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的命是空調給的。尤其進了七月,動輒三十幾度的桑拿天,又悶又溼,沒有空調根本就活不下去。可是古人又沒有空調,夏天如何度過呢?你們以為我要說用冰的事麼?才不要呢,以前的時候,寫過文章系統地介紹過古代冰政。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個高級貨——水冷空調,在唐宋之間曾經風行一時的消暑神器。
唐朝水冷空調是什麼樣的?
宋代王所撰《唐語林·豪爽》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玄宗時,拾遺(諫官)陳知節在盛夏的時候,被玄宗召往含涼殿問話。當時長安的天氣「暑毒方甚」,陳知節往含涼殿走的路上,已經是熱的汗流浹背了。可是一進含涼殿,馬上就像是換了個世界:含涼殿內陰翳涼爽,玄宗座後有水力驅動的「扇車」,就像現在的電風扇一樣。又有水力機械將涼水運送至大殿屋頂,積水不斷從屋頂流下,如同水簾,剛剛在外面覺得熱得要中暑的陳知節現在居然覺得有點冷。
接著玄宗賜座,陳知節一坐上覺得有些拔,他下意識地一摸,原來是石頭的,怪不得這樣涼。這個時候,陳知節就有點不適應,太涼了!可也沒有辦法啊,皇帝賜座,你也不能不識好歹啊,只能硬著頭皮往邊上坐,一半屁股靠在石頭上,一半懸空著。談了一會兒,皇帝又怕陳知節熱,命宮人端來冰屑麻節飲,這個跟冰沙差不多,吃了幾口,陳知節就有點受不了了,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叫了,再三跟皇帝請退。皇帝說不著急,再聊十塊錢兒的。最後看陳知節實在憋不住了,才放陳知節回去。含涼殿就這樣冷,玄宗還不斷冒汗,人和人的體質真是差別巨大啊。
陳知節剛趕到家,就躥湯兒了,接下來幾天都在躥,好不容易恢復了,感嘆道:「含涼殿不是人去的地方,以後我再不敢輕易上疏勸諫了!」
《唐語林·豪爽》:「玄宗起涼殿,拾遺陳知節上疏極諫,上令力士召對。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知節至,賜坐石榻。陰僯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復賜冰屑麻節飲。陳體生寒慄,腹中雷鳴,再三請起方許,上猶試汗不已。陳才及門,遺洩狼籍,逾日復故。謂曰:『卿論事宜審,勿以己方萬乘也。』」
含涼殿是唐朝專門避暑的地方,在大明宮主殿紫宸殿北,蓬萊殿的後面,靠近太液池,引宮外活水補充水源。因為水溫的變化總比氣溫慢,中午炎熱的時候,水還有些涼,並且水分蒸發能帶走熱量,臨水而居是夏季避暑的好辦法。含涼殿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建在水邊,以取涼意。這個殿試一早就有了,「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於含涼殿。」但一直到玄宗時才有水冷空調的記錄,含涼殿的水冷系統應該是玄宗時後加上去的。
這個水冷系統的驅動就是水力,而不是人力,《唐語林》中說的就是「水激扇車」,是利用了水流落差作為驅動的。這一點和五代十國時期前蜀花蕊夫人寫的《宮詞》中寫的「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還不一樣,前蜀的水冷系統是「水車踏水」,這個驅動是人力或畜力,可能前蜀宮殿沒有活水的條件,才使用人工的。但是水冷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通過水淋簷頭取涼的,也說明了,到五代十國時期,水冷空調還依然在使用。
使用活水為動力製造水冷系統給大殿降溫是個大工程,除了皇家有這個氣派之外,其他人即便是能夠置辦,也是不敢越制的。可是這樣方便有效的製冷方式,也不能只讓皇室玩啊,別人玩不起大殿,玩個小一點的也可以啊。於是達官貴人們就在自己家中,自降規格,給自家的亭子裝上這樣的水冷系統,三五好友相聚其中,涼風習習,可以為樂矣。這就是玄宗時期在貴族府邸中流行的「自雨亭」。
唐朝《封氏聞見記·卷五·第宅篇》記載:「至天寶中,御史大夫有罪賜死,縣官簿錄太平坊宅,數日不能遍。宅內有自雨亭,従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又有寶鈿井欄,不知其價,他物稱是。」
《封氏見聞錄》中的記載也是在玄宗年間,這是含涼殿水冷空調流行的一個表現,御史大夫王鉷家的自雨亭就是一個小型的含涼殿。只是太平坊內沒有活水,所用製冷的水應該都是來自井水,運送井水到屋頂,怕也是人工,靡費之處過於。
生活在中唐時期的劉禹錫寫了一首《劉駙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詩中提到的劉駙馬可能是憲宗安平公主駙馬劉異,詩描述了劉異在府邸的自雨亭中招待劉禹錫的情景。駙馬劉異擔任的是節度使,治所在,也就意味著,這種水冷設備,已經從都城長安擴散到了周邊地區的貴族中。
上面我們提到前蜀花蕊夫人寫的《宮詞》中也提到了水冷空調在五代十國時依然是盛夏不可缺少的避暑神器。
但是到了宋朝,可能因為氣候轉冷,這種水冷空調系統就逐漸消失了。夏天,人們依然會臨水而居,以取涼意,但是不再使用淋水的方式了。
宋李嵩《水殿招涼圖》是宋代李嵩所作一幅絹本設色扇面中國畫,我們看出圖中有人造的瀑布,但是沒有淋水設備了。
水冷空調的理念來源是拂國,又有中國人的創新
水冷空調這種方式為何在盛唐時期,突然出現?它是基於什麼樣的機緣產生的呢?我們在《舊唐書》中找到了一段這樣的文字: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拂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地方萬餘裡,列城四百,邑居連屬。其宮宇柱櫳,多以水精琉璃為之。……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梁。其俗無瓦,搗白石為末,羅之塗屋上,其堅密光潤,還如玉石。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書中提到的拂菻國就是東羅馬帝國,由於唐朝時,唐朝控制了西來的走廊,各國往來通道安定,文化交流頻繁,這種水冷系統就被帶到了中國。書中提到的「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跟含涼殿的效果是一樣的。
但是有一點,《舊唐書》中也提到了拂菻國的水冷系統「機制巧密,人莫之知」,即便到了宋朝人們依然不知道拂菻國水冷系統的具體結構。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製冷結果,或許是中國人有去過拂國,通過參觀拂菻國宮殿的水冷設備,自己就製作出來了,而且製冷效果槓槓滴,這就是中國人的可怕和可敬的地方了。
東羅馬帝國的水利系統很發達,但是原理是利用落差。到了中國要製作水冷系統,沒有落差怎麼辦?東羅馬帝國的發明豈不是就沒有用武之地了?中國人有的是辦法,像是花蕊夫人提到的使用人工踩踏水車提升的辦法,這種適用於沒有活水,沒有落差的地方。如果有活水而沒有較大落差,中國還有水車,通過活水驅動水車轉動,再利用水車上的竹筒,就可以將水自動提升到高處這是中國人的獨創。
為何水冷空調在盛唐出現,到宋朝中斷?
隋唐時期,中國的氣候偏溫暖,長安地區曾經十九年冬季無冰無雪,連柑橘和荔枝的分布區都北移了,到了夏天更是炎熱異常。《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夏,大熱,道路有渴死者。」《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德宗貞元十四年,夏,大燠。」據學者估計從公元661年到780年之間,中國的平均氣溫較往年有所提高,這一段時間主要是唐玄宗在位的時期,正值盛唐氣象,對外交流頻繁,經濟條件也跟得上,因此有能力製造龐大的水冷系統。在德宗之後,天氣轉涼,國力下降,並且與國外的交流中斷,宋朝之後沒有再繼續製作水冷系統,一旦斷了代,這個技術就失傳了,故而只有在盛唐時期出現,宋朝斷代。
不管什麼時候,對外交流,保持開放態度是有好處的,這也是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