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寫了「自貢牧羊女」其實是來自西昌鹽源縣,有好些朋友不服氣。還有人說「自貢也有羊,自貢的羊一樣可以發現鹽。」其實,美國作家馬克·科爾蘭斯基在《鹽》一書中寫道:「人類尋找鹽的最初一個方式就是跟隨動物的蹤跡......」從這來看,全世界的鹽業應該都是動物發現的,但我們也沒有必要把人家的故事非要說成是我們家的嘛?實際上,自貢地區還真一個和「牧羊女」差不多的發現鹽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不是口頭傳說,而是有文字記載的。當然,故事的主人翁不是無名無姓的牧羊女,而是一位有名有姓的獵人——梅澤。發現鹽的動物,也不是羊,而是鹿。
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六七·富順監)載:「梅本夷人,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至三百尺,鹹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焉。」
古人的記載很短小精煉,民間的傳說就要有故事性得多了:
晉太康時期,獵人梅澤狩獵時,發現有一隻鹿並不怕他,而是繼續在吃地上的東西。這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梅澤想過去看個究竟。梅澤很快便發現剛才那隻鹿在添舐著地上的一塊石頭,石頭上有一泉水。梅澤也蘸點水來嘗,他發現水是鹹的,吃了以後感覺身體特別有勁。
於是,梅澤在該地安家,並打井三百尺,「鹹泉湧出」,並把汲取的鹽水熬製成鹽。同時,他還教會了當地人們最初的也是最簡單的原始打井煮鹽技術。
梅澤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打井取滷煮鹽的鼻祖,把他從獵人「升級」,供奉為井神,並修了井神廟。後來自貢的井神廟裡供奉的就是梅澤。
「梅澤射鹿」,或者「梅澤鑿井」,就是自貢地區土生土長的關於鹽的傳說故事。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的一個故事,一直沒有人去挖掘和整理,卻偏要去和鹽源縣爭搶「牧羊女」的「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