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26日是全國心力衰竭日。
所謂的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心力衰竭,是指心臟收縮功能、舒張功能不全的一種情況。
據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心衰患病率達到1.3%,這也意味著全國至少有1000萬心力衰竭患者,因此我國也已成為全球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國家之一。
之所以數據最高,最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擁有2.45億高血壓患者,1100萬冠心病患者,1億多糖尿病患者,這些患者無疑成為了心力衰竭的「強大後備軍」。
比衰老還可怕,但可怕的是你卻還不認識它!
心力衰竭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心臟病發展的表現。大多數心力衰竭是從左心衰竭開始的,所以在發現心衰之後需要立即治療。
否則,大多數患者在發病過程之中會出現各種併發症。
那麼,心力衰竭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
1、容易出現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反覆發生,常導致心臟擴大。當心室增大時,容易發生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動過速,而心房擴大則易發生房性早搏、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
這些心律失常不僅增加了心力衰竭治療的複雜性,而且反過來加重了心力衰竭。
因此,在發現自己心跳加快時,要注意心衰的情況治療,只要心衰得到控制,異常心跳就可以得到改善。
2、會出現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可導致肺血瘀,長期肺充血,進而導致肺組織局部阻力下降。
因此,這類患者容易發生肺部感染,進而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3、有血栓併發症的出現
心力衰竭患者常長期臥床,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
在血栓脫落之後將會引發肺栓塞,尤其是會出現大面積的肺栓塞,這種併發症一旦發生,死亡率非常高。
特別心力衰竭合併心房顫動時,就像是在霜凍上加霜。
這類患者更容易發生心房血栓。當血栓脫落並隨血液流動時,可導致腦動脈、腎動脈、腸繫膜動脈等栓塞,並出現相應的疾病表現。
另外,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之中,由於反覆或長期使用利尿劑,會出現電解質紊亂的症狀,包括低鉀血症和低鈉血症症候群,是最常見的莫過於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
而肝損傷引起的長期肝充血,會出現肝硬化,腹水,嚴重例可導致食管和胃靜脈曲張破裂,引起胃腸道出血。
由心力衰竭引發的水腫,需及時進行治療,只有當心臟功能提高時,水腫的情況才會慢慢的好轉。
心力衰竭患者應如何護理?
首先,對於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周圍環境的打造,保持空氣流通和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可以有效的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其次,輕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做些家務。
需要注意的是,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臥床休息,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重症心衰的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心功能改善之後緩慢增加活動量。
無論出現什麼樣的併發症,都需要及時檢查和控制,以免加重病情。
患者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心衰變化,如有異常,先服藥控制,如無效果,需到醫院求助,儘量避免疾病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
此外,病情穩定正常的患者也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