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來聖加侖主要的目的就是這座修道院內的圖書館,世界遺產。
這是修道院的教堂。
教堂的尾端,衝西,與大多數教堂相反(其實在裡面又反了過來)。
教堂的兩座巴洛克鐘樓,增建於18世紀。
這是大教堂與修道院的平面圖,A是大教堂,B的位置就是圖書館。L是最後要去的聖勞倫斯教堂。
這是大教堂正對面庭院內的一座建築(圖中E),現在屬於市政機構(可能是政府和議會辦公地)。
聖加侖大教堂(St. Gallen Cathedral),也是聖加侖教區的主教座堂。歷史可追溯到8世紀的修道院及教堂,18世紀時,由於建築老舊嚴重,於是在原址重建和翻新了修道院、圖書館和大教堂。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重建於1755年,歷時十多年完成。
西方的教堂多數是正門衝西,而這座教堂的正面朝東。所以下午時拍教堂的正面則成了逆光。注意看的話會發現,教堂的前面和後面都沒有門,入口在北側(圖中右側)。
大教堂正面上方有兩個雕塑,右邊的是聖莫裡茨,左邊的是聖德西德裡烏斯。
聖莫裡斯(Saint Maurice),三世紀的埃及基督徒,底比斯軍團的羅馬軍官。公元287年,馬克西米安命底比斯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高盧鎮壓基督徒的叛亂,而身為基督徒的莫裡斯拒絕服從命名,滯留在今瑞士一帶不肯前往高盧,遂被殺。據說他的底比斯軍團中有6660名基督徒士兵也一同被殺。後來聖莫裡斯成為了瑞士和奧地利的守護人。瑞士格勞賓登州有個小鎮就叫聖莫裡茨(Moritz)。聖莫裡斯通常以身穿羅馬軍裝的形象出現。荷蘭歷史上曾有多位王子叫莫瑞泰斯(Mauritius)以及以荷蘭殖民者命名的國家模里西斯都是源自聖莫裡斯。
聖德西德裡烏斯,也稱朗格勒的德西德裡烏斯(Desiderius von Langres),法國朗格勒大區的大主教。關於他的年代和記載都不是很清楚,有可能在3-5世紀,而且還可能是將兩位聖人合為一人,為什麼會出現在瑞士聖加侖,我也搞不懂了。
我們還是直奔主題,先去圖書館,大教堂稍後再進去看。圖書館有路標,要穿過幾座建築和庭院,有點繞。
這個徽章可能是聖加侖教會的,上面的熊與聖加侖的創建者聖加盧斯有關。
聖加侖(St. Gallen)得名於7世紀的一位隱士聖加盧斯(Saint Gallus,550-646,也有譯作聖加爾的),聖加盧斯是位愛爾蘭傳教士,他們一行十多人來到高盧傳教。約612年,聖加盧斯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了隱修。並建起了一座簡陋的隱修院。後來這地方也就借用他的名字叫做聖加侖了。
傳說聖加盧斯能與熊交流溝通,熊不但不傷害他,還能為他建修道院充當壯勞力。所以在聖加侖經常能看到熊的標記。聖加盧斯死後就葬在了修道院的教堂內(現在大教堂的地下墓室)。
大概在719年,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命聖奧斯瑪(或聖奧特馬爾,Saint Othmar,689-759)在聖加侖隱修的地方重建本篤會修道院,聖奧斯瑪成為修道院的首任院長,並負責保管聖加盧斯的遺物和遺骨等聖物。
矮子丕平時期,聖奧斯瑪將修道院打造為加洛林風格的大型修道院,修道院有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正所謂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大帝時期,查理曼要求羅馬教皇派最傑出的人員來修道院指導工作,修道院一度成為加洛林王朝的模範修道院。
九世紀,一座規模較大的圖書館建了起來,也就是今天圖書館的前身。
隨著修道院的名氣不斷升高,規模也不斷擴大,修道院大量收購了周邊的土地。來自各地的朝聖者也絡繹不絕(修道院很有錢的)。
十世紀,隨著馬扎爾人的不斷侵擾,城牆和防禦工事建了起來,聖加侖開始成為城鎮。
後世的德意志國王或神羅皇帝也都對修道院給予了大力度的支持,修道院一度獲得自治權(城市地位)。而聖加侖也成為了由修道院(長)控制的城市。12世紀中後期,隨著城市的擴張,世俗城市逐漸與修道院產生矛盾,並要求分離,大致相當於一個地區的兩個城邦。在一些政策與結盟問題上,世俗城市與修道院經常發生矛盾與衝突,甚至引發各自盟友之間的戰爭,修道院也慢慢走向衰敗。
15世紀時,聖加侖(世俗城市)也獲得帝國自由城市地位。
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聖加侖市也接受了新教(瑞士歸正宗),但修道院肯定還是天主教的,不過由於新教的幹擾,一些修士和宗教人員離開了修道院。
18世紀中,修道院曾一度有復甦跡象,大教堂和圖書館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重修的。
拿破崙時代,短命的赫爾維西亞共和國將修道院解散了(1805年)。
1847年,修道院大教堂成為了教區的主教座堂。現在,聖加侖的天主教徒人數還是多於新教徒。聖加侖市則成為了聖加侖州的首府,歷史上曾多次與聖加侖發生過戰爭的阿彭策爾州(曾附屬於修道院)被聖加侖州環繞,比較有意思。
這是一個聖加盧斯小堂。門口的還是聖德西德裡烏斯和身著羅馬軍裝的聖莫裡斯。
院內的一個水池。
修道院圖書館的入口木門。
1983年,這個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一些中文百科把Convent譯成聖加爾女修道院,是嚴重的錯誤。
圖書館的門票12瑞士法郎,不算便宜。
由此上二樓
售票處在這個樓道內,相機和包都要存。
圖書館就在這裡面,進去要穿一個大鞋套,以保護木地板。
圖書館內不讓拍照,相機和包都要存在售票處。只好買了兩張明信片,翻拍了一下。
聖加侖修道院的圖書館(Stiftsbibliothek)始於9世紀修道院的輝煌時代,由於有國王的支持,圖書館當時大量採購各種圖書,後世由於馬扎爾人的侵擾以及各種災害,一些圖書流失。
這裡有世界上最古老且珍貴的藏書,包擴最早繪製於羊皮紙上的建築設計圖紙等珍貴無價的手稿。目前圖書館的藏書約有17萬本,其中中世紀的手抄本圖書及手稿約2000多件(8-10世紀的手抄本圖書就有400多本),其中包括著名的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1755至1768年間,幾乎與大教堂同時,修道院將原來古老且破舊的圖書館改建為現在所見的漂亮的巴洛克式裝飾風格。也許當時流行這樣裝修風格的圖書館。
大廳的建造工作主要是由博登湖(康斯坦茨湖)地區的工匠完成,分土建、木工和粉刷等工程,還有屋頂的彩色繪畫。繪畫內容是天主教史上的四次大公會議(325年的尼西亞,381年的君士坦丁堡,431年的以弗所,451的迦克墩)。
這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且最美麗的圖書館建築之一,不僅是瑞士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
相機不能帶,手機還是可以帶進去的,拍張紀念,算是來過。我之前並沒有見過這樣的圖書館,以為僅此一家,但後來學習發現類似的圖書館還有一些,比如布拉格就有兩家,當然,年代和歷史要比這裡晚上好幾百年了。
圖書館的網站上有很多手稿圖片,這是8世紀的羊皮紙拉丁文聖經。
9世紀的彩色羊皮紙圖書
修道院自釀的紅酒,就以第一位院長的名字命名,叫奧斯瑪紅酒。每瓶25CHF。
從修道院圖書館看教堂。
現在的建築好像有一部分是學校,院內還有個足球場。
這個位置就是圖書館(第二層)。
出了圖書館,我們再來簡單看看與圖書館同時改建的大教堂,也是巴洛克風格的內飾。
四福音書作者與天使
1808年的管風琴。
雖然從外面看教堂似乎正面朝東,但裡面主祭壇還是在東面,也就是說主祭壇在雙塔的下方,這也是很少見的。所以教堂的東西長軸方向都沒有門,門開在南北兩側。主祭壇被金色的欄杆隔開來。
屋頂的巴洛克繪畫。
教堂中部上方的穹頂。
推測是兩幅與聖加盧斯神跡傳說有關的繪畫,右邊下方還有一隻熊。
這組雕刻可能是聖加盧斯之死。聖加盧斯和聖奧斯瑪的墓都在教堂的地下。
耶穌的十二門徒像,分別畫於南北兩側的立柱上,裝飾的像兩個門。
懺悔室(告解室)也都很巴洛克。
側廊比較窄。
管風琴在教堂的西端,下方也沒有開門。
這是教堂的正門,位於教堂的北側,左上方的雕像就是聖加盧斯,他的左手下方有隻熊,可惜沒被我拍全。
大教堂北側不遠,還有一座教堂,聖勞倫斯教堂。
從勞倫斯教堂前看聖加侖大教堂,直線距離也就一百多米。不過歷史上這兩教堂之間的關係可不和諧。
鐘樓的尖塔。
教堂的彩色屋頂
聖勞倫斯教堂(St. Laurenzen),得名於三世紀西班牙的基督教聖人聖勞倫斯。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中。
前面曾提到,聖加侖這個城市始於7世紀聖加盧斯在這裡隱修。後來,以修道院為中心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城市,修道院就是城市的最高權力中心,修道院長就相當於市長。
到了12世紀,城市的世俗部分不滿修道院的統治,與修道院鬧分離。聖加侖就成為了兩個城市,一個是修道院,一個是世俗城市。他們各自與瑞士或歐洲其他的政治實體結盟,比如,修道院就與帝國皇帝的關係密切。而世俗城市則與瑞士老聯邦結盟。當然,世俗城市也需要教堂,於是他們就建了這座勞倫斯教堂,兩個教堂其實是水火不容的,但距離也就一百來米。
教堂建成後的幾百年,一直是世俗城市的核心建築,每逢有重大事情需要商議時,都是在這裡,據說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16世紀瑞士宗教改革時期,城市改信新教(瑞士歸正宗),教堂也改做了新教教堂,與天主教修道院的矛盾更加加深了。雙方有時都不讓對方通過自己區域內的道路,當然,這種對立對修道院更不利,因為他們被城市所包圍,據說修道院的人出城只能走一個門。兩種宗教的矛盾一直持續到20世紀才得以緩和。
關於教堂的建築,資料也不是非常完整,大致始於12世紀中,後世不斷翻新-坍塌-重建,現在的主體大致是16世紀的,最近的一次大修還是上世紀中。
教堂的結構,尤其是屋頂,給我的第一感覺好像是在西西里常見的諾曼式建築。
教堂內有兩處管風琴,分別是18和19世紀的。
下午3點左右聖加侖天空的月牙。
下一站,列支敦斯登。
收錄於話題 #瑞士、列支敦斯登
44個
上一篇特裡森貝格,列支敦斯登最大的小鎮下一篇聖加侖,瑞士東部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