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心腹大患——葉赫部,是如何從強盛走向毀滅的

2021-01-12 小院之觀

明末,建州女真能崛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努爾哈赤1583年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算起,他足足徵戰了36年,才得以統一女真各部。在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葉赫部的被徵服,這也宣告了海西女真被徹底徵服,努爾哈赤打開了遏制他大展拳腳的一個關鍵閥門。

葉赫部的由來

葉赫部是女真人的一支。明朝女真共有三大部,按照生活地域分為三個部落: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

《東夷考略》:(女真)略有三種,自湯站東,抵開原,居海西者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憐者為建州女直,極東為野人女直。

三大女真部落裡,又各自分為若干個小部落。在海西女真裡逐漸形成了四個較大的部落:葉赫、哈達、烏拉、輝發。他們被稱為「扈倫四部」,葉赫部正是海西女真的一部。

它因為生活在葉赫河一帶而得名。根據記載,葉赫部的活動範圍「南境多在奉天界與哈達為鄰,西境到威遠堡邊門,北境與科爾沁、郭爾羅斯為鄰,東到伊通河」,從開原到赫爾蘇,都有葉赫部屯兵的城堡。

葉赫部的強盛

在當時,各個部落都比較弱小,要想生存得仰仗統治自己的巨人——大明帝國的鼻息。

一開始,扈倫四部的強者並不是葉赫部,而是哈達部。由於哈達部的貝勒王忠對明朝俯首帖耳,得到了明朝的支持,軍事實力逐漸壯大,得以控制了其餘三部,

「東夷自海西、建州一百八十二衛、二十所、五十六站,皆聽其約束。」

葉赫部由於自身所處的位置比較重要,逐漸得以發展。萬曆元年,葉赫部的兩個貝勒清加努和楊吉勢在葉赫河岸邊修築了兩座城池,這就是葉赫雙城,憑藉堅固的城池,葉赫部把活動範圍擴大,開始與哈達部爭奪扈倫四部老大的位置。

萬曆十年,哈達貝勒王臺去世,他的子孫為了爭奪貝勒之位而互相殘殺,被葉赫部找到了機會,出兵與哈達部爭奪。

隨著兩部落戰爭的逐漸升級,引來了明朝的幹涉。因為哈達部的控制範圍在明朝的廣順關一帶,廣順關也叫南關,它是明朝與女真部落馬市的所在,非常繁榮,是海西女真與明朝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軍事上,南關也是抵禦蒙古和建州女真的屏障。

但是葉赫部沒有接受明朝的調停,繼續出兵侵擾哈達部,終於引來了明朝的重拳打擊。

萬曆十一年(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先是在開原用計誘殺了葉赫部清加努、楊吉勢兩個貝勒,隨後揮兵大進,直抵葉赫城下,葉赫部不支,出城乞降,清加努、楊吉勢之子布寨和那林布祿繼為貝勒。

五年後,葉赫部又出兵攻佔了哈達所屬的威遠堡。李成梁毫不留情,再次發兵攻打葉赫,葉赫無法抵擋,對天盟誓,請求寬恕,李成梁才收兵返回開原。

雖然有明朝的支持,哈達部還是沒能重新振作,內部爭鬥不已。明朝轉而扶持葉赫部,從此,葉赫部開始強盛,取代了哈達成為扈倫四部的盟主。

這時候的葉赫部,在女真各部中是最強大的存在。

《葉赫那拉氏家乘》:「(各部)望風歸附,(葉赫)拓地益廣,軍事所至,四境益加畏服」。

我們可以看到,哈達部和葉赫部的強盛,都是基於明朝的扶持,這也是明朝羈縻政策的體現,在這一時期,羈縻政策總體來說還算得力。

葉赫部的衰落

葉赫部的衰亡,有一個關鍵的時間段和重大事件。

萬曆十九年(1591年),努爾哈赤已起兵8年,在這8年裡,他已徵服了建州女真的大部分,勢力急劇壯大,往東擴展到了長白山鴨綠江一帶,威脅到了海西諸部女真。

葉赫貝勒代表海西女真與努爾哈赤談判,要求他退出佔領的部分地區,被努爾哈赤拒絕,海西四部女真與建州女真的關係開始惡化。

談判不成,刀兵相見。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部集結了哈達、烏拉、輝發、科爾沁、錫伯、瓜爾佳、朱舍裡、吶殷等滿蒙九部兵馬,三萬多人,號稱「九姓之師」,徵討努爾哈赤,著名的「古勒山之戰」爆發。

如果說薩爾滸之戰是對努爾哈赤的一次期末考,古勒山之戰相當於對他的一次期中考。這時候建州女真羽翼未豐,葉赫部勢力龐大,還有眾多其他各部的支持,是個強大的對手。

如果此戰失敗,建州女真顯而易見將再次分崩離析,努爾哈赤十年努力將化為烏有,自己家族也將不保。

古勒山之戰裡,建州女真處於兵力劣勢,但依靠堅固城池和詭異用兵,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擊潰了九部聯軍,葉赫貝勒布寨被殺,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佔泰被俘,「九姓之師」損失慘重。

古勒山之戰失敗後,形勢開始逆轉,原本實力佔優的葉赫部實力大損,扈倫四部的聯盟變得不再牢靠。

值得注意的是,在萬曆十九年談判破裂到萬曆二十一年古勒山之戰這段時間裡,明朝並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任各部落之間自相廝殺。如果要遏制努爾哈赤,這是個最好的時間節點,明朝顯然錯過了。

努爾哈赤的手段

古勒山之戰後,雖然建州女真取得了勝利,但海西女真實力尚存,建州還沒有實力吞併扈倫四部,努爾哈赤非常聰明地使用了遠交近攻的手段,對四部進行分化瓦解。

烏拉貝勒滿奉之弟布佔泰被俘後,努爾哈赤好吃好喝招待了他三年,直到萬曆二十四年返回烏拉部繼承貝勒之位,布佔泰自然要感恩戴德,他把妹妹許配給了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為妻,烏拉和建州開始聯姻。

烏拉部向建州靠攏,其他各部也攝於努爾哈赤的實力,相繼和他結親。

葉赫部為了避免被孤立,同時也為了爭取時間恢復,繼任的貝勒金臺石也將女兒許配給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為妻,兩誓盟交好,發誓「始終不渝,福祿永昌」。

再加上之前努爾哈赤早已聚了金臺石的妹妹孟古格格並生下了兒子皇太極,金臺石實際上就是皇太極的舅舅,葉赫和建州算是親上加親。

但這只是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手段。幾年後,他就率兵攻克了哈達城,殺死了哈達貝勒孟格布祿,哈達部被滅亡,明朝失去了南關要地,海西四部只剩下了三部。

萬曆三十五年到萬曆四十年,努爾哈赤又兩次出兵,滅掉了輝發部和烏拉部,扈倫四部已去其三,只剩葉赫一部。即使這樣,努爾哈赤還是不敢輕易對葉赫部動手,因為他背後還有明朝。

萬曆四十六年,羽翼已豐的努爾哈赤終於以「七大恨」為理由宣布伐明,第二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取勝後,他再也沒有了顧忌,同年八月就興兵討伐葉赫部,九月二十一日,建州軍隊包圍了葉赫部的東西二城,二十二日城破,東城貝勒金臺石自焚未能成功,被努爾哈赤下令縊死,西城貝勒布揚古以及弟布爾杭古出降,布揚古被殺,葉赫部的臣民都被編入遷到建州,編入八旗,從此成為滿洲的組成部分。

努爾哈赤劇照

明朝羈縻政策的失敗

葉赫部的滅亡,有其自身高傲自大,內部爭鬥的原因。就明朝來說,從葉赫部的衰亡中所表現出的,正是明朝在邊境一直所採取的羈縻政策的失敗。

所謂羈縻政策,說通俗一點就是「以夷治夷」和「以夷制夷」。

從明初以來,對蒙古,對女真,明朝一直採用的是羈縻政策,扶持這個部落對抗那個部落,如果哪個部落勢力膨脹,則進行打壓,再扶持他的對手。

羈縻政策早在秦漢就已開始,到唐宋達到興盛,明朝繼續沿用,它在大部分時間裡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朝廷利用各種手段培植代理人,對邊遠地區實行控制,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並能相對保持穩定。

如果羈縻政策能繼續發揮作用,明朝至少在三個節點能遏制住建州女真的擴張,達到用較低的成本就能恢復穩定的效果。

萬曆皇帝畫像

一是在古勒山之戰時。

如果明朝派兵協助,不需要多少兵馬,就能穩住局勢,重新恢復女真各部均衡的局面,建州女真將很長時間無法威脅到海西各部。

二是在古勒山之後到努爾哈赤滅亡海西三部這段時間。

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明朝坐視建州逐一吞併哈達、輝發、烏拉等海西三部而沒有興兵討伐,又沒有給葉赫部足夠的支持,致使建州日益坐大。

三是在建州對葉赫採取軍事行動時。

在萬曆四十七年最後攻滅葉赫之前,建州已經試探性地對葉赫部採取了三次軍事行動,並全部獲勝。

一次是在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舉兵攻打葉赫,破兩城,奪七寨,俘二千人。

第二次是萬曆四十一年,建州奪葉赫三城、破十九寨,編三百戶兵帶回。

第三次是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三打葉赫。這次明朝有了反應,葉赫部向明朝求救,萬曆下詔書對努爾哈赤說:「為不聽我的話徵討葉赫,那麼不知何時就將要徵伐我」(《滿文老檔》)。」明朝派出開原總兵馬林援助葉赫,兩軍合兵與建州對峙,數日後努爾哈赤退兵。同時,明朝派五百名精兵進駐葉赫兩城,協助防守城郭。

這時明朝已看到建州的威脅,但為時已晚,建州在長達數十年內缺少制約,已經尾大不掉。兩個月後,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軍失敗後,短時間內再也無力援助葉赫抵禦建州的最後一次進攻。

明朝的羈縻政策宣告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客觀來看,有萬曆三大徵後的國力下降、有萬曆皇帝晚期的怠政、還有繼李成梁之後,遼東缺乏強有力的邊帥,任期統統只有短短的一到兩年。

另外,朝堂之上,對建州的一再犯界採取了和稀泥的態度,以聲討和調停為主。沒有軍事力量輔助的聲討毫無作用可言,即使朝中有識之士看到問題,提出「問罪之師不興,備御之策不講」,卻又被政敵攻擊為其「貪功妄殺,失朝廷懷柔之意」。

這種情況下,機會一次次被錯過,相當於變相縱容建州女真的擴張,終至無可挽回。

努爾哈赤徵服葉赫部的意義

努爾哈赤徵服葉赫部,對建州女真意義無比重大。這是由葉赫部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所處的位置在哈達部和輝發部北面,烏拉部西面,是遼東重鎮開原的屏障,再往西就是蒙古部落的勢力地盤,葉赫部相當於起到了隔絕建州女真和蒙古聯繫的作用。

在葉赫部存在的時候,以林丹汗為主的蒙古各部落更願意支持葉赫和明朝,他們也能憑藉葉赫牽制建州的擴張,這也是明朝羈縻政策的一部分。

葉赫部滅亡後,建州與蒙古的通路被打通,從此以各種手段不斷分化拉攏和打擊蒙古部落,軍隊中蒙古騎兵的比例也不斷增加,為後金增添了一支優秀的騎射部隊。

如果拿不下葉赫,建州女真不但無法得到蒙古騎兵的助力,甚至反而可能被他們聯合葉赫部發起進攻,也更加難以集中精力東徵朝鮮和伐明。

葉赫部的存在相當於在建州身後舉著把刀子,如果把後背讓給葉赫,刀就隨時可能落下。

葉赫部如此重要,努爾哈赤志在必得,他在伐明提出的「七大恨」檄文中,竟然有四大恨與葉赫部有關,伐明檄文某個角度看上去更像是伐葉赫檄文。

徵服葉赫,是後金要真正崛起的必然條件,哪怕贏得了薩爾滸,建州仍然被葉赫牽制而無法大展手腳,所以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結束後半年不到,就迫不及待再次出徵,滅亡了葉赫部,也是怕給明軍以喘息之機,調動兵力支援葉赫。

小院之觀

徵服了葉赫,相當於打開了後金爆發的閥門。繼蒙元之後,遼東地區才真正崛起了一個可以跟中原王朝對抗的強勢政權。

多說一句,所謂的「葉赫那拉的詛咒」——清朝最後毀於葉赫那拉,真的是個無聊的段子,聽聽就好,不必當真。沒有慈禧,清朝只會崩潰地更早...

相關焦點

  • 清太祖努爾哈赤(上篇)
    努爾哈赤登高遙望,見城外數十人正在逃走。其中一人頭戴氈笠,身穿青棉甲,努爾哈赤以為是尼堪外蘭,就單騎追擊,誰知其人並非尼堪外蘭。這數十人包圍了努爾哈赤,一場激戰,努爾哈赤被創數十處,仍拼力搏殺,射殺八人,刀斬二人。這些人見努爾哈赤如此神勇,四散奔逃。努爾哈赤才得以回城。尼堪外蘭逃入明朝邊境,努爾哈赤最終在明朝邊吏的協助下,派部將齋薩捕殺了這個仇人,報了父祖之仇。
  • 努爾哈赤優秀子嗣很多,為何單單皇太極能脫穎而出?
    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左衛首領塔克世的長子,本來明朝邊將對付關外這些遊牧民族的策略一般都是扶一邊打一邊,建州左衛在一次協同明軍剿亂的行動中被誤傷,努爾哈赤的祖父與父親皆在此役中被殺,後來因為努爾哈赤的勢力弱小,他又被扶持起來對付其餘勢力。
  • 憶世古今:神奇的「葉赫那拉」詛咒,究竟是如何讓大清王朝滅亡的
    葉赫老女號稱女真第一美女的葉赫老女,曾經許諾嫁給四個人而第三個就是努爾哈赤,由於在努爾哈赤與葉赫部的戰爭中,葉赫老女的父親戰死了,葉赫老女拒絕嫁給努爾哈赤還向眾人說努爾哈赤是殺父仇人,誰能殺掉努爾哈赤她就嫁給誰,不少部族首領向努爾哈赤宣戰但都被努爾哈赤打敗了
  • 孟古哲哲,十四歲嫁給努爾哈赤,十八歲生下皇太極,卻英年早逝!
    1757年盛夏時節的一天黎明,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海西女真葉赫部貝勒揚吉砮家裡,卻早早地飄起了一縷炊煙。婆子侍女們屋裡屋外忙個不停,炕上那個新落草的小女嬰,生怕別人不知道她的到來似的,聲音嘹亮地呱呱啼叫著,和這個陌生的世界打著招呼。聽得院中樹上的喜鵲們,也跟著興奮地唧唧喳喳著。楊吉砮喜笑顏開,他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
  • 電影《湮滅》——走向自我毀滅的重生
    借用影片中心理學家的話說,人們往往將自殺等同於自我毀滅,但實際上沒有人會「自尋短見」,而是會以各種方式「毀掉自己的生活」。走向「自我毀滅」正是影片所要表達的核心主題。那麼,「自殺」和「自我毀滅」的區別在哪裡呢?根據影片中心理學家所暗示的,根本不存在自殺,它只是自我毀滅的一種極端狀態而已。
  • 政治聯姻最荒唐,努爾哈赤一女三嫁,使父親做女婿,變兒子為叔叔
    早在十五年前爆發的那一場著名的九部聯軍攻建州的戰爭中,布佔泰隨時任烏喇國主、兄長滿泰,在利益的驅使下,參與了葉赫部發起的討伐努爾哈赤的部落大戰。努爾哈赤大敗九部聯軍於古勒山。滿泰逃回烏喇,而布佔泰被建州士兵俘獲。士兵不知布佔泰的身份,正欲洩憤殺之,布佔泰跪地求饒,願意出錢保命。於是,士兵們將其帶至努爾哈赤面前。布佔泰說自己是烏喇二貝勒,表示「生死唯貝勒命」,效忠於努爾哈赤,請求免死。
  • 林丹汗對後金的興起頗為不屑,在他看來努爾哈赤父子是一夜暴富
    林丹汗對後金的興起頗為不屑,在他看來努爾哈赤父子是不折不扣的一夜暴富,雖然有錢了,但依然是泥腿子本色,永遠成不了貴族,更不能和他這位金光燦爛充滿榮耀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直系子孫相比。林丹汗有一句口頭禪「南邊只一大明皇帝,北邊只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明朝一本小說,卻讓努爾哈赤如獲至寶,憑此書打敗了明朝!
    明朝人羅貫中寫了一本叫《三國演義》的小說,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如獲至寶,甚至公開宣稱,打敗明朝的就是靠《三國演義》。清朝遺老遺少趙爾巽等人編修的《清史稿》記載,「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國演義》是努爾哈赤的軍事指導手冊。努爾哈赤為何喜歡看《三國演義》呢?
  • 從努爾哈赤到溥儀,清朝12帝按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清朝可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朝代了,因為清宮戲幾乎已經將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演完了,可能許多人都能張口就來背出清朝的12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溥儀。其實「12帝」這個稱呼是很矛盾的,因為歷史上定義清朝的歷史是從1636年開始的。
  • 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的背後原因:與努爾哈赤的義犬有關
    現代的少數史學家認為,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的習俗與大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有關,此說法的來源則是滿族的一個民間故事。努爾哈赤民間傳說,努爾哈赤腳底有七顆紅痣,這在古代的相書裡是「皇帝命」的象徵。這事不知為何竟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知道了,他恐努爾哈赤日後威脅大明江山,便準備下殺手。
  • 《貓姑娘》影評:愛情可能會使人走向毀滅
    她要復仇,她要毀滅一切,包括她自己。03 愛情是什麼鬼這就是《貓姑娘》,雖然裡面也有水晶鞋,但是卻讓我們認識到:在成人世界中,拯救我們的並不是愛情,相反,愛情可能會使人走向毀滅。
  • 努爾哈赤:沒有「山神送參」和「誤中龍脈」,可能就不會有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在一個女真貴族家,祖父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父親塔克爾也為明朝做事,這個家庭曾是大明的忠誠臣民。努爾哈赤劍眉星目,面色帶青,體格健壯,聲音洪亮。他聰穎睿智,讀書過目不忘,語言天賦甚佳,女真語、蒙古語、漢文等皆精通,從小就好讀中國古典名著,比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對他未來影響很大,讓他年少就心比天高,胸懷大志。
  • 人類走向高級文明,必須改變自己獲得永生,如何辦到?
    常有人問,人類的最終走向是什麼?這似乎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今天我們試著從科學推理角度,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人類的最終走向有兩個:要麼滅亡,要麼永生。有些網友在討論這個問題是,老糾纏在什麼世界大同,沒有剝削壓迫,按需分配等等,這些人的眼光只看到人類一個小階段,根本沒有弄懂諸如此類的終極問題。
  • 「努爾哈赤」和「多爾袞」在滿語中啥意思,你知道嗎?全是動物名
    喜歡看清宮劇的人肯定對努爾哈赤這個名字不陌生,但你知道嗎,努爾哈赤這個名字在滿語裡是什麼意思?"野皮",作為清朝奠基者,他為什麼會叫這麼一個名字?努爾哈赤這個名字雖然在字面上是野豬皮的意思,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意義,意義就是,在滿族裡象徵著勇猛善戰、逢兇化吉、健康茁壯的意思,起這個名字也是包含著對出徵打仗的戰士的美好祝願。努爾哈赤也沒有辜負這份期望,在二十五歲的時候起兵,憑藉著驍勇善戰的民族特性,一舉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也被稱為清太祖。
  • 高僧的點撥:一個人變強盛的開始,往往兩個方面很「靜」
    於是,我這位朋友就一股腦把心中的煩悶訴說給大師,朋友家裡最近遇到很多的事情,經濟壓力很大,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心中感覺到很是鬱悶,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強盛,能夠應付人生中的困頓高僧說:問世人皆有一顆想成為強大之人的心,一個人想成功,想讓自己變得強盛,往往都是從挑戰和面對各種困難開始的,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各有千秋,凡成功者,往往都是從「靜』開始的。」
  • 努爾哈赤為何被譯為「野豬皮」?翻譯不僅沒錯,且還十分有寓意
    他就是後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這個由滿語音譯過來的名字聽起來別有韻味,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它的意譯竟是一張「野豬皮」,韻味頓時蕩然無存。然而,野豬皮雖然聽起來不太文雅,但放在那個時期,這個名字還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因為野豬皮在建州女真中,是財富的象徵。在與大明朝貢貿易中,一張野豬皮可以換取近兩斤的茶葉,要知道那時的茶葉可是名貴的很,一般人可喝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