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吃的香菇 記者 包濤 攝
走進雲南魯甸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粵旺食用菌產業園,連成片的黑色大棚蔚為壯觀,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種植的香菇可以直接生吃。
在裝滿菌棒的大棚內,採摘香菇的李德東忙得不亦樂乎,只見其輕輕用手一掰,兩朵鮮嫩的香菇就落進了籃筐,技術嫻熟。
工作人員向大家展示「香菇生吃」 記者 包濤 攝
來自龍樹鎮的李德東,以前在建築工地打工養家,搬遷到城裡後他承包了兩個香菇大棚,儼然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承包費用由公司擔保貸款5萬元,多餘的部分用售賣的香菇抵扣,剩餘的利潤都是自己的。」
雖然,幹這一行的時間不長,但李德東似乎已經掌握了種植的竅門。沿著他手指的方向,一朵頂有花紋的香菇被其稱為上等菇,單價可達8元一斤。他說,市場上的香菇入口大多比較「綿」,而這種能生吃的香菇比較脆,前景廣闊。
李德東在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內工作 記者 熊強 攝
粵旺農業集團技術總監吳從軍進一步解釋稱,「能生吃的香菇」跟常規香菇品種不一樣,它的生長過程不噴水,也不打農藥,全光栽培的情況下,有杏仁的香味,多糖含量也比較高。魯甸冷熱均衡,尤其適合種植香菇。公司在此有10人的技術團隊,農戶在接受培訓的同時也在生產實踐。
放眼全國,對於吃菌,任何地方的人都不敢站出來和食物鏈頂端的雲南人比拼,因此,生吃香菇也算是人生初體驗。
「感覺口齒留香,加上點其他輔料,香菇『刺身』味道估計更佳。」在大棚內,一名記者學著生吃了一朵香菇後發表了感受。
李德東正在摘香菇 記者 包濤 攝
據了解,香菇經採摘分揀後,粵旺農業集團就地回收,鮮菇主要以昆明市場為主,幹菇則遠銷東南亞國家。
目前市場上的香菇,大概在5~6元/斤,根據測算,農戶種植一個菌棒,就可獲得2~3元的利潤。「前做農業、搞生產,沒什麼收入。現在種香菇,一季下來就有1萬多的收入,每天摘香菇都還很開心。」從新街鎮老家搬遷到卯家灣安置區的鄭修秀分享了她種植經驗。在其他易遷戶看在眼裡,跟著承包種植香菇也是件賺錢的事。
香菇有趣的故事還沒完。
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外景 記者 包濤 攝
2019年10月,魯甸縣融媒體中心以《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可以生吃的香菇來了》為題,詳細介紹這種產業的發展模式後,「能生吃的香菇」也收穫了一大波粉絲,網友們紛紛留言,其中,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承包?
目前,粵旺食用菌加工項目廠區佔地220畝,大棚基地佔地1000畝,建設種植大棚1000個,項目總投資1.8億元,大棚一期建設可以帶動500餘人就近就業,配套菌棒加工廠前期可以提供200餘工作崗位,待全部建設投產後整個產業可以安排3000多人就業。
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外景 記者 包濤 攝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魯甸「8·03」地震災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時強調,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魯甸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香菇產業正是踐行總書記指示的生動實踐。
種植香菇的大棚 記者 熊強 攝
種植香菇的大棚 記者 熊強 攝
香菇種植棚外,豔陽高照。香菇種植棚內,寂靜無聲。香菇之香,觸「鼻」可及。
在「黨組織+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下,魯甸卯家灣的香菇產業正在規模化發展帶貧致富的道路越走越遠,致富可期。
雲南網記者 包濤 熊強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繪幸福】龍頭山「老謝」:要把幸福日子過個夠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龍頭山老倆口新年願望:想去天安門看升旗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那柯裡有一份深情的牽掛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最美的洱海正向我們走來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夢之路」上的普洱茶農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總書記!請您再來洱海畔看看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他笑言:洱海流域的垃圾被我們「吃幹榨盡」了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龍泉河畔 書聲琅琅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高鐵讓返鄉路不再遙遠:以前要3天現在9小時
【不負韶華 奮進跨越】光明村的「花椒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