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的運動是複雜的,有三個運動面,分別是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如下所示。足在矢狀面的動作分為背屈和蹠屈,在水平面的動作分為外展和內收, 在冠狀面的運動包括內翻和外翻。
常見的兒童足部畸形在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三個平面中都有表現,這些畸形都有其特定的病理學名稱,如下圖所示,在冠狀面足呈現內翻或外翻的變形稱為內翻畸形或外翻畸形;足在水平面內呈現出的內收或外展變形稱為內收畸形或外展畸形;足在矢狀面內呈現出的背屈或蹠屈變形稱為跟足畸形或馬蹄足畸形,其中馬蹄足畸形又通常稱為尖足畸形;而在三個平面中共同運動時,還分為旋前畸形和旋後畸形。
踝關節由 3 塊骨構成,是一個複合關節,包括脛距關節、腓距關節和脛腓關 節。踝關節是一個鉸鏈關節,關節良好的吻合再加上內側韌帶、前後距腓骨和跟 腓骨韌帶使之非常穩定。當中樞神經病損、周圍神經損傷、足踝部骨關節和軟組 織損傷出現時,人體會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肌肉痙攣或攣 縮、肌力不平衡、骨骼和關節發生變形等。這些異常的模式出現將會導致足呈馬 蹄足狀改變,也稱作尖足步態,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足部畸形。
足在冠狀面的主要運動是內翻和外翻運動。參與足的內翻和外翻運動的主要 關節是距下關節,它是足部的一個複雜關節,位於距骨下表面與跟骨接觸的部分。 由於距骨亦是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通常一起描述。距 下關節可以承受並傳導人體的重量,並且協同踝關節一起運動。距下關節圍繞 距下關節軸進行旋轉,距下關節軸在矢狀面和水平面上都是傾斜的。在水平面上 從足的長軸向內傾斜大約23°。在矢狀面上,從水平面線傾斜大約40°。按照旋轉 的方向,可以分為外翻、中立和內翻三種狀態。其中外翻是指距下關節外翻位的 狀態,此時在冠狀面內,足跟軸相對於重力線向外側偏斜。內翻指距 下關節內翻位的狀態,在冠狀面內,足跟軸相對於重力線向內側偏斜。 而中立位是指距下關節即不內翻,也不外翻的狀態,在冠狀面內,足跟軸與足的重力線重合。
足在水平面內的主要運動是內收和外展運動。足的內收和外展運動主要參與 的關節是跗蹠關節。跗蹠關節是由第 1~5 蹠骨基底部、楔骨和骰骨構成的平面 關節。其中,內收是向身體中線靠近的運動,而外展則是遠離身體中 線的運動。跗蹠關節的變形時導致出現內收畸形和外展畸形的主要原 因。內收畸形是指足部結構在內收位置上的定型,外展畸形是指足部結構在外展 位置上的定型。
足具有獨特的性能,在需要時能使26塊骨變成單一的固定單元,使足成為剛 體,也能在需要時變得十分靈活和柔軟。行走時足的活動處於剛體和彈性體這兩 個狀態之間切換。對足部的研究有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方法。對兒童足部 矯正來說,主要是從靜態站立穩定性和動態穩定性來控制足的異常運動。生物力 學研究是從力學的角度來分析人體的運動機制,為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的發展提 供有力的理論基礎。
兒童足部骨骼的主要特點跟成人是有所差異的。在兒童的骨成分中,無機鹽 較少,而軟骨組織較多,骨內的有機物和水分比例較高。這樣就構成了兒童足部 骨骼的彈性比較大,所以比成人骨骼更容易發生變形。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 中,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發生變形。因此,在兒童發育期對足部畸形進行早期幹預治療,可以有效的矯正畸形。對這些疾病導致的足部畸形進行正確的以生物 力學為手段的矯正治療,能有效的治療足部畸形、控制異常姿勢,對改善患兒步 態,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骨骼的生長和發育貫穿了兒童整個發育期, 直到成年。在這些年裡,骨骼骨化,足弓形成,肌肉和肌腱發育強健,足部融合 為一個功能體。儘管大多數嬰兒出生時足部正常,但是先天性兒童足部和下肢疾 病仍然發病率較高。有些青少年的足部和下肢病變由兒童期逐漸形成。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因此兒童的基數也很大。根據我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 口普查及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兒童的肢體殘疾人數 已經達到了89.9萬。很多疾病會導致一些原發性或繼發性原因,從而造成兒 童足部畸形,如: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骨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導 致足踝畸形的常見疾病有腦癱、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脊柱裂、唐氏綜合症、骨骼 發育畸形、韌帶結構異常、周圍神經損傷、進行性肌肉萎縮症等。其中,最為常 見的是腦癱和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本文節選自本人的博士論文「兒童足踝畸形矯形的生物力學研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請尊重作者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