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在閱讀一篇文獻時有一種強烈與作者面對面溝通的渴望。特別是最新出版的CNS文章中介紹的一種創新方法時,在實驗室反覆搗鼓都無法重複結果,這個時候你一定不是質疑論文,而是急切地想與作者溝通。而與作者溝通的唯一方式,只有E-mail。鑑於國外作者投稿時絕大多數用的是機構郵箱,如果你運氣好在作者沒有換工作之前聯繫,那麼你有可能聯繫到;否則,你的郵件將會石沉大海。
還有就是,E-mail往來過於繁瑣,而且很多事情說不清,哪裡有像我們在淘寶上用阿里旺旺盡情狂歡痛快。
為了解決這種作者識別問題,國外先後推出了ORCID、Scopus author ID和ResearcherID等標識,用於識別作者、避免頻繁更換E-mail而導致的作者識別錯亂或遺漏。目前,Editorial Manager、ScholarOne等稿件處理系統在投稿時已要求通信作者甚至全部作者必須要將註冊信息與ORCID號關聯,在論文正式發表後也會在通信作者或全部作者姓名上標註ORCID號。
但即使這樣做,也不能像阿里旺旺一樣讓我們痛快地與文章作者實時在線大侃300回合。有多少個夜晚,看著沒有陽性克隆的平板,我們多麼渴望能與作者在微信或者QQ上視頻對話啊。
近日,伊朗布希爾醫科大學的兩位學者撰文呼籲,應該在文章中添加Twitter、Wechat等社交媒體號,這樣做好處實在太多了,比如可以共享信息、學術交流與討論、信息更新、可視等,當然兩位學者也承認這樣做可能因開放式的環境而造成有關倫理和隱私權的潛在危害性。
目前,國內期刊多數沒有標註ORCID號,有的文章甚至連通信作者聯繫方式都沒有,甚至即使標註了E-mail也是為了投稿而註冊的「一次性郵箱」。這可能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國外喜歡用E-mail,通過郵件告訴你我在何時給你打電話;國人喜歡微信、QQ和電話,通過電話告訴你去看下E-mail。
相關閱讀:被科研人員忽略的ORCID —— 如何註冊和使用?意義何在?
所以,我們也不妨可以嘗試在論文作者上標註QQ或微信,這樣讀者和作者就可以痛快地交流學術信息了。
你覺得可行嗎?歡迎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