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一名記者為了謀取業績,利用假身份,攜帶紙箱和自己購買的麵粉、肉餡,將浸泡後的紙箱板剁碎摻入肉餡,製作了20餘個"紙箱餡包子"。並秘密拍攝了"紙箱餡包子"的過程。《紙做的包子》一經播出,造成了極大影響。
近日,一網友發微博稱,甘肅天水市秦州區郡瀛池市場售賣的饅頭是用紙做的,當地有關部門介入調查責令當事人停業整改,並對所謂的「紙做的饅頭」現場取樣抽檢,結果並未發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添加物
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只不過上次是職業媒體人在傳統電視臺播出,而這次換成了某網友在微博爆料。同樣地引起了極大的反應,紙做的饅頭佔據各大熱搜榜,網友紛紛轉發,評論。
新媒體時代,一個個案的發生,往往會被放大無數倍,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肆傳播,尤其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在這個時代體現更甚。而人們的敏感神經一經觸發,便會引來一場腥風血雨、網絡風暴,「我們還能吃什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我們所吃的東西是否安全」,整個社會,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等待並推動著事情的解決。
自古「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歷來是人們所重視的,也是無法逃避的。隨著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日趨嚴重,隨之越來越多的有害物質進入食品生產區,各種添加劑,各種化學物質伴隨著這些食品進入了我們的胃。
「農夫山泉事件」、「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一度挑戰著人們的底線,「香蕉致癌」、「棉花肉鬆」、「塑料大米」、「掛麵可燃」等言論經過擴散,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後經專家證實純屬謠言。
謠言一經擴散,形成滾雪球效應,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從涉及個人的直接影響漸漸引起整個社會的恐慌。發生了食品安全事件,第一受害者自然是消費者,但是,無辜的生產者同行同樣得背鍋,相關行業商品的聲譽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十九大報告強調:「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針對食品安全隱患,國家加強科學監控,對違反法律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進行嚴懲,儘管現在還有諸多不足,但總之都在進步,做出的努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和手,擦亮眼睛學會分辨,不信謠,不造謠,靜待美好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