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2021-01-08 爾東飛影評

在這之前,看過的豆瓣評分最高的影視作品是9.7分的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關於嘉靖年間的權謀政治鬥爭,最近電影最TOP的發條張策劃「劇TOP」欄目講的第一部影視劇就是它。

當時看完後,還寫了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做公務員?》,因為借著劇情說了幾點對自己不願意當公務員的理由,在知乎上發表後,莫名的有了3萬多的閱讀量。雖說不乏對文章以及本人進行「譏諷」的讀者,但好在總體上贊的比貶的多,這也正是我堅持寫的動力。

當然,對於我當時因為一些讀者在評論裡「過分解讀」而選擇回懟的方式,後來想想是很不對的,畢竟我只是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想法,增加一個思考的維度,而非堅持自己正確。

回過頭來說一下剛剛看完的這部在豆瓣上達到9.8分的作品《獵捕》,這是我第一次因為看「動物世界」淚溼眼眶。

我或許是個在生活中不懂得表露情感的人,若非用眼過度疲勞而導致的生理原因,「流淚」這件事於我而言的確是太罕見,所以因為感動表現出來的也只是「淚溼眼眶」。

《獵捕》總共7集,近7個小時,前6集都是介紹來自世界上各個生態中的動物界頂級獵手,像北極熊、跳蛛、行軍蟻、非洲野狗、獵豹、老虎、獅子、角雕、藍鯨等等。

從南非的荒原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從乾涸的沙漠到深海,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獵手面對不同的環境,都用著最原始的方式——靠上億年進化出來的獵捕能力捕捉獵物——艱難生存。

藍鯨為了吃到成群的魚蝦,需要遨遊上千公裡;蜘蛛為了在河道間捕獲獵物,需要織出橫跨25米的蜘蛛網;獵豹為了捕獲羚羊,需要潛伏20次才能享用一頓大餐;北極熊為了在冰塊融化的夏天能填飽肚子,需要爬到300米高的懸崖掏鳥蛋和抓幼鳥;角雕為了能鍛鍊出強壯的爪子,需要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一邊成長一邊學習捕獵,學不會則很可能被父母狠心殺死......

對於紀錄片的攝影品質方面,BBC在自然類紀錄片歷來以其令人稱奇的拍攝手法所拍出的精美鏡頭,和絕妙的配樂著稱。而《獵捕》,由《行星地球》團隊和因為電影《地心引力》斬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大獎的史蒂文·普萊斯傾力打造,可以說是同類別紀錄片的巔峰之作。

通過看每集紀錄片末尾的拍攝花絮,拍攝團隊通過給動物安裝追蹤器進行多角度航拍和特寫,才抓拍到各種讓人感到震撼的動物捕獵瞬間。

海浪間飛魚展翅時的絕美,高空中角雕展翅時的霸氣;荒原上獵豹全速追逐時的精彩,非洲野狗千裡奔襲時的震撼;大海裡七八種捕獵者共同圍捕沙丁魚時的壯闊,藍鯨捕食時巨口張開下的驚悚;叢林裡跳蛛獵殺同類時的智慧,行軍蟻「全軍出擊」後的無往不勝;冰原上北極熊潛水偷襲海豹時的扣人心弦,大猩猩分不到獵物時的氣急敗壞......

無論是小如豌豆般的動物的小細節,還是大如藍鯨捕食時的大場面,甚至還能通過特寫鏡頭,自然界中偉大的獵手們展現出來的為生命而戰的力與美,那每一次肌肉的收放和骨骼的伸展都盡收眼底,無一不讓人人屏息動容。

當然,為了拍到這些珍貴鏡頭,無論是航拍組、地面工作組還是水下攝製組,工作人員在付出極大的耐心同時都需要做出很多創新。車載攝影、象載攝影、偽裝攝影以及航空陸地同步攝影,工作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才讓這些讓人拍案稱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多動物捕獵的鏡頭雖然在紀錄片中只佔據很少的篇幅,背後的工作人員卻要耗時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但是通過看拍攝花絮,他們都因為自己從事這份工作而收穫快樂和榮譽,這是《獵捕》獲得高評價背後的現實意義。

我對於攝影方面的知識實在有限,所以下面更多的想說一下《獵捕》帶給我的其它方面的感受。

《獵捕》的最後一集裡再次講到了非洲野狗——下面圖中正在圍獵野牛的它們。

南非尚比亞地區有著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適合非洲野狗的荒原。然而因為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600萬平方英裡的尚比亞荒原裡,非洲野狗卻僅剩6000隻。一方面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導致他們的捕獵範圍縮小而難以生存繁衍,一方面因為人類為了捕獲羚羊所設的陷阱讓它們跟著遭受傷害。

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和生物學家解決不了人類繼續增長的難題,但為了減少人類對非洲野狗的傷害,只好通過政府劃定保護區域以及指派安保人員來保護它們,但面對這麼大面積的尚比亞,這種方法好比秦始皇建長城,並不能避免世界上最厲害的捕獵者——人類——的入侵。

其中一個工作人員說:「大概我們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確保那些最有責任保護非洲野狗和野生動物的人來保護它們,只能是尚比亞人。」

因此他們最終選擇了最耗費心力的方法——定期通過越野車載著當地的兒童駛入荒原,向他們介紹非洲野狗現狀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藉此減少下一代人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這或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有所效果,但長期來看,「教育」是最有用的方式。

當我看到車上的小女孩說「動物很重要,因為它們是發展我們國家尚比亞的一種資源」時,我眼眶溼了。因為我看到他們理解了資源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再像父輩那樣去隨意浪費資源。

我小的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他年輕的時候我們家後山上是成片的森林,那時候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狼之類的動物在附近抓兔子。但大躍進之後,樹幾乎全部被砍伐,狼和好多動物也就絕跡了。

那時候還小,便問爺爺狼會不會攻擊人,他說如果小孩單獨出去遇到餓狼的話,很可能被攻擊,但大部分情況下它們都會主動避開人類。

毫無疑問,尚比亞的小女孩說到「動物是國家的資源」,這未免讓很多人認為國家需要發展的時候就應該運用這些資源,因為國家發展是「前提」。但是,不懂得正確運用資源以達到最高效而肆意虐殺和肆意砍伐,這只是當初「超英趕美煉鋼鐵」般的浪費。

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環保背後對於正確運用資源的長遠考慮,而非偏執地以環保為主或者以追求發展為主。

我小的時候曾在種莊稼的地裡抓到過兩次小野兔,那時候覺得好玩,就把它抓到家裡去餵養,一次被貓吃了,一次莫名其妙地死了。肆意砍伐雖是錯誤,但愛心泛濫也非好事。

看《獵捕》的過程中,因為這些動物生存的艱難而時常讓我想到貓和狗。通過對比,貓和狗無疑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動物,豬、牛尚且需要提供肉和奶,人類尚需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養家餬口而努力工作,貓狗卻只需要背靠人類這座大山隨意繁衍就能活到老死。

雖然我不是很清楚現在貓和狗的具體數量,但簡單的從生活中來看,它們的整體數量一定很龐大,但同時它們卻是動物界中活得最輕鬆的。

看完《獵捕》,對於那些致力於收養流浪貓和流浪狗的貓奴和狗奴,或許我要改變看法了。

獵豹是種沒有固定捕食區域的「獨行俠」,而且因為近親交配不利於繁衍,它們往往需要奔襲千裡尋找配偶,這給為了避免獵豹數量持續減少的工作人員和生物學家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為了避免它們和快速增長的人類起衝突,不得不給獵豹圈定區域,然後定期將快成年的獵豹人工遷移到其它的保護區,主動給獵豹當「紅娘」。然而有些保護區因為距離太遠以及獵豹對封閉籠子的恐懼感,導致1/5的獵豹死於運輸過程中,但即使是這樣,獵豹的整體增長率也高於之前,整體數量從10年的20000隻增加到了25000隻。

只是,這個工作不得不長期進行著,成年的獵豹越多,人工遷移的工作也就越繁瑣。但為了讓生態鏈維持平衡,讓生物種類繼續呈現多樣化,以及讓人類未來的子孫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骨架或者化石,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看到這裡時我也一直在想:假如人類的數量繼續增長,那麼為了保證獵豹的存活率,運載獵豹實行配偶的這個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得持續下去。對於長期在野外奔波著重複做這個工作的工作人員,不僅無比枯燥,而且還面臨著一定的生命危險,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其收益是不是太低呢?

那這些人不是也成了「聖母」或者「聖父」了?

後來我突然想到,《獵捕》裡講到角雕因為樹木減少而擴大了捕食範圍時講過:自然(動物)擁有自愈能力,而人類擁有改變能力。而獵豹,卻沒有足夠自愈的空間!

那麼,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在沒有面臨許多科幻大片中的毀滅性災難下)在於維持生物的多樣性,而曾經打破多樣性的是尋求改變的人類,如今要維持多樣性也只能是具備改變能力的人類去改變。

只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們都追求改變國家,改變世界,現在則是改變每一個自己,改變為了「自己」的壯大而不計後果般動用身邊的任何資源的自己。

其實縮小到生活來看,這是多麼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呢?那個曾經因為父母會無條件愛自己而肆意揮霍父愛母愛的你,怕苦怕累而不做家務也不圖上進的你,如今是否正因為獨自面臨生活而備受煎熬?

所以,我因為尚比亞的弟弟妹妹們意識到了要改變自己而溼了眼眶。

即使,這只是一個層面的改變!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獵捕》:動物們已集體成精!
    瞅見沒,動物雖不會說話,卻是天生的演員,就看你和它熟不熟。《獵捕》是英國BBC今年最新推出的一套紀錄片,一看就是和動物太熟了,熟到動物們在鏡頭前都已集體「成精」。主創是《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那幫人,多麼專業已無需贅述。
  • 這是《獵捕》的紀錄片
    回想起來,我剛看完《獵捕》,他在豆瓣上得了9.8分,這是我的第一次,因為我看到「動物世界」時眼裡含著淚水。我可能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情感的人,如果不是因為我眼睛過度疲勞引起的生理原因,「流淚」對我來說確實太少了,所以只有「淚溼眼眶」是因為表現。
  • 第一次看動物世界看哭了,這部豆瓣9.0的紀錄片太感人了!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為你推薦好電影的不三不四侃電影,今天我們接著聊《非洲貓科》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我完全是當成電影看的,因為故事的確相當感人,深度堪比當初看的那篇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昨天已經講了獅子王國的故事線,今天我們來講講另一條故事線——獵豹母子。
  • 豆瓣9.4分,這部紀錄片是把動物世界拍成了荒野間諜
    BBC拍攝的這部紀錄片那是厲害了,堪比碟中諜,可能它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人類的套路了吧。自從開播以來好評不斷,紀錄片的風格大變呀,這是不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呢?BBC團隊把攝像機進行各種偽裝腦洞大開的拍攝動物——拍群居的猴子和體型小巧的松鼠,除了偽裝成同類、糞便,BBC還選了一個「天敵」的類目,用一條「間諜眼鏡蛇」去試探狐獴的反應。他們拍到了群猴哀悼「死去」假猴的感人場景;拍到了灰松鼠搶「仿真松鼠」堅果的「沒節操」行為;狐獴同伴間互相保護的「義薄雲天」。荒野間諜的特點就在於它的拍攝角度很新奇。
  • BBC這部能提升格局的紀錄片,幫孩子開眼看世界
    朋朋說好的紀錄片,可以帶著孩子跨越自身的環境,收穫新的審美和格局。「耳朵裡的博物館」也不斷的為大朋友、小朋友們發掘這樣的優質資源。今天推薦給你的是BBC的高分之作——《人類星球》,它題材和角度非常新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換一種眼光看生活、看世界!1除了震撼,我還能說什麼?
  • 開啟動物世界大門 暑期推薦給孩子的10部高評分紀錄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看紀錄片呢?紀錄片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它仿佛是眼睛與腳步的載體,引導孩子們抵達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每一部深刻的紀錄片,都是一段奇妙的認知旅程。今天小藤老師向大家推薦 10 部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希望家長們能陪孩子一起開啟認識神秘動物世界的大門。
  • 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我們對野生動物了解得太少
    最近,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9分的神作,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這部紀錄片是由BBC的主創團隊歷時4年,超過1500多人參與拍攝製作的,他們到訪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才拍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
  • 9.6分高質量紀錄片,最新版的《動物世界》講述王朝的的誕生
    BBC聯手騰訊,歷時四年時間,拍出了黑猩猩、帝王企鵝、獅子、雜色狼和老虎的王朝,講述了動物與自然、動物與人的關係,更著重講述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關係。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上取得了9.6分的高分,可以說這部紀錄片的質量和講述的事情毫無挑剔。
  • 因為這個封面,還是忍不住想要推這部超高分紀錄片
    一個關於整個貓科的紀錄片。且不說這部紀錄片涵蓋了貓科的各種各樣的大小生物,遍及世界各地,滿足各種人群的需要。光是BBC出品,就幾乎可以沒有猶豫地開擼了。而這部BBC的貓題材紀錄片,也毫無懸念地拿到了幾乎滿分的高分。隨便一張動圖就能讓貓奴們欲仙欲死。
  • 這麼逼真的動物紀錄片,原來是這麼拍出來的
    《地球脈動》更是BBC的巔峰之作,對於這套經典的無以復加的紀錄片,觀眾們更是評價說「天下紀錄片千千萬,我只服BBC」……如果貿然就扛著攝像機跑到動物身邊拍攝 那結果只有兩個:要麼把動物嚇跑要麼被動物嚇跑
  • 一年兩部9.8分紀錄片!BBC御用團隊拍的動物世界,憑啥讓我們欲罷不能?
    這個團隊拍攝的「動物世界連續劇」幾乎以每年一部的節奏更新,比不少英劇更有保證。今年更是「升格」到了一年兩部,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又怎樣讓我們「追劇」追得欲罷不能?周到君的「觀測記錄」來了!這就要提到這部紀錄片的解說人和靈魂人物,被稱為「自然紀錄片品質保證」的大衛·愛登堡。
  • 珍藏的5部BBC高分動物紀錄片,兒童必看,比那些垃圾動畫片強多了
    02.超萌超解壓的5部BBC動物紀錄片第一部是《企鵝裡面有特務》第一次接觸這部BBC紀錄片,還是某大號育兒大v介紹的,當時下載後存在電腦裡,每天陪孩子看一會,孩子總是看不夠,這部片子確實太好看了,我也一直跟著看。這部片子是BBC史上第2高分的紀錄片,僅比第一名差0.1分。
  • 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之《我們的動物朋友》
    很多人都覺得紀錄片很深奧和枯燥,不適合小朋友看。今天推薦一部孩子可以看的紀錄片。片名叫做《我們的動物朋友》,拍攝於2019年,一共4集,每集50分鐘,適合5歲及5歲以上孩子觀看。這部片子,顧名思義,是圍繞著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的,拍攝地點在北京。
  • 紀錄片千千萬,《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為啥這麼天秀?
    評論的大家甚至都覺得,自己對這部紀錄片的評分都是一種褻瀆。紀錄片也有千千萬,那這部《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為啥這麼天秀?一開始我純粹以為這部紀錄片就是一次全球動態壁紙大賞,結果沒想到把自己看得熱淚盈眶。有一段是冰川碎裂之後,企鵝需要泅渡海水到達另一塊較為龐大的冰川。而這次泅渡的最大難題就是圍繞在碎冰塊周圍的海豹。
  • 360°野生動物紀錄片,帶觀眾真正「走進」動物世界
    居住在城市或遙遠國家的人們,了解非洲草原大型動物、深海神秘魚類以及亞馬遜叢林各種昆蟲的主要方式,就是野生動物紀錄片。例如BBC之前推出的《地球脈動》系列紀錄片就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還吸引了更多人關注野生動物。
  • 冒死拍攝3萬分鐘,哭著看完這部9.2分紀錄片
    每次推薦催淚向的題材,總會有小夥伴留言,「生活已經很苦了,不想再哭了,想看開心點的內容」。但是,河馬哥今天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明知大家可能不喜歡,為什麼還要推薦它?因為基於人類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很難對這部紀錄片視而不見,我想要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它。但是放心,它不沉痛,更多的是感動。
  • BBC貓科動物紀錄片走紅 讓你一邊吸貓一邊漲知識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沒有耐心、毅力和高科技設備,別想拍貓   名為《大貓》的BBC紀錄片一共三集,每集58分鐘,算不上長的篇幅要把散布在全球各個角落的40種貓科動物仔細介紹一遍,實屬不易。
  • 海豹伶鼬齊賣萌 紀錄片《冰凍星球》展示罕見極地世界
    英國媒體2月25日刊登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耗時5年製作的紀錄片《冰凍星球》中的精美照片。攝影師用鏡頭真實的展現了正在逐漸消融的極地冰川風貌,以及生活在這裡的各種生物,照片中種種景象讓人嘆為觀止。據紀錄片的解說員、現年85歲的大衛·艾登堡爵士稱,這可能是人類在地球氣候產生劇烈變化前欣賞到這一景象的最後機會了。
  • 看了這部紀錄片介紹的土澳致命動物,我慶幸自己在中國長大
    土澳的生活還處處充滿著危機,你不知道那些不起眼的動物其實背著好多條人命。 這部來自國家地理的紀錄片《動物奇兵》系列的主持人邁克本身就是一位病毒學家,對流行病傳染病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他在這個系列中走遍世界,帶我們去看最特別最致命的生物,甚至也會親身體驗一下痛苦的滋味。
  • 當我們沉睡時動物都在幹什麼?這部紀錄片拍出了孩子最好奇的一面
    動物類的科普紀錄片是最符合孩子口味的科普紀錄片之一。我們曾經分享過許多。比如揭秘震撼海洋世界的《藍色星球2》。BBC五花八門攝像頭潛伏在大象、企鵝、北極熊等動物之中的偷窺系列。每一部都拓闊我們和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想像。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部新的紀錄片——《地球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