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症在育齡婦女中發病率高,是對女性心理影響不可低估的內分泌疾病,需要積極的治療。本文對這一疾病作一綜述。
女性多毛症是女性中常見的臨床現象,育齡婦女的發病率約為10%。一般是指雄激素依賴性部位的毛髮增多,表現部位有上唇、下巴、耳朵、面頰、下腹部、後背、胸部和肢體近端毛髮過多。
卵巢疾病導致的多毛症:最常見於多囊卵巢症候群,約佔多毛症的90%。其典型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調、不育、肥胖和多毛。
腎上腺疾病導致的多毛症:(1)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以21-羥化酶缺乏最為常見。由於此酶缺乏,使皮質醇合成減少,反饋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以代償皮質醇合成之不足,繼而導致其中間產物雄激素大量合成和分泌。(2)腎上腺腫瘤:單純分泌雄激素的腎上腺腫瘤臨床少見,多伴有男性化表現。(3)庫欣症候群:無論是腎上腺皮質腫瘤、異位內分泌腫瘤或垂體分泌過量ACTH的庫欣病,都可促使皮質醇及其中間產物雄激素的過量分泌,誘發多毛症。
3.藥物性多毛症:外源性雄激素可導致多毛症。甲基睪丸酮、丹那唑和其他合成類固醇都可能引發毛髮過度生長和痤瘡。
4.特發性多毛症:指不能確定病因的多毛症。5%~6%的多毛症患者屬此類。其病因可能與外周毛囊皮脂腺單位的細胞受體對雄激素的敏感性升高和5α-還原酶活性增強有關。
首先應仔細詢問患者發病和病程進展速度,月經周期及服藥史,因多毛症和男性化及毛髮過多三者病因和治療不同。多毛和男性化的發病年齡與進展速度能提供有價值的鑑別依據。例如腎上腺雄激素分泌瘤和卵泡膜細胞增殖症病情進展迅速,男性化明顯;而一般庫欣症候群、多囊卵巢症候群等病情進展緩慢。
實驗室檢查方面應測定血睪酮總量,如血睪酮總量<0.6ng/ml且月經正常,沒有必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果血睪酮總量≥0.6ng/ml,伴閉經或月經稀少,應先測定TSH和PRL,以排除高PRL血症,並採用B超進一步排除多囊卵巢症候群。
高度懷疑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時,應加測血17-OHP或做進一步的腎上腺影像檢查。如果除血睪酮輕度升高外,其他檢查均正常,則多囊卵巢症候群的診斷基本成立。
病因治療是處理多毛症的基本原則(如治療腎上腺或卵巢腫瘤)。多毛症的治療有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前者包括剃毛和脫毛、電解除毛和雷射脫毛等。由於絕大多數患者存在高雄激素血症,非藥物治療不能阻止毛髮的再生而需要加用藥物治療。
目前用於治療女性多毛症的藥物有很多,常用選擇如下:
口服避孕藥:2008年內分泌協會的臨床實踐指南建議口服避孕藥作為多毛症治療的首選方案。口服避孕藥可抑制黃體生成素(LH)的分泌,減少LH依賴性的卵巢雄激素合成。一般應用含30~35μg的炔雌醇,以達到LH的有效抑制。
螺內酯:其結構與孕酮相似,可抑制性類固醇激素的合成,拮抗雄激素的作用,對5α-還原酶的抑制特別明顯。螺內酯的使用從50mg每天2次起始,必要時逐漸增加至100mg每天2次。總體上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包括高血鉀、胃腸道不適、乳房脹痛和不規則月經出血。螺內酯與口服避孕藥的作用機制不同,如兩藥合用對多囊卵巢症候群和特發性多毛有較好療效。
非那雄胺:非那雄胺抑制2型5α-還原酶活性,但對1型5α-還原酶無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前列腺增生,亦可用於多毛症治療。一般劑量為5mg/d,治療6個月後可見效。
氟他胺:拮抗雄激素的作用較強,主要用於治療前列腺癌。治療多毛症時可有相當效果,但可能誘發肝損傷。不建議該藥作為多毛症的常規用藥。
所有這些藥物都是抑制性的,停藥將導致症狀復發,故育齡期女性應連續用藥。擬妊娠時,要停用所有藥物,尤其是抗雄激素藥物。藥效顯現需要一定的時間(至少6個月),之後才能考慮是否需要改變劑量、換藥或加藥。
參考文獻:
[1]王志新,肖新華.女性多毛症治療藥物的療效評價[J].藥品評價.2013,(7).
[2]李萌,張曉松.多毛症的病因和藥物治療進展[J].生殖醫學雜誌.2003, 12(3).
[3]李江源.特發性多毛症及其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07, 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