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李倍 視頻、圖片/張力偉
編者按:廁所雖小,卻是城市的一扇文明之窗。今年11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值此之際,市城市管理局公布了青島市2020年度「百佳公廁」名單,這106座公廁因功能完善、乾淨整潔、環境舒適、標識統一而「金榜題名」。近年來,我市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不斷提升公廁建設和管理服務力度,讓市民體驗到了公廁從「衛生堪憂」到「如廁如家」的巨變,而這巨變的背後,也離不開公廁保潔員們辛勤的付出。
「這間廁所特別乾淨,一點味兒都沒有,我每次來老兩口都不停地在這擦,不用說便池了,就連外邊的窗框都沒有一點兒灰,咱自己家的廁所都不一定有這裡的乾淨。」在李滄區巨峰路和濱河路交叉口的一處公廁內,兩位如廁後的市民邊洗手邊不住地稱讚公廁的乾淨衛生,而他們口中不停擦洗公廁的「老兩口」,就是這間公廁的保潔員趙孝偉和董珍。
今年都已年過六十的趙孝偉和董珍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2014年來到青島後,他們成了李滄區公廁的保潔員。由於這間公廁地處密集居住區,且周邊有不少商戶,晚上還有夜市,加上公廁24小時開放,每天平均的如廁人數不下2000人。即便公廁被頻繁使用,但在清潔標準上老兩口從不懈怠,不僅每天勤擦洗、勤消毒,做到「一客一保潔」,清理便池周圍的衛生死角時,趙師傅有時甚至會跪在地上擦洗。
「我們以前在老家務農,來這以後就幹起了保潔員,這活也不累,就是個勤快活,你勤收拾著它就不會髒。」董阿姨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把這裡當成自己家一樣,只不過就是俺們家廁所比別人家大點。」70平方左右的公廁裡設有保潔人員休息室,平時老兩口吃住都是在這裡,別看這裡外兩間屋加起來只有不到12個平方,卻被老人收拾的乾淨妥帖。
趙師傅和董阿姨工作的廁所屬於李滄區的一類公廁,但由於建築年代較早,這間公廁僅配有人臉識別取紙機。李滄區公廁公司經理朱慶林告訴記者,如今李滄區不少新建的一類公廁都配有LED顯示屏、擦手毛巾卷、自動換套馬桶蓋、PVC絲圈地墊等智慧化設施,目前,一類公廁在李滄區已經建成了134座。
在24小時開放的公廁裡 他們每天晚上只睡4個小時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公廁是個很有「味道」的地方,去上公廁不僅要會「憋氣」,還得鼓起很大的「勇氣」,然而在李滄區巨峰路和濱河路交叉口的這處公廁,卻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公廁的舊有印象,而公廁形象大變樣的背後,是像趙師傅和董阿姨這樣的公廁保潔員們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為了配合青島市「公廁革命」工作的順利推進,有效緩解「如廁難」的情況,全市具備條件的200座公廁實行了24小時開放,趙師傅和董阿姨工作的廁所就是其中之一,平日裡,老兩口就住在公廁配建的保潔人員休息室,休息室與廁所相連,每天一出門就能到他們的工作崗位。
從公廁旁邊的小門進去,外面這間屋算是老兩口的「生活區」,電鍋、燒水壺、微波爐、電暖氣等基礎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再往裡走便是老兩口的臥室,這間不足6平方的小屋裡擺著一張不大的雙人床和一個柜子,平時趙師傅和董阿姨在外面的屋裡吃飯,晚上就睡在裡面的小臥室裡。「晚上11點多就要把所有的蹲位全都打掃一遍,消完毒也就好12點了,這時候我就回屋收拾收拾,他擱這兒看著。」董阿姨說,每天夜裡12點,她在廁所一天的工作才算是全部完成,因為廁所是24小時開放的,午夜也會有來「方便」的人,心疼老伴兒的趙師傅就會多值守一會。
像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很少有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的,老兩口熬夜晚睡會不會不適應?「年紀大了反而沒那麼多覺了。」董阿姨笑著說。由於老兩口工作的這處公廁地處繁華的李村河畔,周邊有多個落成已久的住宅區,早上有不少晨練的市民,而下午和晚上還有集市和夜市,每天從早到晚人流量都特別大,「我早上一般4點多就起來了,起來以後就過去打掃、消毒,他5點起來去打掃門前的路面,收拾人行道和花叢中的落葉、紙屑,然後再進去打掃。」董阿姨說,大家有如廁需求,他們就起的早一點,睡得晚一點,儘量做到「一客一清潔」,保證市民都能用上乾淨衛生的廁所。
蹲下擦不到的衛生「死角」 他索性跪在地上擦
廁所保潔最常用到的就是拖把,但也有很多地方是拖把「夠不著」的,每當這個時候,趙師傅就會蹲下來拿著小抹布擦,再「夠不著」,他就索性跪下來擦。「馬桶後邊,蓄水池下頭那個地方,蹲著擦『夠不著』,就得跪著把手伸到裡邊兒擦。」趙師傅說。
這間公廁裡有一間殘疾人專用廁位,裡面安裝的是坐便器,坐便器後面的蓄水池下方是個衛生「死角」,平時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裡的衛生情況。雖說沒有硬性要求,但趙師傅幹活不願意「湊合」,由於坐便器旁邊安裝有扶手,即使蹲下也很難擦到裡面,因此,平時清潔完坐便器後,趙師傅會跪到地上,把手伸到坐便器後面用小抹布仔仔細細地擦乾淨。
跪在馬桶前面,兩隻胳膊環到馬桶後面擦洗,這個抱著馬桶的姿勢意味著趙師傅的臉會和馬桶來個「近距離接觸」,但趙師傅對此卻毫不在乎,他說馬桶每天都會被他擦得乾乾淨淨,不覺得髒。除了馬桶,趙師傅還經常跪在地上擦拭蹲便器後面的腳踏式衝水閥,每一個稜角都不放過。「這地方拖把伸不進來,用抹布好擦,咱打掃衛生就得打掃得好,就得衛生,哪哪都衛生。」
儘管每天不是在擦地、擦門窗,就是在擦蹲位、擦便池,趙師傅還會跪在地上做保潔,但老兩口身上的保潔服卻被董阿姨洗得乾乾淨淨,幹活時倆人戴的套袖也是只舊不髒,就連趙師傅用來擦拭坐便器和腳踏式衝水閥的小抹布都還保持著原本的白色,一看二老就是「利索人兒」。「這活不累,就是靠勤快,平時勤打掃勤收拾,它不會有味兒。」董阿姨說,「擦廁所門廳是一個拖把,擦蹲位的是另一個拖把,不能摻和了用,拖把每天都洗涮消毒,這樣乾淨。」
除夕夜裡照常值守 他們輪流去女兒家吃點年夜飯
說起來青島的緣由,趙師傅和董阿姨打開了話匣子。「兩個女兒都在青島,就在這附近買的房,俺們上這嘎來幹活,平時看看孩子也方便。」董阿姨說,兩個外孫都大了,不需要他們帶,跟女兒一起住不方便,女兒提議租房給父母養老,可忙活了一輩子的老兩口不同意。「我們倆待不住啊,能幹點就想再幹點,以前在家種地可比這累,現在這活不累,還能省下租房子的錢。」
如今二老成為公廁保潔員已經有6年時間了,從最開始的不會幹,到後來幹得好、幹得細,兩人曾先後多次被評為李滄環衛「最美職工」,這張小小的證書背後,是趙師傅和董阿姨六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即便是春節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廁所不能關門,所以年三十兒只能輪流去(和孩子們過年),一般都是我先去,我吃點就趕緊回來換她去。」趙師傅說,「她在我之後去不用惦記我沒吃飯,她是當媽的,就能和孩子們多待會兒。」
6年來,孩子們一直勸老兩口別幹了,但老兩口就是不同意,「在家呆著幹啥啊,不得勁兒,不如幹點活好。」趙師傅說,這活幹久了就習慣了,時間長了,他們跟附近不少居民、商戶都成了熟人。在記者採訪時,一位熱心市民不停地誇讚老兩口乾活認真,廁所被他們打掃的一塵不染,「你說他們打掃的這麼幹淨,我們上廁所的怎麼捨得給弄髒了。」
趙師傅和董阿姨把廁所打掃的乾淨整潔,來往如廁的人也都會自覺維護,即便有時遇到衝廁不及時的人,趙師傅和董阿姨也不多言語,會及時的再衝一次,「我們不就是打掃衛生的嘛。」有時,全天開放的公廁會在凌晨「迎」來喝醉酒的人,即便他們吐在廁所裡,董阿姨也從不抱怨,「吐就吐吧,他也不好受,也不是故意的,我勤收拾著就行。」
人性化配置搭載「服務+」理念 公廁成了青島的靚麗名片
趙師傅和董阿姨在接受完我們的採訪後,又趕忙拿起拖把和抹布回到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不分大小」這句話在他們身上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工作只看態度」。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堅持如一,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潔淨公廁,也讓青島的公廁水平步入了全國前列,成為這座美麗海濱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李滄區公廁公司經理朱慶林告訴記者,目前,李滄區對轄區內公廁實行精細化保潔和管理流程,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嚴格落實日巡查、周檢查、月考核,加大對公廁保潔作業的檢查考核力度,「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出去檢查公廁,每天要檢查大約12-15座。」朱慶林說。
保潔人員和管理者們的共同努力,促進了青島市公廁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青島市公廁管理服務的先進經驗也獲得了國家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副司長陳紅的高度評價。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不懈地推進「廁所革命」,不斷提升公廁建設和管理服務力度,使得公廁在總體數量及服務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升。目前,青島市共有環衛行業公共廁所1141座,其中一類公廁901座,二類公廁193座,三類公廁30座,另有移動公廁17座,為啤酒節等重大節慶活動提供公廁保障服務,為市民遊客提供更方便、周到、細緻和溫馨的服務。
據悉,我市公廁設施方面還增設了貼心的人性化配置,例如,新建、改建公廁增設「第三衛生間」,嬰兒打理臺、兒童洗手臺等人性化設施,徹底解決了帶異性子女的父母或陪同異性老人的群眾如廁難的問題;而為了解決女性如廁難的問題,將男女蹲位比例調整為1:1.5,景區達到1:2以上,增加女性蹲位,為廣大女性提供了如廁的便利等。同時,在公廁「硬體」提升的同時,我市還著力提升公廁服務的「軟實力」,以「如廁如家」服務品牌的建設,進一步推行「公廁服務+」理念,確保第三衛生間、殘疾人設施、嬰兒打理臺、飲水機、充電器等設施的使用,為市民遊客提供豐富多元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