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簡單而言,很多東西不需要學習就知道。在《論語·季氏》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事物的原理的人,是最厲害的。通過學習而知道事物的原理的人,就稍微差一些了。並且,孔子自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
那麼,他覺得誰是生而知之者呢?老子。孔子對老子的評價很高,認為他什麼都知道,甚至達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地步。所以對老子非常崇拜,認老子為老師。
在將夜中,夫子幾次提到寧缺是「生而知之」,他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夫子看來,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沒辦法知道昊天的規則。或者沒有辦法提前知道事物的存在。
包括聰明如夫子。他通過他強大的學習能力,逐漸的知道了昊天的規則,與昊天一直都到將夜。但是,他沒有辦法去打破昊天的規則。
他用他的一生,看遍所有人。他也能知道所有人,但是這所有人,他都能看透。唯一看不透的,就是寧缺。
孔子評價老子時說,老子就像龍一樣,見首不見尾,讓人看不透。
那麼,《將夜》寫到這裡,甚至有點將寧缺比作老子的意思了。但是其實不然。夫子只是覺得不能看透寧缺,是因為他覺得,和昊天鬥的希望,或許只有落在寧缺身上,會比較大一點。
雖然夫子看,不透寧缺,但是,他並沒有執著於自己的身份,對寧缺這個徒弟的言語進行排斥。而是不斷的思索寧缺所說的「月亮」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將夜》的大唐,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唐。《將夜》的大唐,是一個沒有月亮的大唐。所以,人們很害怕夜晚。因為夜晚沒有光亮。
人們懼怕長夜將至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長夜裡沒有光亮。由於寧缺一直在「神秘地嘮叨」月亮的事情,卻引起了夫子的興趣。小說快到最後,夫子將自身化成了月亮,不得不說,這多半歸功於「生而知之」的寧缺的功勞。
雖然夫子知道寧缺最終有可能戰勝昊天,甚至「撕破」長夜,但是他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將自己化成了寧缺口中的月亮,懸在天上,給人們在黑夜裡帶來了光明。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夫子尋求了一生的「道」,在遇到寧缺後,最終以月亮的形式,成為了昊天世界的一個規則。成了一個「絕對的光明」的存在。
夫子看不透的寧缺,是那個生而知之的寧缺。最終也如他所願,打破了昊天的長夜,為整個昊天世界,迎來了真正的絕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