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為最醜建築的瀋陽市方圓大廈。
徐偉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
最近,瀋陽市的方圓大廈「隆重」成為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評選的「全球最醜的十大建築」第九名,該新聞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前段時間,國內某網站轟轟烈烈的「2011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事件也引發不少爭議,建築的美學問題又成為日前國人熱議的焦點。
其實,每年大量產生的建築及建築群,因其顯著的外觀和背後隱藏的「價值觀念」,長期以來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諸如「鳥巢」、「大褲衩」等詞彙,正是建築「形象」疊加「評價」的特殊符號語彙,它證明了建築具有「人文」和「美學」的雙重屬性——不同於嚴謹的現代科學——可以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和批判。
對於建築的評論,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地域差異,也有時空差異。
以方圓大廈為例,儘管美國人給予惡評,但它的真正主人——瀋陽市民多表示擁護。他們認為,這座建築大氣端莊,同時「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理念也被建築本身詮釋得恰到好處。所處的位置與形象也相當符合——這就是地域屬性差異——建築在與城市融合的過程中,因為地域文化觀念和市民訴求所產生的「存在價值」,如果這個價值是正的,必然會得到大眾的認同。而時空差異則體現在建築被長期使用和參與城市景觀營造的過程中,因為認知的逐步深入,各種城市建築會逐步被大眾認可或摒棄,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正是典型的積極案例,這個在巴黎重要歷史文化集聚地矗立的玻璃建築,因為表面與歷史文脈的割裂,曾引起巴黎市民的強烈不滿,但後來,因其內部功能對新老建築的完美整合,以及傳統與現代碰撞產生的「韻味」,最終得到世人的認可。從開始的一片罵聲到最後奉為經典,它所經歷的,正是通過時間的洗禮和衝刷,建築的「真善美」逐步得到詮釋。
每個城市建築都有它的「群體主人」,而每棟建築的設計者也是其特定的「擁有者」。
不同於其他工程類學科,建築學因為其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高度互動,使得其審美觀在「群體主人」和「個體主人」之間存在錯位。比如歷來現代主義所信奉的「簡潔風」,就與大眾心理的「地標形象」存在落差——前些日子,演員宋丹丹針對「北京建外SOHO」項目,在微博上的隔空發難,正反映了這一特點——這組日本著名建築師山本理顯的作品因簡潔、純淨的設計理念,曾多次在國外專業建築評獎中獲獎,但因其方正單調的外表,自建成以來長期為大眾所質疑。專業評價重視內在、材料、建構和體驗以及建築思維的創新性,大眾評價重視外觀、風格、色彩和寓意。建築師重在「做設計」,市民喜歡「聽故事」。正因如此,某些選出的「醜陋建築」,儘管被世人所不齒,但從專業評價角度——結構、建造工藝、空間體驗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至少不至於落得如此惡劣的評價,這就是「行業」差異。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專業建築師來說,追求特性不為過,但如果能把設計水準與大眾審美有機融合,就不失為真正的「高招」。
上述兩點,是筆者對於「最醜建築評價體系」的質疑。
但作為專業人士,不用質疑的是,如果設計的初衷就有偏差,「醜陋」建築就不可避免。
某些建築師能夠充分尊重城市環境,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構思,彰顯既能說服大眾也具備專業審美構思的邏輯,就能設計出經典的作品——例如金茂大廈,它的造型來自對中國古塔比例和形制的高度提煉,結合高超的材料運用和造型技巧,建成伊始,就博得眾人喝彩,儼然已是上海摩天樓的形象代言人;而另一些建築師在設計時,一味追求「差異」,以「奪人眼球」為第一目的,全然不顧審美體系和城市景觀的約束,那必然產生長期為世人詬病的作品,「中國最醜建築評選」中的佼佼者:「福祿壽大樓」、「酒瓶樓」等就是這樣的典型,它們粗暴地考驗著我們的專業底線和市民的視覺底線,儘管「問題建築」帶來的廣泛話題會讓相關企業獲得額外的品牌效應,但對於城市和環境來說,註定是悲劇。因此,建築設計真正需要的是「博愛」,不可太自我。
建築評價體系有著多元標準,但國內「醜陋建築」層出不窮的現狀,最終凸顯的卻是體制的缺失。
眾所周知,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依然是目前政府工作評價的兩大核心指標,城市建設相對經濟發展來說,見效更快,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點。「短平快」的建設節奏,加上領導自己某些「私心雜念」的審美需求,套上目前的決策機制,就會出現一批「非正常建築」——它們開工快,建設快,同時打破了建築學本身的某些普世價值,成為「長官意志」的玩偶、權力價值在物質層面的「圖騰」,如此,大批出現的「醜陋建築」就不可避免了。
一棟建築,當它真的能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紮根土地,才是建築作為「凝固的音樂」這一定義最好的註解,這種價值觀的建立,需要民眾人文意識和主人意識的全面提升,對於建築審美,我們需要包容,更需要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