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西部,大理北邊有一座神奇的山,這座神奇的山坐落在雲南西部洱源縣境內,位於洱源縣城西南約二十公裡。每年秋季,如果遇上颳風起霧的夜間,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鳥兒便會成千上萬地飛來此山。當地人在山坡上燃起篝火,鳥兒就會被火光吸引,著魔似地在火堆周圍飛翔、盤旋,甚至衝進火堆。即使人們用網捕捉,用竹竿扑打,鳥兒也不會飛走。這座山有什麼吸引力,使得成千的鳥兒同時飛來?平時怕人的鳥兒為什麼會被火光吸引,即使遭人捕殺也不飛走?
百鳥朝鳳的傳說
關於為什麼每年秋天有大量鳥類出現在此地,趨光撲火,當地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山林木蔥鬱,繁花似錦。山泉淙淙,每年中秋前後,百鳥飛來此山朝覲鳥中之王——鳳凰。有一次,鳥兒們正在與鳳凰歌舞歡宴之時,天氣驟變,霎時間陰雲密布,漫天飛雪,寒冷難耐,作為鳥中之王的鳳凰,並不急於逃命,而是毅然拔下自己的羽毛分發給眾鳥禦寒,組織它們迅速逃離。結果百鳥逃離險境,鳳凰因拔光羽毛無力抵抗暴風雪的侵襲,孤寂地凍死在山頂上。
從此以後。每年的農曆八、九月,百鳥便飛來此山哀悼鳳凰。尤其是沒有月光、濃霧瀰漫的夜間,各種各樣的鳥在空中低飛盤旋,不時傳來悽厲急促的鳥鳴聲。因此此山又名鳥吊山。此時好事者便在山坡上燃起火堆,鳥兒破霧飛近火光,被人們捕獲。被捕的鳥大多嗉囊中無食,人們又傳說它們是為哀悼鳳凰而節食,更為這個動人的傳說增添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鳥兒為什麼會被火光吸引?
在一些奇特的山坡埡口,每年秋季八月中秋前後,有大量的鳥類出現飛過。如果遇上沒有月亮,颳起南風的夜晚,人們便紛紛上山,在這樣的山坡埡口燒火、點燈,鳥兒便會被燈光、火光吸引,趨光前來。由於在濃霧中鳥類飛得很低很慢,這時候捕鳥的人用竹竿打,用樹枝驅趕,捕殺飛到火光前的鳥類。
鳥吊山位於在雲嶺餘脈羅坪山、蒼山和哀牢山一線,溝谷、壩子山之間的相對高差較大,常在五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秋季候鳥向南遷飛時是從北向南,與溝谷及壩子的走向大體一致。而大多數遷徙鳥類的飛行高度在三四百米之間,當它們飛行中突然遇到高大山體,必然沿山坡向上飛行,試圖越過地理障礙。寬闊的平壩或溝谷對鳥類起到了引導作用,來自不同方向的鳥類因為壩和溝谷的地形限制和引導而集中到了山坡丫口附近,形成鳥類遷飛的特殊通道。
許多鳥類學家認為,鳥類遷徙飛行是以地面山川流、海岸線或空中的月亮、星辰為導航標誌。遷徙鳥類大多數是白天覓食休息,夜間飛行。月明星稀、天氣晴朗之時,飛行高度高,飛行速度也較快。當陰雨天或大霧瀰漫之時,飛行高度降低,飛行速度減慢。特別是大霧瀰漫的夜間鳥類因迷失方向,便有趨光習性,它們會朝著光源飛行。
被人們燃起的火引誘捕捉
捕捉山上被火光吸引而來的鳥在雲南許多地方也出現過。雲南秋季常受季風控制,滇東受東南季風,滇西受西南季風影響,它們分別從印度洋和北部灣帶來大量水汽,遇到高大山體,氣流抬升,氣溫下降,夜間多在山腰山頂地帶冷凝成霧,持續到次日清晨方散去。在這種情況下,鳥類就會迷失方向,如果有光源出現,它們便會急不可待地飛向前去。此時它們很容易被人們燃起的火引誘捕捉。
1958年秋天,鳥吊山旁山坡上一幢房屋失火,恰好是無月有霧的夜晚,撲救不及,熊熊火光吸引了許多鳥兒飛來,在火光附近徘徊飛翔,人們這下才知道原來此地是一處可以燒火打雀的山。從此之後,年年秋季都有人來此打鳥。據說文革期間,曾有一夜打死的鳥類用麻袋裝,整整裝了七輛手扶拖拉機的歷史記錄。
雲南以前打鳥不能禁止的原因
像鳥吊山這樣的「打鳥山」雲南共有三十多處,已記錄到遷飛鳥類一百三十餘種,每年死於打鳥山的鳥類粗略估計將近一百萬隻。過去人們燃火捕鳥是因為沒有環保意識和法律約束,然而在有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之後,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依然不能被有效地制止。以巍山縣而言,縣政府曾發布過禁止打鳥的通告,1997年鳥類環志工作期間還出動了森林武警勸阻、制止群眾打鳥。一些鳥類專家也曾深入到村子中向人們宣傳保護鳥類和鳥類環志的意義。然而1998年秋天,又有不少群眾捕鳥,政府不得不再次派遣武警戰士執勤。
雲南各地打鳥不能禁止的原因,主要在於許多「打鳥山」位於兩縣交界之地,多為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環保意識缺乏,意識不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加之山區缺乏娛樂活動,有人把打鳥作為一種娛樂,覺得好玩而已。看來,如果當地絕大多數群眾的環保意識還不能被喚醒,那麼用不了多少時候,這些本應該是「鳥兒的天堂」的山就會成為血淋淋的鳥類屠宰場,人們將再也看不到鳥兒齊聚鳥吊山的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