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孩與進食障礙的纏鬥戰

2021-01-08 澎湃新聞
記者 | 梁嘉雨 王夢源

編輯 | 時雨

全文共3511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走進自助餐廳的那一刻起,林樺的身體就在叫囂著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很快,十個以上的蛋撻、半盤榴槤芝士比薩和成盤的烤肉被塞入,填滿了林樺整個的胃。肚皮被撐緊,腫脹。

「我吃了很多,但是我並不為此感到快樂。」

在過去的數月裡,林樺患上了一種叫做「進食障礙」的神經性疾病。每天幾乎從睜眼開始,她便要同非正常的食慾纏鬥,「好好吃飯」成了困擾林樺和家人共同的難題。

「進食障礙」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是1983年。那年,進食障礙引起的併發症奪走了美國流行樂兄妹演唱組合中妹妹的生命。

嚴重進食障礙疾病包括神經性厭食症、貪食症和暴食症三種,通常與抑鬱、焦慮、物質過量使用和Axis II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共存。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死亡率高達5%-20%。」

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1600萬人受到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影響。中國目前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但我國進食障礙的發病率每年都在增加。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2002年開始使用電腦進行數據統計,那時全年僅有一例進食障礙病例住院,門診就診進食障礙者僅8人次,2019年進食障礙的就診人數已超過2700人次。

由於缺乏對進食障礙的了解,人們常選擇忽略其症狀,並粗暴地斥以患者「怪異」、「不自律」;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康複方法,患者在忍受生理痛苦的同時,亦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那段「經常崩潰」的時間,林樺每天吃下去的比平常多幾倍,包括她根本不喜歡的高熱量食物。媽媽擔心林樺的胃,讓林樺不要再吃了,林樺還躲著吃。姥姥、姥爺在林樺的要求下,一再增加餐桌上菜的份量,直到後來菜不得不用盆來盛。

而在三個月前,這個外孫女還在阻止他們炒菜放油,並企圖用睡懶覺的方式逃過午餐。

「我想吃,但我不敢吃」

林樺認為,自己暴食是因為減肥。

林樺根本算不上胖,原本,身高1米64的她只有100斤。

身邊人人都喊著要減肥,林樺也免不了去想:我是不是不夠苗條?去年冬天,林樺的減肥行為達到了高潮,一天可以通過跳操運動3小時以上。但是,減肥效果並不明顯。

林樺就讀於南京某藝術類院校,節食成為一種校園風氣。很多學生買來食堂米飯只是用來「吸」菜裡的油,然後再倒掉。學校因此發布禁令,但收效甚微。「身邊的女孩子幾乎都在節食,甚至有些偏瘦的,也在節食。」

林樺屬於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高中時,她便堅定地要報考自己喜歡的藝術類專業;上大學後,她還拍攝了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短片。但受過度減肥風氣的影響,她還是選擇了節食。

▲節食階段的林樺(受訪者供圖)

食物的重量和脂肪含量被精確計算,精糧被換成了粗糧,林樺起初的節食行動完全照著網絡上所謂的「健康食譜」來。很快,她看見了成效。即使不增加運動,只控制飲食一周後,林樺就瘦了三斤。這比她之前靠運動減肥,效果似乎要好得多。

林樺沒有止步於此。體重秤上持續下降的數字鼓勵著她,油脂最先從林樺的食譜裡消失,然後是主食,接著是肉類,到最後只剩下水煮菜。

在林樺的家人看來,林樺恐懼食物。為了阻止攝入食物,她不惜與媽媽大吵大鬧,「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吃一口薯片,馬上會有30斤肉貼在我身上一樣。」

但是,林樺沒辦法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哪怕不下單,她也忍不住不時要打開外賣軟體刷一刷。「我想吃,但我不敢吃。」

林樺的身體開始出現異常,月經消失了,因為雌性激素的減少,體毛明顯增多,手腕腳腕出現水腫。

血壓和血糖過低以致讓她每天頭暈,肌肉也開始減少,她甚至無法獨立出門,散步必須要人攙扶。

「再不吃我就真的要完了。」

厭惡和渴望之間,只隔了一夜。林樺終於打開了早就買好的小包零食,一番心理掙扎後將它塞進嘴裡咀嚼,剛嘗到味道,又吐了出來。

經過一整夜的失眠和咀嚼,林樺「吃」、「吐」了零食50包。從這以後,林樺的食慾如同猛獸被喚醒,逐漸變得不受控制。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像一頭豬,一頭變態豬」

2016年發布的《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顯示,在尋求減重治療的患者中,暴食障礙的患病率高達20%~30%。

在中國,約有95%的進食障礙患者是女性,她們當中,絕大多數是因過度減肥患病的年輕女性。這些女孩,往往擁有很強的自尊心,林樺也不例外。

在食量暴增的同時,林樺逐漸開始逃避社交。她害怕見人,害怕別人看出她異常的身形——瘦小的四肢,卻鼓著青蛙般的肚皮。

她更不願意的,是讓別人看見她進食的樣子。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很多人持這樣一種看法:如果說減肥和節食是自律的體現,那麼肥胖和暴食則代表著墮落。林樺不想被看作是「自暴自棄」的那一類。為了不讓外人看出自己吃得多,她在無法拒絕的聚餐時只會吃幾口裝個樣;買菜時,她會特意分開到多家攤位購選。

有次朋友突然造訪,瞅見桌上擺著剛出鍋的兩大盆紅薯,詫異地問她。林樺掩飾說,這是她一星期的量。

夜晚是情緒的潰口。好幾次,林樺跑出出租屋,在深夜的街道上,邊走邊吃,邊吃邊哭。

很多像林樺一樣的進食障礙患者都有一種「病恥感」,暴食導致的身心痛苦無法對人傾訴。林樺將自己關在家裡,不回微信,不接電話。

「我覺得我特別詭異,像一頭豬,一頭變態豬。」

因為暴食症,林樺很難集中精力。寫小說、拍作品、讀研究生,這些原本清晰的規劃,變得模糊,她甚至差點兒無法畢業。

朋友要去北京工作,林樺實在推脫不掉,與他見了一面。飯桌上,林樺第一次聽到了朋友們的近況:有人出國留學,有人在考研,有人已經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大家都在前進,在成長,只有我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

「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林樺心想,她還要回南京上學,還想要拍自己的畢業作品。

「我不想有人再因為這個病死去了」

下定改變的決心後,林樺嘗試了很多方法。

回到南京,林樺去看了精神科醫生。醫生無法針對進食障礙給出專門的治療方案,但開了抗抑鬱藥物。林樺上網搜索,甚至通過中國知網查詢了百餘篇文獻,但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

很多患者面臨和林樺一樣的窘境。在國內,只有兩家設有進食障礙專科的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更多情況下,進食障礙患者只能選擇去當地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

有人恥於去精神類科室就診,有人內心抗拒自己患上了精神類疾病。進食障礙有低就診率的特點。《柳葉刀》雜誌2020年3月刊發的論文《進食障礙:急需創新和進步》中指出,只有約20%的進食障礙患者尋求治療,且往往是在病情發展的晚期。

江西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範長發回憶說,「曾經有個大學生,因為厭食瘦得不成樣子了,老師同學看不下去了,才硬是把他送來醫院。」

林樺的媽媽看出異常,幾次提出要帶她去看病,都被林樺粗暴地拒絕。直到某次爭執後看見媽媽一言不發回房偷偷抹眼淚,林樺心軟了。

林樺慶幸去了醫院,「至少,醫生可以保證你的生命安全,讓你不至於死掉」。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並發抑鬱導致的自殺。

「很多進食障礙患者伴有嚴重的抑鬱情緒,營養狀態和激素水平也不好。」範長發建議,嚴重的進食障礙患者應住院治療。

在林樺看來,進食障礙患者的心理問題更難康復。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父母一直陪著她,還幫助她拍攝了短片《月月減肥日記》;身邊的朋友也能夠理解她,得知情況後,主動來看望,帶她出去散步。

康復期間,林樺慢慢意識到,更瘦不一定更美,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人人都像林樺一樣幸運。有的進食障礙患者康復出院後,又在就業壓力面前病情復發;有人花了大量時間治療,仍不能擺脫對「瘦」的執念;有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寬容,哭著吃下更多的食物。

林樺開始在視頻網站上分享自己康復的經歷。原來只有兩個粉絲的她,現在可以收穫幾十萬播放量。很多人向她私信求助,她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和自己有相似經歷的人。

「當一個非常絕望的患者在搜尋引擎上輸入『暴食症』的時候,他看到的一切都會影響他。」林樺對收到的求助信息很謹慎,總是建議對方一定要去就醫。「我們要離開這個煉獄,至少不被它毀滅,我不想有人再因為這個病死去了。」 林樺說。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皆為化名-

(俞露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進食障礙需要「家庭治療」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雲告訴記者,有些人看上去瘦骨嶙峋,非常嚇人,其實他們都是進食障礙的受害者。 孫醫生曾遇到過一名「進食障礙」患者王某,「這女孩瘦得皮包骨,是一名20歲的大學生。」從3歲開始,王某父親就長期在外工作,身邊只有母親照顧。而母親對王某有很強的控制欲,母女倆經常因為小事爭吵。在王某看來,母親無時無刻的關心和愛護是一種束縛,她渴望更多的個人空間。她漸漸沒法面對人際關係的矛盾,只有關起門來與自己的身體作對,食物就變成了她得心應手的武器。
  •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的一組症候群。這組疾病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屬於精神類障礙。
  • 「原來不止我一個」曾經患有過進食障礙(厭食症)
    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女孩存在著「外貌焦慮」的問題。    「你要比別人更愛你自己」  厭食症與暴食症的統稱,叫進食障礙。從病理學歸類來看,更屬於一種精神疾病。  2017年,全球約有1700萬人,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
  • 進食障礙嚴重嗎
    核心提示:  有一種關於飲食的疾病叫進食障礙,通過字面意思我們基本上也可以得知,這是患者某程程度上厭食,這種進食障礙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以及神經性貪食症,兩種極端性的飲食方式,他們共同屬於精神類障礙。進食障礙是一種表現非常異常的行為,並與身體的其它疾病共存在。
  • 進食障礙|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進食障礙是一種嚴重的、致命的疾病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僅僅在美國,就有2400萬——所有年齡段的、男人和女人,罹患這種疾病。2. 進食障礙不僅僅關於減肥不良的身體形象毫無疑問是造成進食障礙的一個因素,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許多進食障礙患者同時存在抑鬱、焦慮甚至強迫症的問題。
  • 如何判斷患有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在臨床屬於一種精神障礙,一般患者會出現便秘、消瘦、嘔吐等情況,但是因為這些症狀往往和消化道疾病比較相似,誤認為是消化道疾病,所以病情會被一些患者忽視,那麼進食障礙的診斷要求是什麼?進食障礙在臨床分為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這兩種診斷的標準是不一樣,具體的診斷標準是:1、神經性厭食症診斷標準有明顯的體重下降的情況,而且能夠用肉眼可以看出來,大多數的患者會出現自我誘吐、過度的運動,而且服用過食慾抑制劑或者利尿劑等;沒有很強的食慾,很多患者會出現飲食的時間比較長或者飲食的數量有明顯的減少;有明顯的不良現象,像身體消瘦等。
  • 進食障礙患者,住院後的感受是什麼
    原創 Birdy M SMHC進食障礙診治中心Birdy M是2020年11月份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住院的休養員之一。我自知自己有進食障礙已經有幾年時間了。曾經因身材、身體健康和情緒等原因而養成了比較嚴格的進食習慣。而我天性是一個熱愛美食的人,壓抑了很久的食慾在某次被喚醒後,便好似脫軌的火車,朝著一個令人恐懼的方向快速前進。那以後,我開始狂吃,會吃下很多以前生病時不敢碰的食物。
  • 進食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性別色彩」
    ▲ 進食障礙的發病在國內還處於增長期,患病人群普遍呈現年輕化、低齡化,患病高峰年齡為13~18歲。▲ 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具有「性別色彩」的心理疾病:患者90%~95%都是女性。當下社會對女性的畸形審美標準,是誘發女性患上進食障礙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門不應把健康和體重完全畫等號,建議儘快對學校心理老師開展進食障礙方面的培訓。
  • 筆記|《變態》C8 進食障礙
    (2)在神經性貪食症中,與進食數量同樣重要的一個診斷標準是:進食行為是不能控制的,即當病人想停止暴食時卻停不下來。(3)神經性貪食症病人還會採取一些補償性行為,以防止暴食引起的體重增加。(4)將對自己的評價或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體重和體形,也是神經性貪食症病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 藏在食物背後的恐懼:進食障礙群體調查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六院」)是我國最早從事進食障礙診療的精神專科醫院,設有進食障礙診療中心。中心負責人張大榮主任醫師是國內進食障礙治療領域第一人,已從事進食障礙治療30多年,她組織成立的北大六院進食障礙病房是國內最早收治進食障礙患者的專科病房。張大榮說,進食障礙的患病率在我國有著逐年上升的趨勢。
  • 「不好好吃飯」-淺談進食障礙
    患者是否很擔心食物令自己肥胖 患者是否有抑制進食或暴飲暴食的表現? 如果以上問題你的答案都為:是;那麼你可能要警惕抑鬱症的共病:進食障礙。 攝入食物,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動作。 進食與情緒變化兩者相互影響。
  • 「暴食」之痛 | 我不是餓,而是進食障礙
    「一個原因是和他們吃飯我沒有辦法放開,回家自己又會吃更多的東西。」她說,「另一個原因是,雖然我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外貌和體重,但不喜歡他們那樣說我。我就是想吃,關他們什麼事呢?」因為暴食而不願社交,在獨處時又會吃更多的東西,這樣的一個「死循環」帶給小利的不僅是體重的增加。她漸漸發現了自己身體的其他變化,比如走一點路就氣喘籲籲,晚上睡覺時心臟不舒服,以及大腿外側長出了「難看」的肥胖紋。
  • 進食障礙患者多數都有減肥經歷 需要脫癮治療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有一個開設了10年的進食障礙門診。這裡看起來和別的診室沒有什麼不同,但每到暑期,這裡不僅一號難求,住院病區更是一床難求。北大六院進食障礙病區主任醫師李雪霓說,進食障礙患者以青少年和年輕人為主,暑期到來後,進食障礙門診也會進入一年中的就診高峰。過度減肥減出一身病周一上午,是李雪霓的門診日。
  • 進食障礙和抑鬱症有何關係
    核心提示:進食障礙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狂食障礙等。青少年女性和年輕婦女多見,約佔進食障礙的90%,進食障礙也可以發生在老年婦女和男性,但並不常見。狂食障礙在成人和過重婦女更常見。
  • 進食障礙,治療有新法
    受訪專家/廣州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教授 舒建昌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胡穎儀在醫院消化內科,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大有人在,主要是中風昏迷、因食管癌等吞咽困難,無法經口攝取營養的患者。據統計,腦卒中後吞咽困難的發生率可達37%-78%,伴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為48%。
  •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更容易有進食障礙?
    2020年7月在《自閉症研究》雜誌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進食障礙的自閉症母親比沒有飲食障礙的母親表現出更多的自閉症特徵,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進食障礙和自閉症之間的重疊可能會導致女性自閉症的診斷不足。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這些問卷測量了自閉症中常見的一些特徵,包括社交障礙,刻板行為等。自閉症孩子的母親中有2%患有進食障礙,而父親和兄弟姐妹中這一比例不到1%。
  • 與進食障礙抗爭:感受生活本質的改變
    本文作者患進食障礙,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住院治療,目前已經出院。他將自己與進食障礙抗爭的歷程和感悟分享給讀者,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為什麼現在才動筆開始寫這篇感受,不是因為忙也不是因為不願意去回憶過去的日子,而是因為我想要更多的感受到現在和過去的區別,更多的感受到生活本質的改變之後再去回憶,再去對比,再去慶幸…進食障礙,一個聽起來甚至不像是一種疾病的疾病,它折磨了我8年,甚至多次的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高中的我,不知是學習壓力還是對於體型和外貌的自卑,我開始了催吐,認為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減肥方式,過程也沒辦法詳述了
  • 進食障礙(厭食、貪食、暴食)醫生排行榜2.0
    1、張大榮 神經性厭食、貪食、暴食障礙以及抑鬱、焦慮、強迫等著名精神醫學專家【所屬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人物概述】全國著名精神醫學專家。北京怡寧醫院院長。師從我國第一位精神衛生博導沈漁邨院士。她和她的團隊命名了中國進食障礙譜系相關疾病的名稱,制定相關診斷標準與治療指南,並開設中國第一個進食障礙病房。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學組名譽組長。
  • 專家漫話——進食障礙
    專家漫話——進食障礙 2020-12-16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把食物當魔鬼,瘦到28公斤,甚至自殺,進食障礙到底是什麼病?
    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他們是為自己好,但又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沒有辦法讓其中任何一個化解,這個病真的好可怕!」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