委書記劉志庚如此強調。繼今年3月份提出要以5萬~10萬元的罰款重罰黑診所的房東之後,東莞市政府方面透露,近期將推出新的處罰措施,其中將以「非法經營罪」來處罰黑診所的經營者。東莞市副市長吳道聞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對於這些經營者的處罰,我們有關部門已經經過深入研究,努力找尋相關的法律依據,來對其進行強有力的處罰。」
《刑法》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有相關非法經營行為之一,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對於這個『嚴重』的界定,我們和公檢法系統都已經進行了討論,認為被查了兩次還繼續營業的,就屬於情況嚴重。新的一系列處罰措施草案已經出來,通過司法程序之後,近期將推出。」而市衛生局副局長蔡一平在媒體上公開透露,到黑診所就業的執業醫師將面臨被吊銷《執業許可證》的處罰,「有關方案已經提交省衛生廳,估計近期會有答覆」。
對於這些措施的可行性,一些基層幹部則有不一樣的聲音。長安鎮的一位負責人說:「處罰的力度並非越重越好,要考慮其程度的輕重和成效大小之間的關係,要量刑適度。房東最高可罰50萬,但有些房東他們拿不出這麼多錢,他給不了就跟你耗,你最終還是罰不了,像以前整頓沐足業也是一樣,最終沒有多少人被罰錢的。但是像『非法經營罪』這個提法,的確是可以對經營者形成震懾力。」某鎮打非辦的負責人則表示,應該出臺的不僅僅是處罰措施,應該還包括執法程序、取證程序、應急措施等方面的內容,「取證難、執法難這些問題應該及時解決」。
「交叉執法」嚴防保護傘
自虎門鎮的打非執法領隊萬潤財被判刑之後,東莞市政府表示,在今後的打非行動中,市打非辦將不定期組織鎮(街道)之間開展「交叉執法」,以規避類似的保護傘出現,確保專項行動取得成效。同時,東莞市人民檢察院向市打非辦建議,還應確保執法行動的統一性,將規範執法監督責任落實到各鎮區醫療機構監督員,由醫療機構監督員帶隊,統一指揮執法,防止越權執法、私自執法及違規執法的現象發生。
對於保護傘的問題,市政府多次強調要嚴查嚴懲,但從目前來看,其成效並不明顯。「黑診所在東莞存在了那麼多年,而且其利潤空間巨大,其利益鏈的觸及之處絕非僅有鎮街一級,現在只抓了一兩個人,而且都是一些基層的小幹部,我認為這只是殺雞儆猴之舉,大部分的受益主體並沒有被真正觸動,當然這裡存在取證困難的瓶頸,這也或許需要時間,但現在看來,其進展並不快。」某鎮區的黨政辦主任在與記者討論時說道。有政府官員提出,打非成效應該與有關部門的幹部收入掛鈎,「這樣或許可以起震懾和激勵作用」。
適度開前門
重新規劃醫療機構設置
在今年3月28日召開的全市食品安全綜合整治和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的動員大會上,劉志庚強調,要在「堵後門」的同時,適度地「開前門」。
因此,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自從去年6月份開始,東莞市衛生局明顯加快了醫療機構的審批速度,從原來僅有的1158家醫療機構,迅速增加到了現在的近1800家醫療機構(包括正在審批過程中的醫療機構),平均每天有2.6家正規診所產生。
據了解,這些新增的正規診所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原來的「黑診所」漂白而來,有專家擔心,這種扎堆漂白的現象可能會造成「紅診所增多了,但醫療質量依然惡劣」的現象。橋頭醫院院長莫木順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們橋頭鎮現在有18萬人,而各級醫療機構已經達到51家。平均每3300人就有一家,即使按照每天1%的人生病計算,每個診所每天只能看33人,這樣的門診量,很難維持日常的開銷。而如果診所再增多的話,大家就只能在開大處方、開貴藥上下功夫,導致惡性競爭。」莫木順建議,政府應該有一個總體的規劃,究竟應該有多少家醫療機構,應該怎麼分布。
對此,市衛生局醫政中醫科副科長盧贊梅向記者透露:「目前我市規劃設置醫療機構的總量還沒有出來,現在衛生局已經向市委市政府遞交了關於醫療機構設置和規劃的一些意見,市法制局也正在對我們的方案進行審核,等方案確定後我們會再讓各鎮街對轄區內的實際需求做調研,最後才能得出我市醫療機構設置的規模和數量。但設置醫療機構時,我們希望市民步行15分鐘即可看病,東莞的醫療機構設置將大體按照這個標準執行。」
斥巨資健全衛生體系
在鼓勵民間力量介入醫療市場的同時,政府構建的醫療衛生體系更應該得到完善。衛生局副局長蔡一平表示,近年來東莞已經斥資30.77億元來健全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和醫療救治「三大體系」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據介紹,市、鎮兩級財政和醫療衛生單位自籌將共預算投入資金28.98億元,其中將投資11.2億元建設市人民醫院新院,同時將新建市中醫院、疾控中心、新湧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市屬醫療衛生單位。目前正在進行,爭取在2008年全部建成使用。另外,在社區衛生服務方面,自去年底全市新建、改建的2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部掛牌之後,市鎮兩級政府今年已經為其撥出1.79億元作為財政補貼,待具體的補貼方案出臺後,下月份這些款項將陸續到位,「屆時就可以緩解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普遍虧損、功能發揮不充分的窘境了」。
對此,不少鎮區醫院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所有費用都是醫院出資,醫院的負擔很大,財政補貼可解燃眉之急,「但是這個補貼應該形成一個機制,不僅僅是今年,而且今後也需要有相應的資金補充,因為這些服務點都是非營利性的」。
針對這一問題,東莞市政府方面表示,目前已經決定,對於社區衛生的財政補貼已經歸入了今後的財政預算,其補貼機制其實業已建立。
營利模式
「一般每月能賺十幾萬」
據稱黑診所多設性病專科牟利,並低價進藥再抬高几十倍出售
「一般每個月能賺十幾萬元」,這正是不少黑診所經營者鋌而走險的原因所在,也是屢禁不止的問題核心。但究竟這些黑診所是如何斂財的呢?廣大市民應該如何避免受騙?就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東莞市衛生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和個別黑診所的內部員工。
設性病專科瞄準新莞人
東莞市衛生局日前公布的調查摸底結果表明,全市的1138家無證黑診所大多分布在工業區、城鄉結合部等人員密集的地區。東莞市衛生監督所所長葉向陽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為什麼分布在這些地區呢?主要就是因為這些地區的新莞人較多,其文化水平不高,比較容易上當受騙。而且正規的醫療機構在這些位置也顯得不足,正好是黑診所生存的溫床。」
據介紹,這些黑診所幾乎都開設了性病專科、男科、婦科等科室,「不敢說是全部,但是可以說99%以上都開設了這些科室」。在「颶風一號」開展首日的行動現場,市打非辦的有關負責人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抓住了大多數人的心理,「但凡涉及性方面的疾病,很多市民,尤其是新莞人,都不會到大醫院去看,都只會找這些小一點的診所,因為怕被人知道」。
同時,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這部分人群患上性病的可能性相對要高得多,「當然,除了性病之外,他們也會開設其他類似於肝病專科等診療費較高、診療周期較長的科室」。
檢驗室多無檢驗儀器
不少患者表示,自己選擇這些黑診所的原因是那裡的價格比較便宜。「不少黑診所都聲稱自己免掛號費、檢查費,這對於收入低微的新莞人而言,是有很大的誘惑力,這或許也是大家以為他們價格較低的原因。」蔡一平說,「我舉個例子,去年查封東城一個門診,那裡裝修非常好,但是檢驗科裡面根本沒有任何檢驗設備,只有一部電腦。打開電腦看一下,裡面有東莞市人民醫院的檢驗單,也有市中醫院和東華醫院的檢驗報告。」
蔡一平稱,檢查結果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就是抽了血後,根據感覺看他是屬於什麼病就要哪套方案,他打算給你用什麼藥就用什麼方案。這個不需要成本就直接出結果給你,過了一個小時或者是半個小時就直接打出方案結果。很多黑診所都是用這種方式的,而且都聲稱免費檢查,但是這種免費值得嗎?
記者日前採訪了一個曾經在南城區一個黑門診裡工作的醫生王先生,他說:「在我曾經工作過的那個診所,檢驗室裡只有電腦和電話,患者交了檢驗樣品之後,裡面的人就會打電話到主治醫師那裡,問他願意出什麼結果,然後就在電腦上寫什麼結果。」他還說,無論是多健康的人,來那裡看病都會被檢查出有病的,「其化驗單都是陽性的」。
「沒有兩千元你出不來」
「你如果是去那些診所看性病、肝病或者其他慢性病,沒有兩千元基本上是出不來。」王先生說,「黑診所的醫生的收入都是底薪加提成,底薪通常是幾百元,所以你不為診所創收的話,基本是沒什麼錢的。」他還舉例說,一個包皮手術在公立醫院做,大概300元可以搞定,「很多黑診所在廣告上宣稱只需100元,其實患者真去做的話,起碼要花1000多元,因為那裡的醫生給你做完手術之後,故意把傷口包紮得很緊,讓你傷口發炎,然後再給你開上一周的消炎藥,打消炎針。這些招數,醫生在剛入職時就已經接受老闆的教育了」。王先生當時做的是男科醫生,就是因為不堪這種騙人的招數而毅然辭職。
據蔡一平介紹,去年衛生部門查封了羅沙門診部,最後群眾對他無牌無證經營感到氣奮,紛紛拿當時看病的發票要求索賠。「結果我們統計了一下,有近百張發票,平均每個患者被騙了3800多元,該門總共診賠了近50萬元」。而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字,東莞公立醫院的門診每張處方是80.83元,「廣東省21個市平均每個市是89元,全國的標準是120元」。
「最賺錢是藥品這塊」
「黑診所裡最賺錢的是藥品這一塊。」王先生透露說,這些診所所有的藥品都是從一些小型的藥廠進貨,進貨價很低。「例如一種名叫」幸方「的鼻炎膠囊,市面上賣4.5元,他們賣90多元,又例如100萬單位的幹擾素,市面上賣2.6元,他們賣90多元,其利潤達數十倍!」王先生稱原來自己所在的那家黑診所佔地3層樓,開設近20個科室,醫務人員僅有十多人。「但是每個月收入約25萬元,除去幾萬元的工資、水電、房租等成本,可淨賺20萬元了」。
「除了價格之外,更應該關注的是他們的醫療質量。」市衛生監督所所長葉向陽說,「從多年來打非行動來看,這些黑診所的醫生很多都是沒有資格證的,這是最危險的。而且他們所用的藥物裡面很多是不合格的,甚至是過期的產品。」(記者嚴鏵馮宙鋒方光明 實習生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