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雖說現在是公共資源,但在古代那可是正經的私人財產。古人也不會像我們一樣,買張門票在人山人海中來去匆匆,人家那可是在逛自家後院。所以這逛後院與逛公園所見到的風景自然不會是一樣的。過去造園子,匠人們也不會拿著設計圖紙去施工,都是園主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他們。但如果理解不準確怎麼辦?別忘了,對於精通琴棋書畫的中國文人來說,畫出來並不是難事。
依畫造園子,聽起來是不是就像對著故事板拍電影?連貫的電影畫面實際是由一幀幀的分鏡頭組成的,連續的園林景觀實際上也是由一幅幅精美而又構思巧妙的畫面組成。所以古人眼中的園林並不是由一座建築、一片水面或者一圃花木組成,而是由一幀一幀的類似電影分鏡的景面組成。假山、池水、翠植、折橋、長廊等等都不過是推動劇情發展的素材而已。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大屏幕,這些精心設計的畫面是怎麼表現出來的呢?答案就是「景框」。古人巧妙地藉助門、窗、柱子、屋簷等創造出一個個大小、形狀各異的景框,通過它們來「窺視」園主的意圖。這些景框功能不同,相互配合,像一個個不同機位的鏡頭,帶你領略完整的園林故事。下面,我們就來重新認識一下這些如分鏡頭般的園林景框。
1、空鏡
在電影中,空鏡就是沒有具體事件的場地取景,大多用來交代背景。在園林中也有很多這類景框——關注與景色的直接對話,並未與建築空間產生過多聯繫。一般的漏窗、過渡性門洞等大多屬於這種。它們就像電影鏡頭般給自然景色加了一層濾鏡,為園林平鋪了一層精緻的基調,渲染出整體園林的山水人文氛圍。
這種景框在日本園林中運用的最為極致。深挑的屋簷和簷廊就像鏡頭般擴大了焦距,將框外景色的景深延展,成就一幅幅極致風景,儘可能的增大了人與自然的交流。
2、重疊
重疊在電影中常用於以多鏡頭捕捉畫面,調節景深。而在園林中,這類景框成為局部建築空間的構圖元素,框和景共同構成明顯的圖底關係——形成所謂「畫中畫」,帶領人們「畫中遊」。
比如網師園「梯雲室」入口對景。門框本身巧妙的空間劃分以及抬高門檻虛化外部空間邊界都起到了進一步壓縮景深的作用,使圖底關係顯現。再加上連續的背景留白,使二者之間的尺度與透視都變得模糊,形成淺層畫面感——抬腳便可入畫。
3、推進
推進也是多鏡頭的拍攝手法,與重疊不同,更注重拍攝點縱向或橫向的移動。在園林中,這種景框多見於路徑轉折處,或者多個方向的視線交叉點。它所界定的畫面是有動勢的,就像山水畫中總有暗含深度的溪流、山路等,強調空間整體的聯繫性。它們在讓遊人看到的同時,更多的是引導人們進一步的探尋。
比如這個門洞位於相鄰兩院子的交界面,看似一種空間的分割,然而遊人透過門洞能看到路徑延續的暗示,且路的邊界在近端消退。其後仍存在其他景面:樹、片牆、斷開的矮牆。這些景象都會引起遊人對門洞後面空間的補充,矮牆是否有轉折?片牆後是否有建築?這給人提供了思考的餘地和繼續探索的欲望。
還有像留園著名的「古木交柯」,在這裡通過門洞、漏窗、窗洞等的推進可以讓人們同時產生多個方位的景觀視線。由於視線的交叉,使遊人在小尺度的區域內有著大範圍的視域,進而產生深讀空間的興趣,這就為後面劇情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你看,要是不明白古人的意圖,園林就只能當公園逛。實際上,園林是就可以當電影看的——不需要對一個園子進行地毯式的遊覽,只需要透過古人預先設置的部分景框,就能夠串聯出一副有意義的園林圖景。這樣,一個園子才不會淪落成一次性的視覺產品。而每個人看到的園林分鏡的時序不同,其呈現的整體畫面也會隨之不斷變化。所以,下一次遊玩園林的時候,大家都可以試著導演一下屬於自己的園林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