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
因為事先做了功課,林阿姨一早就搶好了露天影院裡最當中的觀影位置。這還不算什麼,她一口氣搶到了餘下14場露天電影門票,一場都不能少。
「在家裡憋得實在受不了了!」林阿姨說。作為資深影迷,以往她每周要去三四次電影院。春節之後,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影院一直關閉,直到7月20日,終於宣布復工。好消息接踵而至,這廂剛剛宣布影院復工,那廂就傳來電影節回歸的消息。
電影節一票難求,露天放映成了林阿姨「解饞」的小菜。
優質影片走出影院、走進社區,是每年夏季上海老百姓幾乎人人可享的文化普惠大餐。這種誕生於文化消費定量供應時代的放映模式,在電影市場繁榮的今日,承載著是讓電影回歸大眾娛樂的使命。人們在光影交錯間,看見城市生活的煙火氣。
所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的國際電影電視節仍然秉持公益惠民的原則,在上海全市7個商圈、浦東新區36個社區進行露天放映。
攝影:楊舒鴻吉在上海老知青徐壽道的前半生裡,走進電影院的機會極少,因為那個年代能吸引他的電影並不多。
「今天主要是來找找回憶的。」7月25日,普陀區環球港露天電影開幕,他看著銀幕上播放的老電影《舞臺姐妹》說:「這就是我當年看過的。」
徐壽道年輕時在江西插隊,後被分配進一家工廠當工人。當時廠裡開展了很多文化活動,每周都會組織看電影。「那個時候電影主要就是放八個』樣板戲』,重複看,就膩了。」徐壽道回憶。
因為可供觀看的影片少,慢慢的,他也就不怎麼愛看電影了,就連談戀愛期間也沒怎麼進過電影院。
7月25日是周六,來看電影的觀眾不少。徐壽道和妻子佩戴著口罩,端坐在放映場地中,靜靜觀看銀幕上閃爍的光影故事。出於防疫需要,主辦方將椅子之間的距離設置為間隔1米。在觀影過程中,他和妻子稍稍坐近了一些,以便一把扇子扇出的風能夠讓兩人都享受到清涼。
攝影:楊舒鴻吉環球港當天上映的電影《舞臺姐妹》是一部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4年拍攝的劇情片,由上海導演謝晉執導,謝芳、曹銀娣等主演,於1965年上映,講述了越劇藝人竺春花、邢月紅在舊社會受盡壓迫的悲慘生活,以及她們在新社會得到解放、重生的故事。
「這是一部4K修復重映版本。露天電影在片源選擇上會照顧到各年齡層的觀眾。」上海普陀區文旅局產業科負責人謝義解釋了為何選擇這部影片開幕。
這也是環球港商圈第一次承接露天放映活動。
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是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影視類國際文化活動。上海國際電影節能進行露天展映,得益於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疫情防控絕不能鬆懈。
為了保證現場的觀影秩序,做好防疫工作,環球港露天放映當日的影票,觀眾需通過網絡途徑提前預定,預定成功後再到現場指定地點兌換紙質門票,最終憑紙質門票通過防疫檢查方能入場觀看。
界面新聞記者在環球港放映點看到,觀影區用圍欄圍住,整整齊齊擺放了100張椅子,座位與座位間隔不少於1米。
電影開場後的半小時內,如果還有觀眾未到場,主辦方就會取消免費觀影資格,讓現場排隊的觀眾進入觀影區。
攝影:楊舒鴻吉實際上,電影開始不到半個小時,場內就已滿座。未能預約入場的路人也未感失望,他們倚著圍欄站著觀看。
由於不斷跟圍觀群眾解釋預約流程、提醒防疫事項,負責檢票、防疫工作的小蔣喉嚨逐漸沙啞。她是環球港市場部工作人員,因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周末被抽調過來支援露天放映。
按照要求,除了線上預約、憑票入場之外,她和同事要為每一位進入觀影區的人員開展體溫測量、隨申碼檢查、信息登記核對等工作。未戴口罩、隨申碼非綠、體溫37.3℃以上者不得入內。
同時,現場也準備了洗手消毒液、一次性外用口罩、清涼油等防疫和防暑用品。
小蔣向眾人介紹,每人可以預約多個場次,每人每場限約一次,每場100人,約滿即止,如要觀影需要自備雨具,以防天氣變化。
大寧音樂廣場的觀眾。圖片來源:上海國際電影節她說得沒錯。露天電影,最緊要的是天氣。
本世紀最長的梅雨季剛過,悶熱的傍晚隨時可能下雨。為了避免天氣變化影響放映,位於靜安區的大寧音樂廣場在放映前三天搭建了一個塑料大棚,高約五六米,佔地200多平方米,在保證安全距離的情況下,可容納至少50名觀眾。
「我們以前去各地路演《我不是藥神》,都會下雨,今天下午很悶,我還在擔心,結果現場有這麼牛的一個大棚,而且導演大鵬也來了現場,我就更放心了。」周六的夜晚,導演徐崢出現在了大寧音樂廣場的露天放映開幕儀式上。
《我不是藥神》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緣分頗深。2018年,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首映的影片,《我不是藥神》曾進行過一次千人場次的點映。
為了這次露天電影放映,徐崢特地協調了幾部電影的版權,在選片時,他還特地提出建議,希望多些喜劇作品,在特殊的時期裡,用電影給觀眾帶來歡樂。徐崢說:「希望影迷可以通過電影,找到生活的幸福感。」
導演寧浩的電影公司壞猴子影業就註冊在上海,被電影節邀約了《我不是藥神》後,又提出「古裝片老百姓看著更熱鬧、更喜歡」,於是貢獻出了《繡春刀》。
上海土生土長的導演韓寒一聽到露天放映的消息,也主動拿出了自己的電影作品《飛馳人生》。
幾大商圈露天放映的影片,既有承載幾代人記憶的《大李小李和老李》等經典電影修復版,也有近年口碑票房俱佳的《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藥神》《飛馳人生》《葉問4》《攀登者》等,還有近年來各大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熱門影片,如《綠皮書》《弗蘭茲》《海街日記》等。
8月3日至8月7日,在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舉辦期間,還有30部左右的劇目將在商圈和社區進行線下展映。
7月25日,大寧音樂廣場舉辦露天放映活動。圖片來源:上海國際電影節為了保證戶外夜晚放映的效果,讓觀眾「看得更清,聽得更真」,大寧音樂廣場專門準備了2K專業放映設備和音響系統。
「我們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這兒有擋雨遮陽的大棚,畫面也很清晰,現場配備的便民服務也都很齊全。」吳阿姨曾從事財務工作,如今已經退休,她已經記不清上一次看電影是什麼時候了。她拿出手機,用微信語音告訴群裡的姐妹們,家門口就能看電影啦。
「今日已滿場,明天再來看吧。」放映開始後,還有不少觀眾在入口詢問露天電影放映事宜,在被告知已經滿場、需要實名預約才能入場觀影后,幾位市民拿起手機拍下了放映時間表。從7月25日到8月7日,大寧音樂廣場每晚都將播放一部露天電影。
7月25日,導演徐崢和大鵬參加大寧露天放映開幕儀式。圖片來源:上海國際電影節設在浦東新區36個社區的露天放映點則將從26日起帶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的12部影片,其中既有今年「一帶一路」電影周展映的新片《白雲之下》《銀行家》《在13000英尺高的安妮》等,還有獲得2018年「一帶一路」電影周媒體關注電影人榮譽的中國影片《柔情史》等。
這些影片從「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各國成員機構的推薦中遴選而出,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風光,將是難得的觀賞體驗。
「如果市民喜聞樂見的話,我們會考慮將這樣的露天放映活動年年辦下去。」上海市普陀區文旅局產業科負責人謝義表示。
攝影:楊舒鴻吉夏夜涼風習習,觀看電影的人們聚精會神。作為電影放映技術人員,陸旻昱卻無暇放鬆。
在一個不到2平米的放映間內,一臺與主流影院同款的放映設備正在高速運轉。上海永樂影視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陸旻昱,負責為環球港的露天放映活動提供設備支持。這也是他從事電影放映工作以來,首次參加露天放映。
一組組數據正在眼前的小屏幕上跳動,他盯著這塊小屏幕,甚至都不敢低頭看一下手機。狹小的放映間無法落座,陸旻昱在電影播放期間只好全程站立,關注設備參數,保證電影播放順利。
「和影廳放映不同,電影放映設備到了戶外,溫度是我最擔心的。一旦某一個部件溫度過高,就會讓電影播放卡殼,影響觀看體驗。」陸旻昱說,「此前的測試都比較正常,沒有出現問題。」
為了避免下雨對設備造成損害,主辦方臨時搭起了一處活動板房充當放映間。唯一的一根風管是給設備通風降溫的,加之機器仍在不斷散發熱量,放映間內悶熱難當。
攝影:楊舒鴻吉受疫情影響,他所在的企業在過去半年中處於運營緊縮的狀態。「除了偶爾出去維護下設備,幾乎都是閒著,獎金也沒了。」陸旻昱透露。
但他心裡並沒有太多恐慌:「因為疫情總會過去的,而且現在影院不是已經開了嘛。」
在大寧音樂廣場的露天電影開幕儀式上,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高韻斐表示,觀眾對電影的熱愛,也讓大家看到了電影產業的方向,希望中國電影未來實現更好的發展。
「久違的電影回來了。」他說。
不管中國電影前路如何,電影節不能沒有露天電影,就像夏天不能少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