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沒出生之前,總想著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十分和諧的溫馨場面,可等二寶出生了,立馬變成了一地雞毛。
高中同學梅結婚較晚,生頭胎的時候已經34歲了,老大剛兩歲的時候,梅意外懷孕了,老公和婆婆都很高興,勸她把孩子留下,「兩個孩子差兩三歲正好,一個也是帶,兩個也是養,雖然累點,但一塊就養大了。」
梅考慮自己已經是高齡產婦,既然懷孕了,不如就把孩子留下吧,誰讓孩子和自己有這個緣分呢。現在他家老大4歲,老二1歲多一點,整天過得雞飛狗跳,難帶的不是老二,而是老大。
自從二寶出生後,老大就各種作,老二吃奶,老大用腳踢他,「我要媽媽,我要媽媽。」晚上老二睡著了,老大睡不著,就用手拍老二的頭,非要把老二拍醒,有時還會趁家人不注意,把蹣跚學步的老二推倒。
比起老大對老二的不友好,更要命的是老大似乎也變小了,之前已經喝純牛奶了,可弟弟出生後,他也哭著鬧著用奶瓶喝奶,吃飯也不自己吃,非要爸爸媽媽喂,而且無法坐到餐桌旁吃飯,常常需要追著喂,一頓飯下來要折騰一個小時。每天去幼兒園也像打戰一樣,從家一直哭到幼兒園。
梅子跟我說,她從來沒想過生了老二,老大會變成這個樣子。沒生老二之前,老大很懂事,上幼兒園都很順利,以為自己把精力放在照顧老二身上就可以了,不曾想老大比老二還難帶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老二的出生,家人的關注重心從老大轉移到老二身上,老大感覺自己被「拋棄」了,所以會對二寶羨慕嫉妒恨,他打二寶,不讓二寶吃奶和睡覺,就是典型表現,同時他又希望父母還像以前那樣愛他,希望自己回到小時候,像二寶一樣用奶瓶吃奶,讓爸爸媽媽餵他吃飯,通過行為退化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關注與疼愛。
現在我們知道老大突然的情緒變化和行為退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那麼,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01首先,不要斥責大寶,給孩子獨一無二的愛
原本多一個孩子,生活方式就需要重新調整,現在不僅要照顧二寶,大寶也跟著找茬添亂,家長沒有點定力,往往會情緒失控,這讓原本情緒不佳的大寶火上澆油,家裡不雞飛狗跳才怪呢!
所以要讓大寶有所改變,家長先要做出表率,先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理解大寶情緒的變化,抽出一些時間陪大寶,在陪伴大寶時,要給他獨一無二的愛,不能一邊照顧二寶,不邊陪大寶,要給大寶一定的時間,獨自「佔有」父母,讓孩子體會到這一刻爸爸媽媽是他的,不會有人來打擾。比如,每天睡覺前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02其次,讓大寶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
大寶行為退化,一方面是因為想和二寶爭寵,還有一方面他對自己的認知有問題,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和二寶是不一樣的,所以,他會要求用奶瓶喝奶,要爸爸媽媽餵飯。
要想讓大寶不那麼煩人,我們要告訴他已經長大了,可以對他說:「你和弟弟(妹妹)比,你已經長大了,比弟弟(妹妹)強多了,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背著書包去幼兒園了。」
這樣口頭上說,可能沒有說服力,我們可以給大寶分配一些任務,比如,我們在做飯的時候,讓大寶和我們一起擇菜,然後誇獎他,「你真長大了,都會擇菜了。」這樣做孩子能感受到成長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孩子,自然就不會和二寶比,做一些幼稚的行為了。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我們不能只看他的行為,還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解開心結,孩子才能改正不良行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