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我高中階段作文尼採、叔本華、亞里斯多德這幾位哲學大家幾乎是常客,這些享譽後世的哲學家的生平成就說實話對他們的了解都僅限於皮毛,但完全不妨礙對名言的引用。無他,只要引用文章就好像能夠提升一個階層,能夠裝逼。
為了讓我的文章更顯哲學,有在不起眼的書店找到一本尼採最早年著作《悲劇的誕生》譯本開始拜讀,從序言開始洋洋灑灑幾十節閱讀卻始終不得要領,拋卻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差異,哲學應用自如門檻還是很高的。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上面這段文字是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首段,根據浙江教學月刊社發布的文章稱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僅給到了39分,後面兩位閱卷老師都給到了55分的高分,最終經過作文審查組判定為滿分。
來看下這篇滿分作文的完整版:
總結來說就是「不說人話」,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經過豆瓣、知乎的輾轉,終於理解了這篇文章核心主旨:運用晦澀的語言論述出:對於傳統,我們需要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目:
這篇滿分作文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巨大爭議,褒貶不一。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但點評專家同時也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知名作家馬伯庸認為,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詞、生僻典故以及祓魅與賦魅,實踐場域的分野、理想期望範式等學術語句,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四個字來總結就是:辭不配位。他認為,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這位作者有閱讀量,有知識面,也有表達能力,戰術上選擇也沒問題,未來必有前途。只是在戰略上,千萬不要覺得這麼寫是一條好的出路。
網上爭議的點在於該篇文章過於生澀難懂,堆砌的生僻辭藻與引用的哲學大家並不配位,兼作導向的滿分樣板反倒不做出遏制歪風的姿態,甚至採納這篇故作晦澀的文章,隱約中助長走「報菜名」捷徑的風氣。這類型文章反而得到滿分,很容易誤導後來的高考考生。
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基礎等級是合格標準,題意、中心、內容、思想、感情五個向度,每個向度分為四個等級;發展等級是高分標準,要求豐富、深刻、文採、創新。
一篇好文章的誕生知識的儲備和勇氣都是不可或缺的,對於高考考場上更為嚴苛,短時間的應試作文更加考驗考生的知識儲備和臨場發揮,但也希望閱卷組能夠同時兼顧閱卷標準,讓高考考場上少一些「不說人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