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為期三天,以扶持兩岸高校青年影像創作力量為目標,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發起創辦,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影視基地落幕,主競賽短片單元多個榮譽獎項揭曉,共30部影片獲獎。
作為一個初創影展,它的首次亮相已經迅速被眾多青年電影人、媒體和觀眾認識和討論。大家談論最多的,是其高達348萬的總獎金。現場多次參加國內外影展的電影人認為,IM兩岸青年影展,可能是目前國內(大概也是亞洲範圍內)獎金最高的電影展。
豐厚大獎只為著
你的影視創作起步之路加油
2020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
主競賽短片單元獎項
影展最受矚目的主競賽單元共收到來自全球276所院校的1195部影片,經過初審、複評、終審激烈角逐,來自臺灣藝術大學隋淑芬的作品《帶著媽媽出去玩》榮獲最佳影片(獎金30萬元),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鐘馨璇創作的《莫莉》獲得評委會大獎、獎金25萬元,北京電影學院的趙子萱摘得最佳導演獎(獎金20萬元),《山下野獸》等六部作品獲得最佳(劇情、非劇情)短片(每部獎金15萬元),《庫斯別克》榮獲 「聖農」新銳成長計劃(獎金15萬元),《來自東方的追光者》等20部作品獲得優秀(劇情、非劇情)短片(每部獎金8萬元)。
作為以扶持兩岸高校青年影像創作力量為目標的專業平臺,IM兩岸青年影展將目光聚焦在青年影視人才的挖掘上,並對優秀影視項目進行幫扶。這筆豐厚的獎金不僅對青年導演的鼓勵和扶持意義深遠,也是來自IM兩岸青年影展對青年導演的一份支持與厚愛,成為他們下一個片子的「票子」。
滔滔不能停的獲獎感言
這本可能是相對清寂的一次走紅毯,畢竟大部分是剛剛邁出導演生涯第一步的青澀面孔,然而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來自同儕的打氣聲,讓這些行走在IM兩岸青年影展頒獎禮紅毯上的青年們,神採飛揚,光環繞體,哪怕身後是王小帥、胡智鋒、霍思燕、塗門、徐小明、陳玲珍、黃小蕾、章明等業內大咖,氣場亦是不墜。因為他們知道,這一夜是為他們而設、所有的燈光為他們而亮,為中國影視的未來而亮。
這很可能不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獲獎,但應該是他們在為自己的夢想拼殺的路上拿到的第一個獎。每一個發表獲獎感言的導演都很激動,因為激動,他們的語速都很快,裹挾著赤誠的熱情噴湧而出,淹沒在場每一個角落。
「昨天,當我再一次在展映廳看到自己的片子出現在大銀幕時,內心是非常的熱血澎湃,仿佛把我的記憶拉回到大家一起拍片的時光。我一邊想用手機記錄下我片子再次出現在銀幕每一刻,又不捨得拿出手機——我怕那一瞬間會錯過眼前每一幀畫面。」《佯冰之嬉》導演俞彬暉說。
當然能夠掀起他們熱情的,除了精神上的肯定,還有物質上的鼓勵。IM兩岸青年影展為青年影視創作者準備了豐厚的物質獎勵(具體見後面),每一次公布現金獎勵時,現場的歡呼聲特別躁。
「這個獎對我意義非凡,不知道我的團隊們有沒有在看直播,下一個短片整個劇組在等著我——你們看到了嗎?我們有錢拍下一部了!他們在等著我。」《山下野獸》導演楊名的興奮、激動、快樂、滿足只能用巖漿噴發來形容:「這是我親自到場參加的人生中第一個電影節,我想說我愛這裡、我愛平潭;我愛所有志願者和所有認識的導演們,大家那麼熱愛電影!我愛你們!我要感謝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家鄉烏蘭察布,還要感謝我的團隊、感謝中央美院附中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和我的老師。希望大家永遠期待我的下一部短片,謝謝大家!」
說起來,他們的言辭並不華麗,只是其中的赤子之心太動人。
笑著笑著就默了
頒獎禮有自然而然的笑點,也有自然而然的淚點。臺灣導演、製作人徐小明是IM兩岸青年影展終審評委之一,他首部電影《少年吔安啦》入選當年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的閉幕影片,所監製的《十七歲單車》《愛你愛我》《藍色大門》《馬背上的法庭》《日照重慶》等都是備受讚譽的佳片。
「我一直希望,能夠像我的前輩幫助我一樣,幫助一些年輕的導演。我受惠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臺灣的那種創作氛圍,那個時代臺灣出了非常多重要的電影,甚至有一些可以稱之為偉大的電影。」
他的話音未落,臺灣已故導演楊德昌的照片出現在大屏幕上,《一一》《戀戀風塵》《喜宴》《稻草人》等一大批經典臺灣新電影重現,伴隨著歌曲《給電影人的情書》,全場靜默。
「我看到臺灣當時電影的影像真的哭了,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太大。回想那些影像、那些電影,多年以後我們忘了當年它賺了多少、票房如何,記住的是另外一個東西,是文化的價值,傳統的存續。」IM兩岸青年影展評委會主席王小帥說。
為了給這些青年影視創作者保駕護航,除了徐小明、王小帥,IM兩岸青年影展組委會還邀約了胡智鋒、陳玲珍、章明幾位行業領軍人和權威學者作為終審評委,並邀請了塗門、霍思燕、黃小蕾、秦曉宇、邢健、王欣、朱樂賢、陳彬、寧玉琪、朱賢亮、唐曉豔、饒曙光、周星、李亦中、張阿利等影視行業領軍人、大咖作為頒獎嘉賓。他們不吝為青年人送上掌聲,為IM送上掌聲。IM兩岸青年影展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院長胡智鋒認為IM是「青春的盛會」、「電影的盛會」、「文化的盛會」。
ENDING也是一點一點暖透你的心
當晚最具重量的獎項當屬「最佳影片」——頒給了臺灣藝術大學隋淑芬導演的《帶媽媽出去玩》。這是一部講述中國人倫親情的電影,故事不複雜,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負下的選擇和自我救贖,細節飽滿,情感克制。因為疫情的緣故,這次臺灣獲獎者都不能到現場領獎,他們以錄製VCR的方式「參與」了頒獎禮,而當隋淑芬「現身」時,現場爆出了更熱的掌聲——
隋淑芬今年已經58歲,她之前從事的是媒體職業,年過半百因為對電影的熱愛重新考入臺灣藝術大學研究所,為自己的熱愛努力、拼搏、奮鬥。她在發表感言時的激動與快樂,和年輕的創作者們並沒有兩樣:「我要馬上買飛機票,飛到高雄爸媽墳前,告訴他們,你們的女兒拿獎了。」
因為對影視創作的熱愛,把我們聚集到了一起同頻共振,不管你年齡幾何。也許你也曾為創作艱難苦難過、迷惘過,覺得孤單孤獨過,那麼來到IM,或許就能成為你繼續啟航的新助力。
在頒獎禮的尾聲,志願者團隊被邀請到了舞臺中央。這是IM一道青春的風景線,超強的助推器,而這些小夥伴也因為參加IM的志願者團隊,找回了新的激情。
「我重新感受到了電影帶給我的那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就是那種力量,因為我認為電影藝術的力量在於把個體生命的經驗刻畫在印象裡,這樣每個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文化、語言等等障礙,可以深入到他者所屬的環境和內心世界中,變得更加感同身受。」志願者代表陳梅婷說。
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青春的路上,一起啟航。
康姆士COM』Z樂隊壓軸演出《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
IM是「In Moments」的縮寫,意為「從這一刻起」。IM兩岸青年影展作為海峽兩岸高校青年影視創作人成長路上的支持與見證者,倡導兩岸青年創作人以影像為手段,呈現多元時代下社會發展的真誠表達。
IM兩岸青年影展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發起創辦,由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海峽衛視、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宣傳辦承辦,中國高校影視學會、臺北市影音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大象夥伴影業、平潭綜合實驗區融媒體中心等共同協辦。
IM兩岸青年影展頒獎禮
獲獎影片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