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這話一點也沒錯,所謂的觀賞魚無非是符合人類審美,並且有一定獲得難度的品種。就像龍魚,黃金河虎,辛古等等在原生地都被當做食用魚,而到了其他國家則會搖身變成炙手可熱的觀賞魚。這也是我國的原生魚在國內水族圈熱度始終不高的原因,實際上這些原生魚有些非常漂亮,甚至在菜市場裡我們常見的食用魚,也不乏一些高顏值的。
雷龍魚的一種,俗稱七星魚,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各水系都有分布。常被作為食用魚。月鱧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實際上月鱧的顏值很高,至少我個人覺得要比某種觀賞雷龍漂亮(避免被噴就不點名了)。
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臺灣省各水系。成年的南鱧背鰭顏色亮麗呈金屬藍綠色,很是絢麗。南鱧的命運似乎比月鱧要好一些,常被作為觀賞魚飼養,不過也逃不過上餐桌的命運。
這個不是在開玩笑,這種叫做吉利羅非(吉利慈鯛)在發情期的雄性體色那叫一個鮮豔,有很多釣魚愛好者釣到這種發情羅非魚都忍不住帶回家養起來,但是這種魚受到驚嚇後很容易失去體色,就像三湖慈鯛一樣,所以需要一些時間來讓它們再次發色。
黃草魚,肉質鮮美,口感滑嫩。金絲鯇幼魚金黃色,長大後會偏白一些,魚身修長,成魚金背,金鰭,有金線,銀腹,藍眼睛,肉色微黃,整體非常美觀。顏值雖不及草金魚,但是總體來說也還過得去。
分布於長江和福建閩江。葛洲壩截流後,胭脂魚繁殖受到影響,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現在市場流通的胭脂魚為人工養殖,胭脂魚生長較快,成魚可達20千克,是長江上遊的重要經濟魚類。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它們當作觀賞魚飼養,胭脂魚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又因背鰭高大,流動起來如同揚帆遠航,故有「一帆風順」之稱。
又名金錢魚,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我國南方江河的入海口也常見,湛江地區養殖繁多。為沿岸巖礁區的魚,可以純淡水飼養,但在淡水中基本無法繁殖。這種魚雜食性,主要以藻類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學名寬鰭鱲,在中國、朝鮮、日本均有分布,可以長到14釐米左右。喜歡生活在山區溪流中,其肉可入藥,主治瘡癤、疥癬等症。這種魚臀鰭特別長,全身都有婚姻色,在發情期尤為鮮豔。這種魚在國內原生魚圈佔有重要地位,在很多原生缸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另有一種名為長鰭鱲,長相類似,也很漂亮。
分布於長江流域或淮河中、下遊各地,體重可達2.5公斤,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大眼鱖的生長速度較慢,但是肉質極為鮮美。大眼鱖與翹嘴鱖長相相似,但是翹嘴鱖的生長速度比大眼鱖快4倍,還有一種紅紋翹嘴鱖體紋是紅色的,非常漂亮,據說是普通鱖魚的亞成,長大了就不紅了,不知道是真是假。
日本從虹鱒的突變種選育出的金黃色品系。當我第一次在市場魚攤見到這種金黃色的大魚時,就被他們的美麗吸引了,當時有極強的衝動想要養一條。金鱒體型與虹鱒相似,周身金黃、橙黃或淡黃色,體側有紅色彩帶,眼呈玫瑰紅色。金鱒是一種冷水魚,0°水溫扔能進食,但是水溫不要超過22°,這其實也是作為觀賞魚的一大限制。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珠江流域的廣西地區,常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江河或山澗溪谷之中。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野生數量少,現在需要網箱集中養殖。肉質肥美、鮮嫩爽滑,是製作生魚片的上好原料。和吉羅很相似的一種魚,體色相比吉羅稍遜一籌,一般二十公分開始發色,各鰭和鰓部都會變成紅色。
本文由OS水族整理編寫,更多養魚知識,趣事歡迎關注OS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