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字數 4k+·
編者按:
作者鄧康延,生長於西安,現生活於深圳。曾為地質工程師,雜誌主編,現任紀錄片製作人。
最近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歌詞獨白》一書,收錄了鄧康延近二十年創作的歌詞作品一百餘首,是一本可看、可聽、可視頻的書。
如果說漢字是我的祖國,唐詩就是我的故鄉。
我生長在唐代古長安的西安,沒見過李白杜甫白居易,但長久沉浸於長安一片月的絕句餘暉,登上好似方塊漢字壘起的城牆,時常遠眺。
少年遇上「文革」,中華文化的枯水期。廣播裡銀幕上鋪滿八個樣板戲,戲詞鏗鏘;詩詞語錄歌,響遏行雲,日日灌入七億耳朵,人人都能哼唱。蒼天有耳,1976年四人幫被抓的鞭炮聲,伴著高音喇叭的唱腔「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社論、口號、歌詞應時而變。
年底,我作為末代知青,仍被歷史車輪慣性地拉到廣闊天地插隊。一年中餓了半年,餓出了肌膚上的哲學、主義和匪氣。當時城鄉有民謠:「工人老大哥、農民伯伯、解放軍叔叔,知青爺。」春節我背些紅薯坐火車回西安,上百號窮困潦倒的逃票知青被兩頭查票擠壓到中間車廂,壯實的男知青把守兩端車門,抱團抗票。有誰唱起知青之歌,全車廂緩緩沉沉地合唱,有女知青落淚,列車長乘警們轉過身。
天涯逆旅,誰家又沒有知青呢?知青之歌,那是一代襤褸青春的密碼,開闔於山野草原海島戈壁高原。
北京知青:「從北京到延安路程多遙遠,告別了爹娘離開了故鄉,來到了聖地延安。望山高入雲,望水向東流,七十三條羊腸小道,我挑著擔子往上爬……」;
上海知青:「借問你朋友來自何方,阿拉來自奔騰的黃浦江上……」;
西安知青:「灞河的流水銀浪滾滾,鐘樓的燕子在縱情歌唱……」;
還有一首江南知青的情歌,詞曲悲婉:「我的娜娜呀,你是我心中的愛,我的心兒呦,永遠地為你歌唱啊……」故事是美麗的女知青被公社幹部姦污而投河,男知青手刃歹徒,入獄作歌,傳唱了千萬知青。那些離鄉背井,匍匐田野,仰望蒼穹的日子,終被滇滬知青唱著歌鐵軌一臥,劃上了休止符。
1977年夏,我從生產隊去幾十裡外的三原縣城購買《戰地新歌》歌曲集。
曠野突降大雨,我脊背朝天腹部護書,直至雨停。路過一村,簷下擰衣,大娘邀我入家,幫我烘衣,嘴裡念叨著:西安娃下咱這苦地方喜歡喜歡得很,後來我才琢磨出她說的是關中雅語「悽惶悽惶得很」。老人隨後端出一碗麵來,我禮貌性推辭一下便狼吞虎咽,撥拉到一半我停下筷子,碗底埋了個荷包蛋。在人幹一天工分不及老母雞臥一會兒的陵馬塬上,一位農家老奶奶向落魄風雨的陌生知青,輕輕地端出一份無需詞語的善良。
秦地自古民風淳厚,「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在家國風雨之後,那枚太陽就是臥在貧瘠山巒深處的一枚雞蛋。
千裡的雷聲萬裡的閃,1977年底,國家緊急恢復高考,打破「看出身、看手繭、看關係」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的「文革」模式,我考入距大雁塔一箭之地的西安礦院,大學宿舍即可推窗放入雁塔來。
遙想千年前,杜甫、岑參和高適一起登塔作詩。
岑參吟道:「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高而險;
高適對之:「秋風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裡何蒼蒼,五陵鬱相望。」——高而遠;
杜甫一上場吟出:「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天地一靜。
一年後安史之亂。後人有評:「……少陵(杜甫)氣象崢嶸,音節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
好詞句自是見識高於知識,憂懷大於胸懷。
大一時,索尼盒式錄音機裹挾著鄧麗君天籟的歌喉,覆蓋了大陸/內地上億雙耳朵,《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夜來香》,以及徐志摩的《海韻女郎》、蘇東坡的《把酒問青天》,悠悠幽幽,夜空震顫,隨後港臺流行歌如潮湧來:《蘭花草》《隴上行》《一剪梅》《上海灘》《龍的傳人》《故鄉的雲》……竟是那般詞那般唱那般開放;大陸歌也隨之如河匯海:《鄉戀》《一無所有》《軍港之夜》《信天遊》《少林少林》……又熟悉又陌生的詞意,直教人「笑問客從何處來」。
同種同語,把盞放歌,便是族群的久別重逢,歌聲的相逢恨晚。朋友老六有書名概括了如斯情結——《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雁塔路那一頭的煤研所,一邊地質科研,一邊寫詩,乘坐綠皮火車調研煤礦大省編繪全國瓦斯地質圖。呼嘯閃過的大地山川,礦井爆炸原始記錄的斑斑血跡,路上善良貧困的人們和秀麗溫婉的女孩,地質包裡夾裹的大陸朦朧詩和臺灣現代詩,收音機和卡帶上新爆的音樂歌唱……雄渾夾雜著憂傷,曠遠彌合著微茫。漢字的張力在心頭髮酵,在手頭任一片紙上和書隙迸洩,我在職業和熱愛兩端性格分裂,精神失戀。
我描摹過底層煤礦工:「從井下上來,唯衣衫汗漬白,牙白,眼白。父親的墓碑向東方,兒子的乳名叫火娃……」;我寫下要去約會未知的未來的渴望:「只在一步之間,遠方不遠。」——在媒妁之言和鄉約羈絆中,我需要一次向海的私奔。
90年代初,我帶著處女作詩集《遠方不遠》一步投身深圳,轉行做雜誌,先後結緣《深圳青年》雜誌和《鳳凰周刊》,觀察社會裂變,沉迷漢字語境。在深南路畔的午夜,與朋友酒吧碰杯,聽心碎和盪氣迴腸的聲音,我會拽起剩餘的青春,跳進舞池狂舞迪斯科,血脈裡搖滾起。
2001年,電視劇製片人鄭凱南大姐邀我救急:為拍竣的電視劇《日出》寫歌詞。心中無譜,隨口謝絕。她帶劇組拽著我去深圳振興路醉翁亭,微醺之際,相約試試。那晚苦思冥想至夜半,忽地冒出一句「種下了風花雪月,結出了愛恨情仇」,閘門一開,黎明前湧出三首詞,也成了我日後作詞影視劇的源頭。
陝西版電視劇《錦衣衛》《大秦帝國》開拍時,紀錄片人王渭林和音樂家趙季平先生舉薦我寫歌詞。製片人焦陽找來說,想要跳出了秦地的秦人寫。也就有了「又有誰能扛得住太陽下山」,「懸崖勒馬的是將,懸崖不勒馬的是王」。
我少時曾在西安杜甫巷尋訪,沉香亭畔倚欄,置身驪山斜陽兵馬俑發掘現場,樂遊原上的古詩詞和人字雁陣,慰籍一顆少年敏感的心。後來坐於南國案頭遙望西北,我開始寫一些西安的歌詞。離開秦川,秦腔反倒迴旋起來。
深圳市舉辦大運會、讀書月等活動,春風喧譁,邀我作MV歌詞。移民到「移民之都」的二十多年,浸潤於鵬城日月風雨,交往著各省老友新知,感念感恩,就有了城中合唱曲歌詞「來了就是深圳人」、「雲在青天書在手」,同時也寫下些尚未唱響的民間深圳。一方水土總有一方唱,在故鄉和第二故鄉之間,站著寂寥與曠達。「長空雁過天有字,是誰佇立讀出秋」。
投身雜誌多年後,受到企業家應憲先生鼎力支持,我轉行去做比白紙黑字更夯實的紀錄片,與歲月拔河,撲面而來了遠徵軍、民國先生、黃埔生、老課本、深圳民間、虔貞女校、野性深圳……我發現任何晦暗的年代總有些人挺身佇立,如同綿延不絕的山嶺江河,高古偉岸。
我們所作的文武民國、民間深圳和文化春秋等系列紀錄片,一般無需主題歌,而我想嘗試主題提煉的MV式流傳,所以興之所至,常撰歌詞,終因資金和時間匱乏,成歌不多,所成多為音樂家何沐陽先生的友情助力。
記得《黃埔》紀錄片首播日開幕的《驚濤偉岸》展上,光明中學的孩子合唱了黃埔軍歌,接著片子主題歌MV《不鏽》如大風掠過全場和兩岸三地的抗戰老兵:「水在河裡不鏽,星在夜裡不鏽 ……血淚在史冊裡,史冊在墓碑裡,不鏽。沒有什麼能夠擋住歲月的子彈,國家的槍,在記憶裡不鏽」。去騰衝國殤墓園拍攝《發現少校》時,像是冥冥中遠徵軍的饋贈和提醒,我偶然發現了民國教科書,開始寫老課本專欄,製作《先生》紀錄片及其《先生回來》展覽。蔡元培先生想用美育替代宗教,豐子愷先生想要藝術建國,民國音樂課蟄伏著人類共通的美育,多些琴棋書畫,就會少些焚琴煮鶴。
音樂教育家沈心工譜有一首《蘭》,草木微醺,瀰漫春秋:「空谷人蹤少,遍地生蘭草。年年春風起,葉茂花開好。縱然人不識,依然花含笑。笑向冷淡淡的梅花訂深交」。
方文山先生曾建議我把學堂樂歌做成一部音樂劇,或許共鳴兩岸三地幾代人。我有時恍惚覺得,自己就像當年學校接力賽決賽一刻的替補,主力傷退,我接棒的一瞬只能狂奔,耳邊的風呼嘯的是歷史,身旁的景躍動著河山。
我一直心儀三首雄性的歌唱,崔健《一無所有》,汪峰《存在》,許巍《藍蓮花》,「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是否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遠。盛開著永不凋零的,藍蓮花……」。他們唱著生命的通達、年代的缺少,讓我們聽到藍蓮花花開的聲音。
這些年,一路上,看似我在四處不斷尋覓,實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推著走。故國文脈的浸潤,文武民國人物的勢場,四方朋友的助力,深圳的包容,尤其幾位兄長的厚愛,放縱了我的率性:先後主筆兩份刊物的卷首語和一家影視公司的紀錄詞,何嘗不是歌詞的雛形、生息的迴蕩。
獨白,既是角色獨自沉吟的表白,也似唐人送友江邊佇立,天地蒼茫,一帆獨白。
我的這本《歌詞獨白》的集子,書至付梓,好比酒至半酣,忽生敏感。往事裡那些萬籟俱寂處如針落地的細節,一時擲地有聲起來。文化如衣冠,我這一簇針頭線腦,只是牽掛自家風雨的一襲衣襟,以及衣襟下的憂喜悲歡。所謂懷抱,只是抱不下的別稱。我們的大部分心事唱不出來,唱出來的未必儘是所想,所想的也未必都好,但總是要寫,要唱。如果你曾經暗夜聽人獨唱而垂淚,或融入曠野萬人合唱而熱血,你懂得詞,詞也懂你。
附一:先生回來
—— 1 ——
如果迷路
你回不來
如果有霾
你回不來
但是今天
你要回來
回到從前
回到民國
回到無所不在
回到紅樓和夢
碰不見的未來
回來是另一種離去
離去是雲中的又一次回來
—— 2 ——
只要天還藍著
就有鳥飛過
只要鳥兒飛過
春天就存在
只要春天吐新芽
先生就回來
從藍天萬裡來
從碧波萬頃來
從黃土百年來
從一聲呼喚來
沒有留不住的歷史
沒有擋得住的未來
且聽一曲九霄環佩
看一棟紅樓外
天藍風清雲白
風帆如林
人生如海
歲月如念
恍然如來
附二:允公允能——南開之父張伯苓
有水就有月亮
俯身一掬月光
有火就有太陽
取火不怕灼傷
東邊把盞
渤海西邊沉醉夕陽
北邊舒捲
千裡風津門
南開一扇窗
教育是最大的善良
愛國是最厚的土壤
惟有含辛茹苦的年輪
默默地默默地滋養棟梁
讓心透亮
讓後輩透亮
一個人的江湖
轉個身恣肆汪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