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5日刊文說,在最近的歐盟峰會上,英國使用否決權,把自身排除在新約之外。從歷史角度看,這使得歐盟從近年來的「三駕馬車」轉回「法德聯姻」,而英國則在西方世界中回歸到介於「歐洲剩女」和美國第51州之間的尷尬角色。此外,由於法德間的文化差異無法掩蓋,法國《國際信使》雜誌把法德聯姻比喻為門戶不當的「魚兔婚姻」,顯示了歐洲下一步政治改革和經濟整合的難度。
文章摘編如下:
在相當程度上,這一發展可以看成是歐洲最新的裡程碑:在歷史上三個德意志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領導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納粹統治的第三帝國——之後,德意志無可爭議地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
在最近這次的歐盟峰會上,英國之外的歐盟全部26個成員國,包括歐元區17國和非歐元9國,一致同意加入關於稅收和預算政策的歐盟新條約,證實了筆者數月前的下述兩項預測:
第一,歐盟會在衰落中強化,也即歐洲的經濟衰落反而會促進歐盟的政治一體化得到加強,雖然這對許多成員國說來,至少在開始並不是十分情願的方向。
第二,在整個西方世界福利社會面臨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寅吃卯糧的危機之中,「德國模式」一支獨秀,成為優勝劣敗的榜樣。
擬議中的歐盟新條約,首先是「強加」共同的稅收和預算政策,尤其是對無節制預算赤字的強制性懲罰。這會顯著削弱成員國的財政自主權力,而加強歐洲的政治一體化。其次,這樣量入為出的「財務紀律」,明顯是將「德國模式」擴大到整個歐洲。
英國這次使用否決權,事實上並不能阻止歐盟新約的通過,而只是把自身排除在新約之外的「光榮」孤立。從歷史角度看,這使得歐盟從近年來的「三駕馬車」轉回「法德聯姻」,而英國則在西方世界中回歸到介於「歐洲剩女」和美國第51州之間的尷尬角色。
卡梅隆首相公開承認他拒絕新約的主因,是為了保護倫敦金融服務業的利益。這說明保守黨政府繼續把國家前途押在強調金融業而不是製造業的盎格魯英美模式上。自從幾年前的金融海嘯觸發持續至今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危機,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遭到越來越大的疑問,也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軸的英國本身經濟持續不景氣的重大原因。
卡梅隆的「單幹」決策首先造成英國聯合政府內部的黨派矛盾。在國際上,從長期角度看或許符合華盛頓的利益,在短期內卻不會在歐巴馬政府那裡討巧。這是因為歐巴馬面臨明年連任難關,最怕歐元危機引起歐洲衰退,而拖累美國經濟。《紐約時報》因此披露美國財長在幕後大力活動,幫助緩和歐元危機。
在相當程度上,這一發展可以看成是歐洲最新的裡程碑:在歷史上三個德意志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領導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納粹統治的第三帝國——之後,德意志無可爭議地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鑑於納粹的黑暗歷史,新近浮現的「第四帝國」難免引起各種新舊敵意,尤其見於曾經遭受納粹侵略佔領、又被歐盟強令勒緊褲帶的希臘。但是連歷史上遭受德國霸權傷害最大的波蘭外長近日也公開承認:與德國的行動相比,他更害怕的是德國的不作為(指不出頭挽救歐元危機),可見德國的「和平崛起」無法阻擋。
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包袱,默克爾總理儘量在國際上保持低調,特別是處處與法國協調,在外表上保持法德聯姻的傳統形象,給足薩科齊政治面子。但是盡人皆知,歐元危機說到底是金錢危機,在人口、經濟和國家財力上已經遠遠超過法國的德意志,才是歐盟的最終施主。
政治一體化滯後之外,歐元危機更反映了歐盟內部的的文化差異:拉丁語各國加上地中海文化的希臘注重生活享受,主要靠消費增長刺激經濟,導致無節制的公私債務。而德國代表的日爾曼語各國以勤儉節約著稱,注重製造業和其它「實體」經濟,並有較強的「工作倫理」。在最新一輪衰退中,除了冰島,日爾曼語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財政情況都明顯優於拉丁語國家。
法國經濟雖然可以說是位居拉丁國家之首,上述文化差異仍然無法掩蓋,所以法國《國際信使》雜誌新近用法國諺語,把法德聯姻比喻為門戶不當的「魚兔婚姻」(mariage de la carpe et du lapin),顯示了歐洲下一步政治改革和經濟整合的難度。但是默克爾強調的「財政紀律」顯然壓倒了薩科齊鼓吹的歐洲「團結」,特別是堅拒歐盟債券「大鍋飯」,以市場利率壓力壓迫各國減少赤字和國債,有望在某種程度上強使各國不情不願地接受「德國模式」。(於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