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是每位寶寶家長關心的問題。寶寶每次拉完大便,家長常常會觀察一下:是稠還是稀?有奶瓣嗎?有泡沫嗎?怎麼有紅顏色?怎麼有菜泥?怎麼這麼臭?怎麼一點都不臭?怎麼一天拉好幾次?怎麼好幾天不拉一次?……各種問題是否讓你已經暈了,不要急,下面一一講解。
我們來分析一下大便是怎麼形成的?
1、食物入口後,被咀嚼切碎成小片,進入胃腸內,被胃液、胰液等各種消化液裡含有的酶轉變成能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消化後形成食糜進入小腸。
2、在小腸內,將以上小分子物質(葡萄糖、胺基酸等)吸收到血液的過程,叫做吸收。
3、小腸吸收過營養物質後,營養物質和水分已經被大部分吸收了,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剩餘的水分,把大便變幹。但大腸不僅有這個功能,還會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產生維生素等有利於人體的物質。此外,腸道內的菌群還能通過分泌些代謝產物,產生影響你的大腦,控制你的情緒,管理你是否肥胖,增強你免疫力等功能呢。大腸內的食物殘渣乾燥後,最後經過肛門排除。
這就是大便的一生。從食物進口到最後排出大便,大約需要26小時(年齡小的孩子時間更短,1-3月平均為8.5小時,4-24月齡為16小時)。
嬰兒的大便什麼樣?
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多是糊狀的,金黃色或者淡綠色的,味道不臭,稍酸。只要寶寶餵養正常,沒有腹脹表現,大便性狀好,每日1-7次或者1-2周一次都是正常的。
配方粉餵養的嬰兒,大便比母乳餵養的要稠些,次數較少,呈現淡黃色或者褐色,味道臭,有時出現奶瓣。
添加輔食後,大便會變得更稠些,但還是糊狀;顏色變得更深些,大便會有些臭味,見下圖。如果寶寶添加的澱粉類物質過多,例如米粉,可能因為糖(澱粉就是糖)不能完全吸收,導致腸道內糖多,糖會將腸道內的滲透壓升高,就是變濃了,變濃後,就會把腸壁裡的水吸到大便中,使大便變稀。
剛開始給寶寶添加菜泥時,可能有大便中有少量菜泥出現表現,如果孩子大便性狀正常,就不提示腸道功能不好。
大便中的奶瓣是什麼?
奶瓣就是寶寶大便中白色的顆粒狀、小塊或瓣狀物。在寶寶胎便排完,到3個月前比較常見。
奶瓣是什麼呢?英文中奶瓣叫做milk curds,就是凝乳的意思。凝乳大家知道嗎?奶遇到酸後,凝結出來的就是凝乳,大便中的奶瓣,也是這東西。
奶瓣到底是什麼呢?不同書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未消化的脂肪和鈣或者鎂結合後形成的皂塊。有的說是奶中酪蛋白的凝結物。但結合配方粉或者牛奶餵養的孩子比母乳餵養的孩子奶瓣多,而配方粉或者牛奶中蛋白(尤其是酪蛋白)比母乳多,脂肪不比母乳多,可以推論出,奶瓣應該是酪蛋白凝結物,而不是脂肪顆粒。
其實所謂的奶瓣,就是沒有完全消化的蛋白質,母乳和奶粉中都有一定比例的酪蛋白,酪蛋白進入胃腔後在嬰兒的胃酸及凝乳酶的作用下發生凝集形成奶塊。很多孩子如果吐奶距離進食時間比較長的話,吐的都是奶塊樣的就是這個原因。
這些奶塊要先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然後被腸道中的菌群分解,再剩餘的部分和其他的食物殘渣一起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奶塊的消化受阻,表現出來就是大便中有奶瓣了。比如受涼、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腸道蠕動過快、消化不良、乳糖不耐等。
而且,腸道蠕動過快會導致奶塊來不及被小腸中的各種蛋白酶、肽酶分解就進入結腸隨糞便排出。另外,腸道蠕動過快還會導致膽汁中的膽色素來不及被腸道菌群分解從而出現綠便,所以很多孩子腹瀉的時候都是奶瓣、綠便一起來的。
大便偶爾出現奶瓣,媽媽可以不必太擔心。如果孩子經常出現奶瓣就需要及時幹預了,因為很容易造成對營養的消化、吸收不夠充分,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