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時期為了能夠讓國力更加強大,秦國幾乎廢除了分封制,所有的王公大臣都不能世襲,而是靠軍功或者別的功勞來獲取爵位,甚至有了秦漢時期「無軍功不封侯的說法」。在秦國歷史上能夠封侯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其中嬴政封賞的人員最多,其中就有軍功累累的王翦和王賁兩位大將軍,王翦用六十萬大軍滅掉了楚國,而王賁則是滅掉了齊國等國家,兩個人都為秦國一統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能夠封侯並不奇怪,但是還有一個人封侯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這個人就是長信候嫪毐,一個曾經獲罪的囚徒。
秦國的侯爵有多難獲得呢?一生為秦國徵戰的老將軍蒙驁沒能獲得侯爵,為秦國出謀劃策多年的呂不韋沒能獲得侯爵,因為封侯就代表有自己的封地和兵馬,除了軍功累累和十分被信任的人能獲得外,其他人想都不要想。
可是嫪毐這樣一個市井出身的小透明,從前只不過是呂不韋的門客,又是怎樣獲得這個爵位的呢?其實要從他進宮開始說起,嫪毐是鹹陽的小混混,因為有一個特殊技能而被呂不韋招攬,當時呂不韋想要切割跟趙太后的關係,於是就把他送進宮陪伴趙太后。
嫪毐假裝受了宮刑被送到了後宮,趙太后在得到他之後十分欣喜,甚至沒過多久就懷上了他的孩子,把他接到秦國的舊都城雍地一起居住,並且為他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更是想要為他攫取權力,沒想到最終成了長信候。嫪毐能夠成為長信候其實符合兩個人的利益。
第一個就是趙太后,趙太后在嬴政繼位之後依舊沒有什麼實權,所以她就想要為自己找一個白手套,方便有人為自己辦事,擴大自己在前朝的影響力,於是嫪毐成為了很好的目標,所以趙太后不遺餘力的討好和寵愛嫪毐。
第二個就是秦王嬴政,嬴政在繼位之後一直都沒有親政,就算他已經20歲了很多事情都還要聽呂不韋的意見,甚至還要詢問自己母后的意思,這種生活讓嬴政十分壓抑,所以他想要找一個人分掉呂不韋的權力,讓自己在前朝有一點話語權,於是趙太后推薦的嫪毐成了很好的選擇。
但就算有嬴政和趙太后的支持,嫪毐也需要有一個契機扶正,於是「成蛟叛亂」就成了很好的突破口,成蛟是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在聽說了嬴政是呂不韋的孩子後信以為真想要奪取王位,於是起兵反叛,結果被當成了嬴政可以利用的機會。
於是嬴政和趙太后心照不宣的安排嫪毐率軍平叛,而且讓他做那個揭發成蛟謀反的人,在成蛟之亂平定之後,嬴政下令重賞嫪毐,於是嫪毐就從名聲不顯的太監變成了擁有大片封地的長信候。
而他們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算計呂不韋,只不過趙太后的計劃是排擠呂不韋,讓自己能夠控制朝堂的局勢,但是嬴政的安排卻是借著嫪毐將呂不韋架空,然後再順勢把阻擋自己親政的兩塊大石頭都搬走,呂不韋和趙太后就這樣被嬴政四兩撥千斤的奪去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