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究竟是一個什麼蟲?它的為害特點又有哪些,一起了解下吧
大螟 害蟲及形態特徵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俗稱鑽心蟲,屬鱗翅目,夜蛾科。 雌蛾體長約15mm,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淡灰色,中央有4個小黑點,排列成不整齊的四角形。末齡幼蟲體長30mm,粗壯,頭紅褐或暗褐色,腹部背面淡紫紅色。體節上有瘤狀突起,上生短毛。 為害狀 幼蟲除蛀入玉米果穗為害,造成爛苞外,還可咬斷植株、取食花器、蛀食生長點。1~3齡幼蟲蛀食玉米心葉和葉鞘,造成「花葉」、枯心苗和枯鞘,大齡幼蟲蛀害玉米莖稈,蛀孔較大,排出大量蟲糞,容易引起玉米風折。 蟲害發生特點 1年發生2~8代,因地而異,多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稈內越冬。越冬代成蟲多選擇5~7葉玉米苗的下部葉鞘內側產卵,初孵幼蟲先群集葉鞘內側為害,2齡後蛀莖為害,葉片被食成孔洞或鑽蛀生長點形成枯心苗。以後各代可蛀食果穗、穗軸、莖稈和雄穗柄,早春10℃以上的溫度來得早,則大螟發生早。
防治方法 ①控制越冬蟲源,結合防治玉米螟處理玉米稈和玉米茬,特別是晚玉米稈,以殺滅越冬幼蟲壓低蟲口基數。 ②5月中旬及時到玉米地調查,若發現個別玉米苗基部葉鞘有黃斑時,扒開葉鞘查卵,當有卵株佔調查總株數的3%~5%時,定為全面施藥期。可掌握在卵盛孵期或低齡幼蟲集中在葉鞘內側為害而未蛀莖前用藥。可選用25%殺蟲雙水劑或20%殺滅菊酯乳油1份拌細土20份製成顆粒劑施於玉米心葉,每畝6kg;50%殺螟松乳油700~800倍液噴霧,注意噴在基部葉鞘內;穗期可結合玉米螟打苞露雄期的藥劑防治進行,即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從雄穗苞或雌穗頂注入。
棉鈴蟲 害蟲及形態特徵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 成蟲體長14~18mm,一般雌蟲黃褐色,雄蟲灰綠色。前翅基線不清晰,中央有1個褐點;腎紋褐邊,中央有1個深褐色腎形斑;後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幼蟲老熟時體長40~45mm;頭部黃綠色,有不規則的網狀紋,體色有淡紅、黃白、淡綠、綠等幾種類型。
氣門線白色,體背面有十幾條細縱線條,各腹節上有毛瘤12個,剛毛較長。 為害狀 玉米幼蟲將心葉食成空洞、缺刻,造成排行穿孔,嚴重者則將心葉自下部食斷,造成枯心。中、後期主要為害雌、雄穗,蛀食花絲,影響受粉,並蛀食籽粒,產生大量蟲糞,受害部位易被蟲糞汙染,產生黴變,誘發玉米穗粒腐病。蟲害發生特點 1年發生3~7代,棉鈴蟲以蛹在土中越冬,春季氣溫達15℃以上時開始羽化。幼蟲孵化期長短與溫溼度有一定關係,氣溫高、溼度大時孵期短,反之,則延長。棉鈴蟲主要以幼蟲蛀食為害。
1代幼蟲主要為害玉米心葉,排出大量顆粒狀蟲糞,造成排行穿孔。2代幼蟲主要為害剛吐絲的玉米雌穗花絲、雄穗和心葉,蛀食花絲,影響受粉,形成「戴帽」;蛀食心葉與1代幼蟲為害狀相似,排出大量顆粒狀蟲糞,造成排行穿孔;為害雄穗,導致不能抽雄,影響受粉。3代幼蟲主要蛀食玉米雌穗籽粒,排出大量蟲糞,且被害部位易被蟲糞汙染,產生黴變,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 2代棉鈴蟲產卵的時間略早於2代玉米螟,所以棉鈴蟲對玉米雌穗的為害也略早於2代玉米螟。防治時,要在卵盛期至幼蟲3齡前把藥劑施在花絲上。玉米田第4代棉鈴蟲與其他穗期害蟲,如第3代玉米螟和第3代勞氏黏蟲基本上同步發生,混合為害,可以互相兼治。 ①撒毒沙防治:可參考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②在玉米雌穗苞葉和花絲部位噴施30%觸倒乳油(原螟鈴速殺)1000~1500倍液,也可用25%氧樂氰乳油1000倍液,15%Bt乳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③草環誘殺:用麥秸或稻草稈做成直徑1.5~2.0cm的草環,於用前1d浸泡在40%氧樂氰乳油與50%敵敵畏乳油按1∶1比例配製的500倍藥液中,翌日將草環套在玉米雌穗花絲部位,12~15d後取下集中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