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保潔員夫婦:打掃衛生絕不「湊合」 他們把公廁掃出家的感覺

2020-11-23 大眾網

  【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李倍 視頻、圖片/張力偉

  編者按:廁所雖小,卻是城市的一扇文明之窗。今年11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值此之際,市城市管理局公布了青島市2020年度「百佳公廁」名單,這106座公廁因功能完善、乾淨整潔、環境舒適、標識統一而「金榜題名」。近年來,我市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不斷提升公廁建設和管理服務力度,讓市民體驗到了公廁從「衛生堪憂」到「如廁如家」的巨變,而這巨變的背後,也離不開公廁保潔員們辛勤的付出。

  「這間廁所特別乾淨,一點味兒都沒有,我每次來老兩口都不停地在這擦,不用說便池了,就連外邊的窗框都沒有一點兒灰,咱自己家的廁所都不一定有這裡的乾淨。」在李滄區巨峰路和濱河路交叉口的一處公廁內,兩位如廁後的市民邊洗手邊不住地稱讚公廁的乾淨衛生,而他們口中不停擦洗公廁的「老兩口」,就是這間公廁的保潔員趙孝偉和董珍。

  今年都已年過六十的趙孝偉和董珍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2014年來到青島後,他們成了李滄區公廁的保潔員。由於這間公廁地處密集居住區,且周邊有不少商戶,晚上還有夜市,加上公廁24小時開放,每天平均的如廁人數不下2000人。即便公廁被頻繁使用,但在清潔標準上老兩口從不懈怠,不僅每天勤擦洗、勤消毒,做到「一客一保潔」,清理便池周圍的衛生死角時,趙師傅有時甚至會跪在地上擦洗。

  「我們以前在老家務農,來這以後就幹起了保潔員,這活也不累,就是個勤快活,你勤收拾著它就不會髒。」董阿姨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把這裡當成自己家一樣,只不過就是俺們家廁所比別人家大點。」70平方左右的公廁裡設有保潔人員休息室,平時老兩口吃住都是在這裡,別看這裡外兩間屋加起來只有不到12個平方,卻被老人收拾的乾淨妥帖。

  趙師傅和董阿姨工作的廁所屬於李滄區的一類公廁,但由於建築年代較早,這間公廁僅配有人臉識別取紙機。李滄區公廁公司經理朱慶林告訴記者,如今李滄區不少新建的一類公廁都配有LED顯示屏、擦手毛巾卷、自動換套馬桶蓋、PVC絲圈地墊等智慧化設施,目前,一類公廁在李滄區已經建成了134座。

  在24小時開放的公廁裡 他們每天晚上只睡4個小時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公廁是個很有「味道」的地方,去上公廁不僅要會「憋氣」,還得鼓起很大的「勇氣」,然而在李滄區巨峰路和濱河路交叉口的這處公廁,卻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公廁的舊有印象,而公廁形象大變樣的背後,是像趙師傅和董阿姨這樣的公廁保潔員們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為了配合青島市「公廁革命」工作的順利推進,有效緩解「如廁難」的情況,全市具備條件的200座公廁實行了24小時開放,趙師傅和董阿姨工作的廁所就是其中之一,平日裡,老兩口就住在公廁配建的保潔人員休息室,休息室與廁所相連,每天一出門就能到他們的工作崗位。

  從公廁旁邊的小門進去,外面這間屋算是老兩口的「生活區」,電鍋、燒水壺、微波爐、電暖氣等基礎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再往裡走便是老兩口的臥室,這間不足6平方的小屋裡擺著一張不大的雙人床和一個柜子,平時趙師傅和董阿姨在外面的屋裡吃飯,晚上就睡在裡面的小臥室裡。「晚上11點多就要把所有的蹲位全都打掃一遍,消完毒也就好12點了,這時候我就回屋收拾收拾,他擱這兒看著。」董阿姨說,每天夜裡12點,她在廁所一天的工作才算是全部完成,因為廁所是24小時開放的,午夜也會有來「方便」的人,心疼老伴兒的趙師傅就會多值守一會。

  像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很少有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的,老兩口熬夜晚睡會不會不適應?「年紀大了反而沒那麼多覺了。」董阿姨笑著說。由於老兩口工作的這處公廁地處繁華的李村河畔,周邊有多個落成已久的住宅區,早上有不少晨練的市民,而下午和晚上還有集市和夜市,每天從早到晚人流量都特別大,「我早上一般4點多就起來了,起來以後就過去打掃、消毒,他5點起來去打掃門前的路面,收拾人行道和花叢中的落葉、紙屑,然後再進去打掃。」董阿姨說,大家有如廁需求,他們就起的早一點,睡得晚一點,儘量做到「一客一清潔」,保證市民都能用上乾淨衛生的廁所。

  蹲下擦不到的衛生「死角」 他索性跪在地上擦

  廁所保潔最常用到的就是拖把,但也有很多地方是拖把「夠不著」的,每當這個時候,趙師傅就會蹲下來拿著小抹布擦,再「夠不著」,他就索性跪下來擦。「馬桶後邊,蓄水池下頭那個地方,蹲著擦『夠不著』,就得跪著把手伸到裡邊兒擦。」趙師傅說。

  這間公廁裡有一間殘疾人專用廁位,裡面安裝的是坐便器,坐便器後面的蓄水池下方是個衛生「死角」,平時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裡的衛生情況。雖說沒有硬性要求,但趙師傅幹活不願意「湊合」,由於坐便器旁邊安裝有扶手,即使蹲下也很難擦到裡面,因此,平時清潔完坐便器後,趙師傅會跪到地上,把手伸到坐便器後面用小抹布仔仔細細地擦乾淨。

  跪在馬桶前面,兩隻胳膊環到馬桶後面擦洗,這個抱著馬桶的姿勢意味著趙師傅的臉會和馬桶來個「近距離接觸」,但趙師傅對此卻毫不在乎,他說馬桶每天都會被他擦得乾乾淨淨,不覺得髒。除了馬桶,趙師傅還經常跪在地上擦拭蹲便器後面的腳踏式衝水閥,每一個稜角都不放過。「這地方拖把伸不進來,用抹布好擦,咱打掃衛生就得打掃得好,就得衛生,哪哪都衛生。」

  儘管每天不是在擦地、擦門窗,就是在擦蹲位、擦便池,趙師傅還會跪在地上做保潔,但老兩口身上的保潔服卻被董阿姨洗得乾乾淨淨,幹活時倆人戴的套袖也是只舊不髒,就連趙師傅用來擦拭坐便器和腳踏式衝水閥的小抹布都還保持著原本的白色,一看二老就是「利索人兒」。「這活不累,就是靠勤快,平時勤打掃勤收拾,它不會有味兒。」董阿姨說,「擦廁所門廳是一個拖把,擦蹲位的是另一個拖把,不能摻和了用,拖把每天都洗涮消毒,這樣乾淨。」

  除夕夜裡照常值守 他們輪流去女兒家吃點年夜飯

  說起來青島的緣由,趙師傅和董阿姨打開了話匣子。「兩個女兒都在青島,就在這附近買的房,俺們上這嘎來幹活,平時看看孩子也方便。」董阿姨說,兩個外孫都大了,不需要他們帶,跟女兒一起住不方便,女兒提議租房給父母養老,可忙活了一輩子的老兩口不同意。「我們倆待不住啊,能幹點就想再幹點,以前在家種地可比這累,現在這活不累,還能省下租房子的錢。」

  如今二老成為公廁保潔員已經有6年時間了,從最開始的不會幹,到後來幹得好、幹得細,兩人曾先後多次被評為李滄環衛「最美職工」,這張小小的證書背後,是趙師傅和董阿姨六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即便是春節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廁所不能關門,所以年三十兒只能輪流去(和孩子們過年),一般都是我先去,我吃點就趕緊回來換她去。」趙師傅說,「她在我之後去不用惦記我沒吃飯,她是當媽的,就能和孩子們多待會兒。」

  6年來,孩子們一直勸老兩口別幹了,但老兩口就是不同意,「在家呆著幹啥啊,不得勁兒,不如幹點活好。」趙師傅說,這活幹久了就習慣了,時間長了,他們跟附近不少居民、商戶都成了熟人。在記者採訪時,一位熱心市民不停地誇讚老兩口乾活認真,廁所被他們打掃的一塵不染,「你說他們打掃的這麼幹淨,我們上廁所的怎麼捨得給弄髒了。」

  趙師傅和董阿姨把廁所打掃的乾淨整潔,來往如廁的人也都會自覺維護,即便有時遇到衝廁不及時的人,趙師傅和董阿姨也不多言語,會及時的再衝一次,「我們不就是打掃衛生的嘛。」有時,全天開放的公廁會在凌晨「迎」來喝醉酒的人,即便他們吐在廁所裡,董阿姨也從不抱怨,「吐就吐吧,他也不好受,也不是故意的,我勤收拾著就行。」

  人性化配置搭載「服務+」理念 公廁成了青島的靚麗名片

  趙師傅和董阿姨在接受完我們的採訪後,又趕忙拿起拖把和抹布回到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不分大小」這句話在他們身上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工作只看態度」。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堅持如一,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潔淨公廁,也讓青島的公廁水平步入了全國前列,成為這座美麗海濱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李滄區公廁公司經理朱慶林告訴記者,目前,李滄區對轄區內公廁實行精細化保潔和管理流程,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嚴格落實日巡查、周檢查、月考核,加大對公廁保潔作業的檢查考核力度,「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出去檢查公廁,每天要檢查大約12-15座。」朱慶林說。

  保潔人員和管理者們的共同努力,促進了青島市公廁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青島市公廁管理服務的先進經驗也獲得了國家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副司長陳紅的高度評價。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不懈地推進「廁所革命」,不斷提升公廁建設和管理服務力度,使得公廁在總體數量及服務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升。目前,青島市共有環衛行業公共廁所1141座,其中一類公廁901座,二類公廁193座,三類公廁30座,另有移動公廁17座,為啤酒節等重大節慶活動提供公廁保障服務,為市民遊客提供更方便、周到、細緻和溫馨的服務。

  據悉,我市公廁設施方面還增設了貼心的人性化配置,例如,新建、改建公廁增設「第三衛生間」,嬰兒打理臺、兒童洗手臺等人性化設施,徹底解決了帶異性子女的父母或陪同異性老人的群眾如廁難的問題;而為了解決女性如廁難的問題,將男女蹲位比例調整為1:1.5,景區達到1:2以上,增加女性蹲位,為廣大女性提供了如廁的便利等。同時,在公廁「硬體」提升的同時,我市還著力提升公廁服務的「軟實力」,以「如廁如家」服務品牌的建設,進一步推行「公廁服務+」理念,確保第三衛生間、殘疾人設施、嬰兒打理臺、飲水機、充電器等設施的使用,為市民遊客提供豐富多元的公共服務。

相關焦點

  • 全國每萬人擁有公廁不足3座 上公廁啥時不鬧心
    很多公廁的保潔員在清理地面時,都會用溼拖布擦。「這種溼式保潔是臭味的重要來源之一。」武洲說,為了防止細菌滋生,公廁地面相鄰防水瓷磚的縫隙應小於0.7毫米,但我國沒有標準可參考,實際操作中隨意性較大。結果,公廁臭味總是去不掉,而臭味就來自這個藏汙納垢的縫隙。男式小便器和牆面的縫隙,一般用玻璃膠來封閉,也會帶來同樣的問題。他建議,在公廁設計時,瓷磚間隙要有設計標準。
  • 世界廁所日|三灶的這些公廁有名字啦!
    沒想到公廁也能擁有名字了!10月18日,大門口溼地公園公廁驛站的保潔員,看著驛站的名字笑開了眉眼。建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11月19日,在定灣8路的鶴驛.定家灣①公廁,保潔員吳海連像往常進行衛生清潔和管養,洗手臺打掃得一層不染,水龍頭上不留一點水漬,用來裝點的綠植也被照料得鬱鬱蔥蔥。
  • 3歲雙胞胎姐妹幫清潔工奶奶掃馬路引關注 圖
    網帖:超萌雙胞胎小姐妹掃落葉  近日,在西祠胡同論壇,一篇名為《我們幫奶奶掃落葉》的網帖引發眾人關注,帖子中有兩張照片,上面有兩個穿著打扮完全一樣的小女孩,一個拿掃帚,一個拿簸箕,正在一個年輕女子的帶領下,像模像樣地清掃落葉。網帖一發出,立即有很多網友跟帖表示非常關注。網友「妖妖靈」說:懂事的孩紙,孝順的媳婦!
  • 朝陽10年建起139座水洗公廁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5日電 感應器衝水、設有噴燻機、空氣清新劑自噴機、烘手器、紅外線節水器,還設有音樂播放器、圖書角、空調、彩電、針線盒、創口貼、充電樁、雨傘,牆上有壁畫裝飾,健康知識,鮮花點綴……這是遼寧省朝陽市建起的139座現代化水洗公廁之一,也成了遼寧省公廁改革的樣板。
  • 【創城 我們一起】小公廁 大民生
    紙簍勤更換;工具杜絕混用;公廁勤通風,保持無異味,為全市市民提供一個潔淨舒適的如廁環境。在創城期間,城肥處加裝了215塊公廁指示牌,每塊公廁指示牌上面都有一個二維碼,市民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了解身邊最近的公廁在哪裡。 佩戴「文明引導員」袖標的廁所管理員王芬華告訴記者,他們見髒就掃、見髒就拖、見髒就擦,保持公廁乾淨整潔是她最基本的工作,能夠身體力行參與到全市「潔淨家園 愛衛同行」行動中來感覺很充實。
  • 疫情防控之下 和平區公廁用水有保障
    11月16日,津雲《問民生》記者針對公廁洗手間水流問題,隨機對4個區的10座沿街公廁進行了暗訪調查,發現個別公廁存在洗手水流小的問題,洗手時達不到清潔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我區公廁立即開展水流專項排查。重點對全區58座公廁的洗手池水流問題進行了排查和維修:一是檢查水龍頭出水流量、出水壓力;二是對水龍頭鬆動、歪扭情況進行調整;三是檢查感應器靈敏程度。
  • 自動門、沙發椅……乾淨衛生之外 公廁黑科技加持會不會帶來更好的...
    走近一看,它的外觀設計讓人眼前一亮:正六邊形的主體設計,配合著米白色的牆面與黑色玻璃窗;公廁外圍一圈都是高低不一的乳白色柱子,撐起了一個類似船帆樣式的頂棚。來到公廁門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電子顯示大屏,上面顯示著溫度、溼度,以及男女衛生間使用情況等基本信息。通過自動感應門走進公廁內部(男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寬敞。
  • 日照:公廁革命,一場有溫度的民生實踐
    人情味同樣是市環衛處著力打造的一大特色,「對於我們外地人來說,找廁所是一件麻煩事,第一次來日照旅遊,就沒有這種煩心事,通過掃二維碼就可以找附近公廁,確實很實用,非常人性化。」來自西安的孫先生說道。今年11月4日,在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發布的2017年度環境衛生行業爭優創新系列表彰活動評選結果中,日照市環衛處參評的「三味公廁」榮獲金獎。這是「廁所革命」的成果展示,是對民生難題的重大突破,更是市環衛處迎難而上聚力攻堅的重要體現。「公廁是城市文明的標尺,是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
  • 西安部分人流密集地公廁關門 市民直呼不方便:有人憋不住
    2019年2月23日,西安市電子一路這個公廁門上了幾把鎖,並留言「停水」。  紫薇花園小區外街心公園公廁2018年11月就停用了  「電子城紫薇花園附近的公共衛生間去年就鎖門了,有的男士憋得沒辦法,就在戶外小便,特別影響市容。」市民劉女士說。
  • 浙江男公廁將撤下廢紙簍,「廁紙入簍」有必要嗎?
    最近,浙江傳來消息,為了防止病毒經糞便傳播,公廁將加大保潔力度,做好糞便收運處置工作。其中,男廁所將取消廢紙簍,女廁所廢紙簍全部套垃圾袋,並做到「一客一潔」。 實際上,「廁紙入簍」本就是國內自定義的衛生文明行為,為的是防止廁紙堵塞下水道。
  • 男嬰頭腳對摺被棄公廁垃圾簍 螞蟻爬上身命懸一線
    男嬰被棄廁所紙簍內  男嬰被遺棄的公廁在南光垃圾轉運站二樓,廁所管理員是一對夫婦,丈夫姓周,妻子姓雷。在女廁剛發現被棄男嬰時,著實讓這對夫婦受了不小的驚嚇,誰會想到竟會有狠心的母親將嬰兒遺棄在蹲廁的垃圾簍內?  女廁共有3蹲位,男嬰是在最右邊的格子間被發現的。
  • ...公廁黑科技加持會不會帶來更好的體驗感?你認為杭州需要怎麼樣...
    走近一看,它的外觀設計讓人眼前一亮:正六邊形的主體設計,配合著米白色的牆面與黑色玻璃窗;公廁外圍一圈都是高低不一的乳白色柱子,撐起了一個類似船帆樣式的頂棚。來到公廁門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電子顯示大屏,上面顯示著溫度、溼度,以及男女衛生間使用情況等基本信息。通過自動感應門走進公廁內部(男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寬敞。
  • 西安兩小區上線「寵物公廁」~網友直呼太有創意
    9月7日,記者在蓮湖區棗園街道辦遠東西社區西控公司301大院,看到了一個「寵物公廁」——貓狗廁所。這個貓狗廁所佔地面積約1平方米,三面用約80釐米高的白色柵欄封閉,一面開放,內部還鋪設有三四十釐米厚的沙子。
  • 深圳建寵物公廁 狗狗能憋到那再便便嗎?
    為了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的問題,今年初開始,深圳市羅湖區在所轄的物業小區中試點安裝了80個寵物公廁,計劃今年內共安裝1232個。  寵物能否像人一樣「憋到」公廁再解決大小便?為寵物設置公廁到底是城市文明的進步還是公共資源的浪費?這一做法在網友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 牆上掛壁畫 文物門上「貼」 這個公廁似展廳 被稱為「最有文化」的...
    近日,位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旁的一座公廁,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儼然成為新一代「網紅」。網友們評價:這座公廁不僅有「高顏值」,還有「高內涵」,堪稱西安「最有文化廁所」。今天,三秦都市報記者前往探訪。「最有文化」公廁,成了不少遊客的歇腳地   記者 李宗華 攝灰白相間的復古建築,上書「滌塵堂」3個燙金大字的黑色牌匾,在陽光下鋥亮的玻璃大門,如果不說,估計沒人會將這樣一座建築跟廁所聯繫在一起
  • 鄭州智能公廁20分鐘限時引爭議
    智能公廁環境太好蹲下玩手機就不想走?「如果不是蹲太久,腿腳會麻的話,我相信有人會蹲上一下午!」鄭州市民張先生說,他家附近有個智能公廁,因內部環境好,還配備有免費Wifi,不僅有很多過往路人使用,他們附近的一些居民也經常使用。可讓他較為無語的是,每當他去時,經常是「無門」可入,要等上很久,才會有人出來!
  • 「環一江兩山」高速服務區公廁探訪記
    異味重、設施損壞多、衝洗不及時,一直以來,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公廁都給人「髒亂差」的印象。我省高速公路服務區「廁所革命」開展已近一年,改造後的廁所究竟怎麼樣?還存在哪些問題?公廁長王宇說,「雖然會及時打掃清理,但廁所比較封閉,通風條件很差,味道比較重。」「其實改造前也可以滿足司乘方便的基本需求。」王宇說,現在就是要讓司乘從感官上覺得廁所要更舒適,像在家裡上廁所那樣。除了安裝通風設施,讓廁所的空氣流動起來,隨處可見的綠植也營造出清新、溫馨的氛圍。
  • 為體現衛生喝廁所水,算哪門子「追求極致」
    近日,一段保潔員喝廁所水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山東的一名年輕的女性保潔員拿著塑料杯蹲在便池邊,舀出了一杯水,並端著水杯向身邊的參觀者展示之後,當眾一飲而盡,圍觀群眾則報以熱烈掌聲。  這事引起很多人的質疑。有網友說大可不必如此,也有網友認為這麼做傷害個人尊嚴。
  • 女環衛收拾男公廁遭男子「踹門」男子:下次來我就直接「拉地上」
    王大姐說,她負責農安人民公園東側附近公廁,早上收拾男衛生間時,為了更加安全,就將門給鎖上了。可沒等王大姐收拾外,就聽見一陣急促的踹門聲,「我當時告訴外面的男子,你稍等一會,廁所還沒收拾完,要是著急可以先上女廁所,外面有門,關上就行。」王大姐說完這番話後,對方還是沒完沒了,一直踹門,而等王大姐出來後,對方更是一腳將公廁門鼻子踹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