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報》9月23日報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西海岸的麥格理港(MacquarieHarbour)淺沙洲上,在21日發現270頭領航鯨擱淺,在22日開展救援行動後僅救回25頭。不料在23日,在目前鯨魚擱淺地點南部大約7-10公裡處,再次發現約200多頭領航鯨擱淺。
換句話說,澳洲西海岸在3天來共有470頭領航鯨集體擱淺,為澳洲現代史上最慘烈、最大規模的鯨魚擱淺事件。更不幸的是,新發現的200多頭領航鯨大部分已經死亡。
野生動物管理局西北區域負責人迪卡(Nic Dekaa)表示:「從空中看來,它們看上去並沒有處於需要救援的狀態,大多數領航鯨似乎已經死亡。但是我們將等待專家的建議,然後才對我們的工作作最後決定。」「之所以沒有另外200頭鯨魚擱淺,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海水顏色比較深,位置也更加偏僻。」
研究顯示,鯨豚擱淺容易因日曬死於脫水。一方面厚厚的脂肪層可讓它們深海中保持溫暖,不過一旦擱淺,皮膚表面迅速過熱,最後脫水死亡。另外在沒有水支撐的情況下,可能會被自己的體重重量壓死;或者出現氣孔被水淹沒無法呼吸而死亡。
海洋生物學家克裡斯·卡萊恩(Kris Carlyon)表示,整個營救行動需要幾天時間(非常困難)。一是大部分領航鯨擱淺的地方需要乘船才能到達,增加了營救難度。二是領航鯨的體型巨大,需要設備將其拖回到深水中,再藉助潮水將其推回大海。
到目前為止,救援隊已出動裝有特殊吊索的船隻,約引導了25頭領航鯨重回深水中。但不久後,又有少數領航鯨重回岸邊再次擱淺。卡萊恩表示,隨著時間的流逝,擱淺的領航鯨的生存希望就越渺茫,最後很可能只能選擇安樂死。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次出現470頭領航鯨的集體擱淺,但推測這群領航鯨在靠近沙洲附近覓食迷失了方向,或者跟隨了偏離航道的鯨群成員。
另外處理鯨群S體也是一個艱巨的行動,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拖出海面進行掩埋。由於領航鯨實在太多,而且每頭在3噸左右,這需要一個大型墓地。不然留在原地的話,會吸引大白鯊等鯊魚前來啃食,導致大量鯊魚徘徊,增加人類活動的風險。
鯨豚集體擱淺的原因有很多,如噪聲汙染、地磁幹擾、太陽活動、極端天氣等等。但是為什麼塔斯馬尼亞海岸會成為鯨魚集體擱淺的「熱點」呢?
實際上,鯨魚集體擱淺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相當普遍,但是在大規模擱淺事件上,塔斯馬尼亞島海岸絕對首選。上一次涉及上百頭領航鯨擱淺是在2009年,約200頭領航鯨集體擱淺;接著就是1996年,西澳海岸約有320頭領航鯨集體擱淺。
鯨魚專家邁克·迪夫(Mike Double)表示,很難找出單一原因,可能是海岸線複雜的地形或洶湧的海浪令鯨魚迷失了方向。同時他不排除人類因素的影響,各種船運活動產生噪聲和塑料垃圾等都有可能導致鯨魚擱淺。
更令人唏噓和悲哀的是,鯨魚一旦擱淺,人類多數情況下都是有心無力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少扔一個塑料瓶或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