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水利部關於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水利部關於印發

《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


環生態〔2018〕3號    

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廳(局)、漁業廳(局)、水利(水務)廳(局):

為貫徹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切實做好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生態環境部會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制訂了《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抓好落實。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水 利 部             

2018年3月22日      



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


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多等特點,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中佔據重要地位。我國江河湖泊眾多,生境類型複雜多樣,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繁衍空間,尤其是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重點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寶庫,維繫著我國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水生經濟物種的生存與繁衍。近年來,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就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水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加劇,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確立了以長江為代表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總方向和基本遵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推進,為破解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難題,提升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機。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逐步提高,為重點流域共抓大保護凝聚了社會共識。國際社會通過了全球202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對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重點流域保護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

保護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是保障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關係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後代和民族未來,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水陸統籌、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為手段,優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保護措施,加強科技支撐,加快水生生物資源環境修復,維護重點流域水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環境,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把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加強河湖、溼地等典型水生生物棲息地和物種的全面保護。推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化,建立健全流域綠色發展機制,實現流域社會經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調發展。

(二)系統保護、區域聯動。建立健全區域聯動機制,加強流域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各政府、各部門之間聯合行動。將流域作為一個整體,全面謀劃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調度水資源,保障基本生態用水,開展系統性保護和修復,構建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棲息地修復、遷地保護、生態通道修復等措施,實現江湖連通、水陸統籌、生態良好,提高保護工作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三)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根據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重要性和受威脅程度,確定保護重點。江河源區重點保護河流、湖泊、沼澤溼地等自然生境,上遊地區以多種珍稀特有物種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中遊地區以瀕危物種和重要經濟種類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下遊或河口地區以瀕危物種、重要經濟種類和洄遊種類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立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際需求,制定優先行動,因地制宜開展流域保護工作,切實解決流域保護工作的突出問題。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評估體系、就地保護體系、水域用途管控體系和執法體系得到完善,努力使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制。具體指標包括:

——開展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設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對保護重點實行有效監控;

——開展現有保護區的保護需求與效果科學評估,以及規範化管理建設,在此基礎上,新建、晉升、調整、清退一批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護能力得到提高,重要瀕危水生物種種類得到較好保護;

——建成一批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產種質資源遷地保護設施;

——重要河湖被擠佔的生態用水逐步得到退減,流域綜合調度得到加強。

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律體系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制,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四、重點任務

(一)開展調查觀測

在流域幹流、重要支流和附屬水體,調查魚類、水生哺乳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浮遊生物等物種的組成、分布和種群數量,對水生生物受威脅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明確亟需保護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重要區域。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掌握重要水生生物動態變化情況。開發水生生物多樣性預測預警模型,建立流域水生生態系統預警技術體系和應急響應機制。定期發布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公報。

(二)強化就地保護

優化保護區網絡建設,完善保護區空間布局。加強流域源頭生境保護,加大長江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等珍稀瀕危、特有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遊通道等關鍵棲息地保護力度。根據保護需要,在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劃定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溼地,將各類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區納入保護範疇。加強保護區能力建設,改善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強化保護區管理,切實有效發揮保護區功能。定期對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進行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在科學評估基礎上,根據保護和管理實際,整合現有資源,適時調整部分保護區範圍、分區與等級。嚴格執行禁漁期、禁漁區等制度,逐步擴大制度落實範圍,堅決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三)加強遷地保護

在重點流域幹流、重要支流及附屬水體,建立瀕危、珍稀、特有物種人工繁育和救護中心,推進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攻克珍稀瀕危物種馴養和繁育的關鍵技術。構建重點流域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加強對水產遺傳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加強水生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提升生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對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要加強替代生境的研究,尋找和建設適宜的保護場所開展有針對性的遷地保護行動,最大限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特有性。

(四)開展生態修復

研究水域生態退化的過程和機理,提出水生生物棲息地和洄遊通道恢復目標,制定完善水生生態修復標準和技術體系,加強對汙染水域的修復治理。開展水生生物洄遊通道和重要棲息地恢復工程。加強河湖水系生態修復,經科學評估及合理規劃,對具備條件的涉水工程實施生態化改造。科學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實現江河湖泊水系循環暢通,維護河湖生態健康。科學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強化區域生態承載力研究,強化和規範增殖放流管理,加強增殖放流效果跟蹤評估,嚴控無序放流,嚴禁放流外來物種,確保放流效果和質量。

(五)規範水域開發

加強對水利水電、挖砂採石、航道疏浚、城鄉建設、岸線利用等涉水工程的規範化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水生生物資源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建設單位應當採取相應的保護和補償措施。嚴格管控破壞珍稀、瀕危、特有物種棲息地,超標排放汙染物,開(圍)墾、填埋、排乾溼地等對水環境和水生生物造成重大影響的活動。深入研究閘壩、跨流域生態調水等對流域水生態的影響,開展流域多水庫聯合調度研究,實施生態調度、江湖連通、灌江納苗,研究建立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

(六)推進科學養殖

科學布局水產養殖,加快依法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科學制定江河湖庫養殖容量標準,嚴格控制湖區圍欄和網箱養殖,合理確定江河湖庫養殖規模,積極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推廣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池塘內循環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稻田種養結合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加強全價人工配合飼料推廣,逐步減少冰鮮魚直接投喂,加快養殖尾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強化對外來物種養殖的管理,規範民間放生行為,嚴控外來物種入侵。

五、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一)長江流域

1.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淡水鯨類2種,魚類424種,浮遊植物1200餘種(屬),浮遊動物753種(屬),底棲動物1008種(屬),水生高等植物1000餘種。流域內分布有白鱀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巖原鯉、長薄鰍等特有物種,以及「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目前,長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11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7處。

2.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長江流域長期圍湖造田、挖砂採石、交通航運及幹支流部分已建、在建水電站,壓縮了水生生物生存空間,導致水生生物棲息地破碎化。汙廢水排放導致部分水域水汙染問題突出。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不斷增加,影響範圍不斷擴大。過度捕撈加劇漁業資源衰退,主要經濟魚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總體而言,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正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上遊受威脅魚類種數佔總數的27.6%,重點保護物種瀕危程度加劇,白鱀豚、白鱘、鰣魚已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中華鱘成為極危物種。

3.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長江源頭區重點保護各支流源頭及山溪溼地,高原高寒草甸、溼地原始生境,以及長絲裂腹魚、黃石爬鮡等高原冷水魚類及其棲息地。

金沙江及長江上遊重點保護金沙江水系特有魚類資源、附屬高原湖泊魚類等狹域物種及其棲息地,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重點保護魚類和長薄鰍等67種特有魚類及其棲息地。

三峽庫區水系重點保護喜流水魚類及圓口銅魚、圓筒吻鮈等長江上遊特有魚類,以及「四大家魚」、銅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種質資源及其棲息地。

長江中下遊水系重點保護長江江豚、中華鱘棲息地和洄遊通道,「四大家魚」、川陝哲羅鮭、黃顙魚、銅魚、鯿、鱖等重要經濟魚類種質資源及其棲息地。長江河口重點保護中華絨螯蟹、鰻鱺、暗紋東方魨等的產卵場和棲息地。

4.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定期發布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公報。推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捕,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升一批原有保護區等級,建成覆蓋上中下遊的保護網絡。加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建設,推動建立漁業資源保護與修復和水產種質資源庫。開展水生生物關鍵洄遊通道研究,建立洄遊通道評估與建設技術體系。實施增殖放流、生態調度、灌江納苗、江湖連通等修復措施,推進水生生物洄遊通道修復工程、產卵場修復工程和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定期評估入侵狀況,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預警體系。

(二)黃河流域

1.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黃河流域有魚類130種,底棲動物38種(屬),水生植物40餘種,浮遊生物333種(屬)。流域內分布有秦嶺細鱗鮭、水獺、大鯢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黃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58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8處。

2.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黃河流域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承納了全國約6%的廢汙水和7%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部分幹支流汙染嚴重。涉水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生境造成影響。水生生物資源量減少,受威脅魚類種數佔總數的14.7%。北方銅魚、黃河雅羅魚等常見經濟魚類分布範圍急劇縮小,甚至成為瀕危物種。池沼公魚、大銀魚、巴西龜、克氏原螯蝦等外來入侵物種對土著魚類造成不利影響。

3.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黃河源頭區保護重點為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擬鯰高原鰍、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骨唇黃河魚、黃河高原鰍等物種及高原湖泊、河網等重要生境。

黃河上遊保護重點為刺鮈、厚唇裸重唇魚、骨唇黃河魚、黃河裸裂尻魚、擬鯰高原鰍、極邊扁咽齒魚、花斑裸鯉等物種及上遊寬谷河段生態系統。

黃河中遊保護重點為北方銅魚、大鼻吻鮈、蘭州鯰、黃河鮈、黃河雅羅魚、烏蘇里擬鱨、唇魚骨等物種及幹流河道內沙洲、河灣、通河湖泊等重要生境,支流汾渭盆地河流溼地生態系統和蘭州鯰、北方銅魚、大鼻吻鮈、黃河鯉、赤眼鱒、平鰭鰍鮀等物種及其生境,秦嶺北麓溪流大鯢、秦嶺細鱗鮭、多鱗白甲魚、水獺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生境。

黃河下遊保護重點為溯河洄遊魚類、日本鰻鱺、中華絨螯蟹、刀鱭、北方銅魚、「四大家魚」等物種及其生境。黃河三角洲河口保護重點為河口洄遊性魚類、濱海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

4.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評估黃河水生生物受威脅狀況。開展黃河口水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加強黃河中上遊重要魚類棲息地保護,提高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推動建設重要水生生物繁育中心和種質資源庫。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和生態系統修復,在黃河上遊源區段等重點河段開展魚類生態通道修復,實施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生境連通相關研究。在黃河中遊推動開展魚類產卵場修復與重建示範工程,在黃河口推動開展退化水生生態系統修復示範工程。合理配置黃河流域水資源,基本保證幹流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評估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狀況,有效控制黃河流域外來水生生物。

(三)珠江流域

1.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珠江流域有魚類425種,浮遊藻類210種(屬),浮遊動物410種(屬),底棲動物268種(屬),水生維管束植物129種。流域內分布有中華鱘、中華白海豚、黿、花鰻鱺、金錢䰾、大鯢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南方波魚、海南異鱲等約200種特有魚類。目前,珠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44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7處。

2.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目前,珠江流域航運及漁業捕撈活動頻繁,水電工程眾多,對水生生物棲息地造成破壞。珠江上遊受威脅魚類種數佔總數的20.9%,許多傳統經濟魚類從常見種、優勢種演替為稀有種,洄遊性魚類種群數量銳減,中華鱘已多年未見。部分支流水葫蘆泛濫,麥瑞加拉鯪、巴西龜、革鬍子鯰等外來入侵物種已形成種群,嚴重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

3.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珠江源頭重點保護各支流源頭及山溪溼地原始生境,保護曲靖白魚、雲南倒刺䰾、宜良墨頭魚、雲南裂腹魚、稞胸鰍鮀、薄鰍、葉結魚、瑤山鯉等特有魚類,廣西溶洞區洞穴魚金線䰾類。

珠江中上遊重點保護高原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和杞麓白魚、鱇白魚、星雲白魚、大鱗白魚等珍稀特有魚類,廣西段珍稀、特有和重要經濟魚類及其棲息地和產卵場,西江中華鱘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經濟魚類及其棲息地、洄遊通道與產卵場,保護「四大家魚」、似鱤、䲘等。

珠江河口河網重點保護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以及中華鱘、黃唇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及其產卵場、洄遊通道與棲息地。

4.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定期發布珠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公報。根據珍稀物種保護需要,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升一批原有保護區等級。建設水生生物繁育基地和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物種基因保存庫,加強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建設。開展水生生物洄遊通道修復,改善各閘壩之間的連通性。加強對小水電站下洩生態流量的監督管理以及建設、運行和管理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增殖放流、生態調度、灌江納苗、江湖連通等修復措施,示範開展產卵場修復工程和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治,規範外來養殖水生生物引進行為,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預警體系。

(四)松花江流域

1.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松花江流域已知有魚類81種,底棲動物118種(屬),水生維管束植物80種,兩棲爬行動物23種。流域內分布有瀕危物種施氏鱘、達氏鰉,以及大麻哈魚、烏蘇里白鮭、日本七鰓鰻、細鱗鮭、哲羅鮭、黑龍江茴魚、花羔紅點鮭等珍稀冷水性魚類。目前,松花江流域建有水生生物和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44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4處。

2.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松花江流域部分已建水庫、水電站,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施氏鱘、達氏鰉、大麻哈魚等多種洄遊魚類的洄遊通道。河道疏浚、水下挖沙採石等涉水活動使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棲息地遭到破壞,魚類種群數量持續下降。儘管目前松花江流域大部分水體水質呈改善趨勢,但部分支流水域汙染依然嚴重。

3.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松花江源頭區保護重點為南源西流松花江和北源嫩江溼地生態系統、珍稀水生動物棲息地及魚類產卵場。松花江幹流上遊保護重點為森林冷水溼地和細鱗鮭、哲羅鮭等流水性魚類產卵場。松花江幹流中下遊保護重點為森林溼地,及施氏鱘、達氏鰉、大麻哈魚等冷水性魚類產卵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

4.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評估松花江水生生物受威脅狀況。強化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科學論證在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敏感區域新建自然保護區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必要性,研究論證保護區級別調整。加強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設施建設,推動建立珍稀魚類繁育基地和遷地保護中心。研究實施流域水系連通工程。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動實施松花江幹流與重要支流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

(五)淮河流域

1.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淮河水系已知魚類115種,水生植物60餘種,兩棲爬行動物40餘種,浮遊動物200餘種(屬),浮遊植物250餘種(屬),底棲動物70餘種(屬)。流域內分布有中華水韭、蓴菜、野菱和水蕨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大鯢、虎紋蛙和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目前淮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和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24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9處。

2.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近年來,淮河流域水環境質量逐年提升,但歷史上水汙染嚴重,對水生生物造成巨大損害,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淮河流域涉水工程造成水生生物棲息地破碎化,水生生物棲息地呈現退化和萎縮趨勢。

3.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淮河源頭區重點保護源頭溼地生態系統和大鯢、虎紋蛙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鱖、魴、鯝、鮊等重要經濟魚類。

淮河中遊重點保護花鰻鱺、野菱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長吻鮠、江黃顙魚、橄欖蟶蚌、淮河鯉等土著物種及其棲息地。

淮河下遊湖泊重點保護野菱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湖鱭、銀魚、鱖、河蜆等重要經濟物種及其棲息地。

沂沭泗河水系重點保護蓴菜、水蕨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植物以及銀魚、沂河鯉、青蝦、鱖、翹嘴鮊、鰱、鱅等重要經濟物種及其棲息地。

4.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推進流域內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捕。加強淮河流域內現有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根據需要建設一批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繁育基地和增殖放流基地。優化淮河流域現有水工程調度運行方式,改善河道連通狀況和水生生物生境。實施增殖放流,開展清潔型小流域面源汙染控制工程建設,示範開展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

(六)海河流域

1.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海河流域有魚類100餘種,底棲動物72種(屬)。目前,海河流域已建立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1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5處。

2.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海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呈過度開發狀態;地下水超採嚴重,生態水量嚴重不足,對水生生物棲息地造成較大影響。海河流域廢汙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劣Ⅴ類水河長佔總河長的45.8%。外來物種入侵加劇,互花米草入侵河口灘涂,並呈泛濫趨勢,對土著物種造成嚴重危害。

3.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在白洋澱重點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和黃顙魚、烏鱧、鱖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在滹沱河重點保護中華鱉和黃顙魚等重要經濟物種;在潮白河上遊及其支流重點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和大鯢、中華九刺魚、細鱗鮭、瓦氏雅羅魚等水生生物。

4.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評估海河水生生物受威脅狀況。強化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突出水生生態系統和重要經濟魚類保護,加強海河流域保護區能力建設。實施海河流域退化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優先在白洋澱、張家口市桑乾河口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工程,在北京市永定河山峽段實施綜合整治工程,在官廳水庫洋河入庫口和媯水河入庫口分別開展水質淨化工程和溼地修復工程。

(七)遼河流域

1.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

遼河流域已知魚類53種,常見大型水生植物16種,流域內分布有斑海豹、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魴、鯉、鯽、烏鱧、遼河刀鱭、喬氏新銀魚、東北雅羅魚、鳳鱭、海龍、海馬等重要經濟魚類,以及中國毛蝦、中華絨螯蟹、文蛤等水產資源。遼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溼地自然保護區25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8處,另有「遼河保護區」1處。

2.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受生境喪失和人類幹擾的影響,遼河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不斷減少,生物多樣性日益降低,物種瀕危程度加劇。水生生物棲息地破碎化,部分河段涉水活動對魚類索餌場、產卵場造成破壞。東遼河近年來水質嚴重下降,渾河、太子河及其支流汙染嚴重,對水生生物產生嚴重威脅。

3.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

遼河流域保護重點包括遼河河口溼地生態系統及遼河刀鱭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三岔河區域溼地生態系統及黃顙魚、遼河突吻鮈、遼河刀鱭等棲息地。

4.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

開展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評估遼河水生生物受威脅狀況。強化遼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加強已有保護區建設。實施遼河流域退化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優先在柳河口實施河岸帶修復與建設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國務院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協調聯絡機制,密切溝通配合,落實監管責任,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定期開展督導督查,切實保障工作有序開展。

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負總責,要把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和任務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領域行業規劃中。編制實施省級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工作措施。統籌流域和行政區邊界,加強協調與聯動。實施評估考核,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作為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完善資金機制

地方政府要整合現有資金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加大對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項目支持力度,向欠發達地區和重點地區傾斜。

完善多元化資金融籌機制,推動設立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水生生物多樣性損害賠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

(三)加強執法檢查

有關各級人民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捕撈、養殖、廢汙水排放、涉水工程建設、挖沙採石、航道疏浚等涉水行為的監管力度,組織開展「清江」、「清河」、「清湖」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查處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違法違規行為。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執法機制創新,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構建和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流域定期會商制度和協作應急處置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強化執法機構和人員建設,加強執法裝備建設,增強執法能力,規範執法行為,提升執法水平。

(四)強化科技支撐

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繁育技術研究,大力推動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應用。整合現有資源,加強科技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技術支撐平臺等能力建設。完善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生境恢復、過魚設施等標準與技術規範,強化水生生態系統修復集成示範。建立水生生物資源大數據平臺,提高數據和信息共享水平。

(五)推動公眾參與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通過電視、網絡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營造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輿論氛圍,提升公眾對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全社會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積極性,鼓勵開展水生生物保護和救助,及時曝光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違法違規行為,協助執法部門嚴肅查處。

相關焦點

  •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時間賽跑
    然而,2018年7月,農業農村部召開發布會指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保護江豚自然棲息地、保護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是保護長江江豚的最終目標,也是根本解決途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說。
  • ...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生態本底調查評估|生態環境部印發...
    導讀為加快構建生態保護現代化監管體系,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提出通過構建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加快完善生態保護修複評估體系,完善生態監測和評估體系,同時,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等重點領域監管,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
  • 「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多次現身 農業農村部:健全跨地區保護機制
    圖片來源:新華社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專門談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情況。他說,「水生生物長期生活在水裡,長江水域生態有沒有恢復,水生生物最有發言權。」長江流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曾經是白鱀豚、長江江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等眾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樂園。
  •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長期關注長江上遊水生生物保護和河流生態環境修復問題。11月4日,在「長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分論壇上,曹文宣介紹,長江上遊分布有魚類286種,其中局限分布在上遊各幹支流的特有魚類124種,佔43.3%;長江鱘、白鱘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在上遊水域棲息,「這些珍稀和特有魚類,是上遊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需重點保護」。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農村部:牛蛙、部分龜鱉按水生物種管理,不...
    3月4日,記者了解到,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通知,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列入兩個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按水生物種管理,這也意味著,它們不列入禁食野生動物名錄。3月4日,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這兩個名錄裡都有哪些物種?
  • 農業農村部:儘快完善長江流域禁用漁具目錄,加大查處力度
    農業農村部:儘快完善長江流域禁用漁具目錄,加大查處力度 澎湃新聞記者 邵克 2020-12-30 11:07 來源:澎湃新聞
  • 生態環境部:赴黃河九省區調研開展黃河保護立法研究
    &nbsp&nbsp&nbsp&nbsp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郄建榮&nbsp&nbsp&nbsp&nbsp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進展,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12月29日在該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已會同水利部上報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工作方案
  • 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急劇衰退 拯救瀕危物種,行動!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胡璐)記者16日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全力拯救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遏制水生生物多樣性的衰退趨勢。
  • 農業農村部發文明確將其列入水生動物管理
    農業農村部主管的中國水產雜誌社官方微信號「中國水產」4日晚消息稱,農業農村部當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進一步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通知(農漁發【2020】3號)。
  • 農業農村部: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等按照水生動物管理
    農業農村部: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等按照水生動物管理2020-05-29 11: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農村部        瀏覽量: 12192 次 我要評論
  • 農業農村部關於《農業農村部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規章、規範性文件...
    農業農村部關於《農業農村部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規章、規範性文件的決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法治建設,農業農村部對相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進行了清理,形成了《農業農村部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規章、規範性文件的決定(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
  • 20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入佛山水庫進行野化適應性生活
    將建立1-2個國家級黿保護、繁育研究中心此次活動在佛山高明舉行,目的是為努力恢復和重建黿野生種群,由農業農村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佛山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分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佛山市高明區人民政府協辦。
  • ...詞∣長江流域禁捕 the fishing ba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以及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通知提出,長江流域禁捕是保護長江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沿江各地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細化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抓好落實。
  • 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農業農村部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農業建設項目...
    為加強和規範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建設項目管理,強化項目管理制度建設,我部制定了《農業農村部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農業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農業農村部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農業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2020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長江江豚。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王根德家世代打魚,經歷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衰竭。
  • 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
    10月14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學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聯合在南寧舉辦2020年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培訓宣傳活動,進一步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外來生物入侵是全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農業農村部作為外來入侵物種的牽頭部門,加快推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立法,不斷完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著力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採取集中滅除、示範推廣和廣泛宣傳各種防控技術,著力防治農業外來入侵物種危害。
  • 生態環境部負責哪些安全生產任務?國務院安委會予以明確
    生態環境部負責哪些安全生產任務?根據任務分工,生態環境部負責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等多項內容。任務分工明確,各成員單位要堅決扛起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政治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原則,緊密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強化各項安全防範責任措施落實。根據任務分工,生態環境部負責多項工作。
  • 生態環境部新任部長首次調研,透露了哪些信息?(新京報)
    要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既要打造綠水青山,又要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將生態底色轉化成發展綠色。去年,生態環境部同發改委等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並開展了八個專項行動,包括劣V類水體整治、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綠盾」專項行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