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26日電(記者張磊 王菲菲 馬曉媛)七夕前後,一些婚戀交友App藉機大做文章,「雲告白」「雲約會」「雲脫單」等活動奪人眼球。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婚戀交友App魚龍混雜,不僅平臺上的用戶信息真假難辨,有的更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侵財案件頻發……「雲上相親」背後到底藏有多少「溫柔陷阱」?
打著「真誠」的旗號,設置「不真誠」的功能
受疫情影響,相親交友活動大多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包括伊對、輕緣、珍愛、世紀佳緣等在內的婚戀交友App下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而一些平臺創新的視頻相親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35歲的朱先生在北京從事電子機械工程行業,由於社交圈子小,在朋友推薦下,下載了某款婚戀交友App。登陸App後,朱先生可以和心儀的女孩視頻相親,也會有紅娘在直播間進行撮合。
「這種形式挺新穎的。」朱先生說,但相親對象的信息卻很難分辨真假。「遇到過好幾次對方工作、學歷、身高等信息不實的情況。」
記者也下載了幾款熱門婚戀交友App,發現大多平臺用手機號碼即可註冊,只需要填寫性別、年齡、學歷等個人基本資料,個人照片也可隨意設置。
為了迎合一些用戶「高效率」的相親需求,諸多婚戀交友App設置「看臉配對」功能,有眼緣右滑,不投緣左滑,彼此匹配就可聊天。記者發現,用戶照片大多經過美化處理,用網圖、假頭像的也不在少數。
有些平臺甚至從網上下載或從其他渠道購買成套圖片,經過精心編程設計,誘騙用戶上當。「跟用戶聊天的『人』只是伺服器裡面的機器人,根據用戶所說的內容,用話術自動回答。」一位曾在某婚戀交友App工作的人員告訴記者。
也有一些網友反映,這些平臺「套路」太深,存在引誘用戶消費的問題。
太原的劉女士說,之前在一家老牌婚戀網站的App註冊之後,工作人員很快便聯繫到她,並誘導她花7000元購買了服務期半年的會員服務,期間介紹了6位男士。然而,服務期過後,劉女士仍未「脫單」。事後,劉女士了解到有些男嘉賓其實是「託兒」。
網戀交往千萬條,頭腦冷靜第一條
較低的註冊門檻,缺乏有效的身份驗證也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日前,山西省忻州市警方偵破網絡電信詐騙系列案件,偵破案件30餘起,涉案金額500餘萬元。
其中,受害人李女士通過某婚戀平臺與男子劉瑋(化名)「相戀」,在取得李女士的信任後,劉瑋假裝自己在某賭博平臺上賺了錢,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李女士掉進劉瑋的「溫柔陷阱」,她向親朋好友籌借了24萬餘元,並被誘導全部投注在賭博平臺,直到身邊人勸她到公安機關報警,她才明白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山西太原警方梳理近期案件發現,網絡交友詐騙案件呈高發態勢,特別是網絡交友誘導投資、賭博類案件較多。
太原警方介紹,網絡交友詐騙受害人群已經從40歲下降至32歲左右,並有繼續下降趨勢。根據太原警方統計,近六成受害人年齡在27歲至36歲之間,近三成受害人年齡為37歲以上,還有一成受害人為26歲以下,且有未成年人受騙案例。
加大監管力度,推動實名認證
一些專家認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解決網絡交友詐騙及不文明行為,除公安機關加大打擊力度外,還應更多從源頭下手,進一步壓實網際網路企業主體責任,加大監管力度,有效淨化線上婚戀交友空間。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說,很多平臺雖然設置了實名註冊的環節,實則並沒有驗證,這樣就很難保證用戶身份的真實性,一些人會冒用他人身份註冊,因此必須推動平臺進行有效、真實的實名驗證。
婚戀交友平臺不僅涉及用戶的基本身份信息,還涉及學歷、車輛、房產、收入等,平臺對此類信息的審核也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趙佔領建議,應推動企業與政府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如房產信息、車輛信息、學歷信息、犯罪記錄等,構建更全面的用戶身份認證體系。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邢媛說,婚戀交友App服務收費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度追求盈利,甚至讓消費者深陷「套路」,則會讓好事變壞,平臺也難以持續發展。
此外,專家建議,市場監管、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應積極主動作為,形成協同機制及時督促企業履行實名制,對企業虛假宣傳等行為加強監管,同時對各平臺上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