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今年招生錄取工作落下帷幕,一大批新生即將踏進大學門檻。那麼,除了學費,家長每月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才合適?
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武漢十餘所高校的600多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月均消費 800元—1500元,每月開銷超過1500元的不到兩成。
月均消費調查顯示千元左右佔大多數「大學裡生活費正常要多少夠用?」「你們覺得一個月1000元生活費夠嗎?」「能不能曬一下你們的生活費?」……近日,武漢各高校貼吧和新生交流群中,有關「大學生生活費」的話題成為熱門,不少準新生或家長紛紛詢問,引發圍觀和熱議。
本報記者將每月消費分為低於800元、800元—1500元、高於1500元三檔,對來自
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商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武昌理工學院、武漢工商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長江職業學院等十餘所高校的600多名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
結果顯示,800元—1500元的消費群體佔68.5%,低於800元的佔14.8%,高於1500元的佔16.7%。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13級學生黃飛帆說,他每月生活費平均1300元左右,同寢室的其他同學也都差不多。
調查發現,最低消費和最高消費差距懸殊。武漢商學院一名同學表示,他每月消費控制在600元左右,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最低。而武漢商貿職業學院
會計與金融學院2013級的一名同學稱,他去年入學第一個月開支超過2萬元,用於購買名牌服裝、iphone手機等。家境富裕的他坦言:「只要自己喜歡就會刷卡購買,沒錢就管家裡要,平時很少在意錢花在哪裡、怎麼花了,父母也很少問。」
錢都用在哪些地方 應酬戀愛花費不菲吃飯開支:平均每天18元,每月合計540元。(以30天計。包括早餐:豆漿1.5元、夾餅2.5元或熱乾麵3.5元;午餐:6元-8元;晚餐:6元-8元)
生活雜費: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洗髮水+沐浴露+洗面奶,共200元。
交通費和通訊費:100元。
同學聚會等開支:300元。
這是一名大學生給記者列出的每月開支清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消費結構。
記者從武漢多所高校食堂了解到,如果餐餐都在食堂吃,每月吃飯開銷600元足夠。有的學生之所以開銷較大,除了用於購買衣物、書籍等,拉高消費水平的主要是談戀愛和應酬聚會開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大學生吳嘉豪表示,他每月開銷都在2000元左右,很少低於1500元。平時和同學一起去KTV、看電影或者吃飯,通常都是實行AA制,而他也經常先幫大家墊付,但事後有的同學忘了還錢,他也不好意思開口要。
「同學請你去餐館吃飯,回請的時候總不能去食堂吧?」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盧中巍同學說,他平時其實很節省,但在周末或節日,老鄉之間、同學之間聚會吃飯很常見,有時節省了個把月的錢,為了回請一次性花光,「一夜回到解放前」。
受訪同學普遍表示,談戀愛後,每月開銷會大大提高,有時提高近一倍,包括跟情侶一起吃飯、購物、看電影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小程和女朋友是同班同學。他說,他們幾乎每周都會在校門口的小餐館吃一頓,開支100元左右;周末會一起逛街、吃飯,再買些水果和零食,開支通常超過100元;每月最少看一次電影,還要買些飲料和零食,加起來100元左右;碰上女朋友喜歡的衣服、小飾品等,如果價錢不是很離譜,他也會買下來相送,平均每月為此花費二三百元。這些消費加起來,他每月開銷基本維持在2500元左右。
少了不行多了不好 家長給錢各有技巧絕大多數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必須從家裡獲得「補給」。此次調查中,記者也採訪了多位學生家長,發現他們在給錢方面動了不少心思。
漢口劉先生的兒子在江夏一所大學上學。剛開始,他每月給1200元生活費,但兒子總是熬不滿一個月,「月初是公子,月末是花子」,常常中途回家或者打電話要錢,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後來,他把給錢周期變成一周,一次300元。從那以後,超支的情況就很少出現了。
「我們都是每學期開學時給他的卡裡打1.2萬元,包含學費在內。」宜昌王女士說,她的兒子在武漢大學上學,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性格獨立,花錢節制,不僅能夠合理分配使用這筆「巨款」,還通過兼職和勤工儉學掙些生活費,每次回家都要給家人帶點武漢的特產。
建設銀行理財師熊淵說,家長應該怎樣給孩子生活費,不能一概而論。他建議家長利用開學前的這段時間,帶孩子逛逛超市、銀行,傳授一些理財小訣竅,例如:購物前看看超市的特價海報,挑選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向銀行理財師諮詢一下轉帳匯款方面的優惠;掌握一些安全簡便的理財方式;學習一些防詐騙、防銀行卡盜刷的方式方法等。
同時,建議家長利用主、附銀行卡的特點,學會巧用銀行卡。父母持主卡存款,孩子憑附卡取款或消費,這樣,家長可以通過銀行卡有意識地監督子女在學校的消費情況,輕鬆實現遠程「遙控」。
專家呼籲加強引導 戒除奢侈攀比陋習武漢高校眾多,「開學經濟」對商家吸引力不小。記者在武漢多家商超看到,除了針對大學生的常規促銷手段,一些商家甚至推出了分期付款業務。
「交得起學費,買不起裝備。」網絡上,家長們對開學消費的逐年上漲吐槽不少—有的學生除了要求購買高檔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三件套」外,還要購置價格過萬元的單眼相機。
「大學生群體的理財能力尚未成熟,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如果無限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可能讓他們養成奢侈消費、盲目攀比的陋習。」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雖然如何消費是每個家庭的自由選擇,但是對於大學生來說,消費要區分合理與否,家長和學校有責任加以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財富觀,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讓節儉成為他們的共同習慣,讓自強自立成為他們的共同追求。(楚天都市報 記者徐嘯寒 通訊員劉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