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條狗的使命》,上映沒幾天就開始在我的朋友圈裡刷屏,我的一眾好友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淚奔」這樣的形容詞表達自己的觀影感受,現在回想起來,記憶都是潮溼的。
好奇心驅使下,我趕在下映前去看了那部收穫六億票房的「大哭片」。
儘管做了許多心理建設,我卻還是在觀影過程中幾度哽咽。
令我驚喜的是,我流下的都是「心甘情願」的眼淚。
所有的溫暖與感動,都是在不經意間從大銀幕裡傳遞到了我的心中,自然、舒服、妥帖。
前幾天,《一條狗的使命2》上映了。
像是赴一場約會,我備好了紙巾,又走進了影院。
如我所願,一樣的溫暖,相同的慰藉。
前作中,小狗貝利完成了一場「四生四世」的輪迴奇旅,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主人伊森成長。哪怕相隔萬裡,貝利始終心念伊森,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的身邊,詮釋了片名中「使命」一詞的含義。
說到這裡,我蠻想強調的是,在「一條狗的使命」這個片名裡,核心是「使命」,而不是「一條狗」。
換句話說,這部電影的主角是狗,但內裡其實是想要藉助狗的視角來審視人的情感。
拍狗的輪迴,其實是在講人的成長。
到了第二部中,貝利的使命還在延續。
仔細回憶全片,我們其實可以將貝利的使命分成三部分來看。
首先,是對於個體的治癒與陪伴。
在第二部中,伊森「囑託」貝利希望他(我不太願意用『它』這個代詞)能夠好好保護外孫女CJ,而貝利也在輪迴中不負所托。
CJ和伊森的身上有相似之處。
伊森的父親家暴,是伊森親自將父親趕出了家門;CJ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卻沉溺於酒精,對女兒的成長則不聞不問。
兩個缺愛的人,通過小狗貝利,找到了未擁有過的溫暖和關懷。
貝利的陪伴,讓他們明白,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孤獨,和這個世界,其實可以多些和解。
在影片中,CJ面對人生中諸多風雨的態度越來越堅定,也越來越溫柔,這樣的成長,當然和貝利的陪伴分不開關係。
貝利使命的第二部分,則關乎愛情。
第一部裡,是貝利的牽線,造就了伊森和漢娜的暮年重逢,而在第二部裡,如果不是貝利通過氣味發現了特倫特,CJ和青梅竹馬的特倫特不會在成年後重逢,更不會最終相知相愛。
值得一提的是,在CJ和特倫特的愛情中,貝利絕不只是充當了「紅娘」那麼簡單。
影片中,特倫特一度身患癌症,他當時的女友因此離他而去,並且說:「我不想成為你的看護。」而身份還只是好友的CJ選擇了不離不棄地陪伴。
這不只是因為特倫特在CJ一無所有時收留了她,更是因為她從貝利那裡,早就學會了什麼叫做真正的陪伴。
貝利的第三個使命,則和親情有關。
在影片中,貝利一直作為CJ和母親格洛麗亞之間的紐帶存在。
起初,CJ的母親格洛麗亞並不喜歡狗。
但在多年以後她再次見到CJ的時候,卻主動地想要抱一抱貝利。
格洛麗亞有著並不美好的童年經歷,成年以後也屢屢受挫,丈夫去世了,後來還被其它男人欺騙。和CJ相比,她其實更需要狗狗的陪伴。
在女兒CJ缺乏關愛的時候,是貝利給予了她關愛。
這一切格洛麗亞都看在眼裡,同時,也逐漸完成了對自己的審視與反思。
當格洛麗亞抱起貝利的時候,她也是開始想要彌補自己對女兒的虧欠。
這對母親格洛麗亞來說,是一種成長,或者說是救贖,對於CJ來說,則是傷口的癒合。
貝利讓CJ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了。
所以在我看來,《一條狗的使命2》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將「破碎的愛」逐漸變得完整的故事。
所謂治癒,莫過於此。
其實,很多人說《一條狗的使命2》催淚,有些偏離影片的本意。
這部電影其實不是讓你掉眼淚,而是在擦眼淚。
它以最溫暖的方式來到了觀眾的內心深處,找到了藏在那裡的眼淚,又用最溫柔的方式,輕輕擦去。
觀眾落淚了,是因為感受
到了窩心的溫暖,而不是遭遇到了猛烈的煽情。
影片中有太多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平淡細節,看似尋常,卻在導演的使用下,成了妙筆。
比如,看見CJ和貝利握手,我同樣想起我家的狗狗第一次握手的場景。
看到貝利在CJ的床單上尿尿,我就會想到,我家的狗狗也做過同樣的事。
這是我們友誼的見證,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開始有默契了。
換句話說,《一條狗的使命2》是CJ和伊森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