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佛教的經典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是唐朝玄奘的譯著,全文260字。該《心經》共一卷現存異譯本6種。《心經》闡述了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則可獲涅槃證得菩提果。
劉宏偉律師執業19年以來由於龐雜的訴訟和非訴訟業務,經常性的:熬夜、透支、廢寢忘食、神經衰弱、失眠導致心神不定甚至焦慮和抑鬱,由於他認為「科學的邊界是宗教」,因此他沉下心去修心養性,誦讀《心經》中有三悟:
1、諸行無常:劉宏偉修得世間萬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是他最大的《心經體會》:諸法無常指的是世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中,上一秒和下一秒都是不同的世界,即使是本人也隨時處在嬰兒、幼兒、少兒、青年、中年、老年的細胞變化和死亡之中。正是有了對心經的這種感悟,使得劉宏偉修得了「世事滄桑心入定,雄心海嶽夢中飛」的頂級思想境界。結合劉宏偉誦讀的日本稻田和夫的《心》終於有了大徹大悟的體會「人活到極致,一定是修心和修行」。具體表現在劉宏偉認為心態決定一切,「一切始於心,終於心。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在多麼嚴酷的環境當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情緒所縈繞」。
這就是意志堅挺、內聖外王、善待自己、善自養心、心如流水、目取群山。
2、諸法無我:諸法無我是指自性,所有物體都有自性,所有有自性的東西都沒有自我。這就是劉宏偉參透的「跳出三界之外不再五行之中」和「本我自我超我」的崇高境界。因為所有的物體都是被其他物質所構成,而所有的物質又處於時刻變化之中,因此不會出現常態,有自性且不穩定。
有了「諸法無我」的認知,使劉宏偉有更高的胸懷和境界,也能很好的貫徹人生的「心法」,比如「精於一業」:一門深入探究到底,觸類旁通一通百通;日日創新:以不斷的思考讓業務升級,從而做到華麗轉身一飛沖天;「諸法無我」還有「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做到了這樣的「無我」就是「不自私自利」而是「大公無私」「大愛無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無我」而「施愛」,將工作成果的意義在心中提高。
3、寂靜涅槃:喧囂華麗是暫時的,而「寂靜涅槃」是永恆的,由於萬物都是不穩定的,最終會歸於寂靜,也就是空,最後都是平等的。比如說「酒色財氣」的問題?有多少紅塵中人被這四個字打倒和打敗甚至鋃鐺入獄,而劉宏偉律師則有《心經》的宗教思考「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大隱於野小隱於市」,做到了涅槃寂靜的消滅貪、瞋、痴「三毒」。世間一切皆苦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卻又執著於實體有我而苦惱。
劉宏偉律師是王陽明的粉絲: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毛澤東的《心之力》則把陽明心血和進化論思想有機的結合起來。
夫中華悠悠古國,人文始祖,之所以為萬國文明正義道德之始作俑者,實為塵世諸國中最致力於人類自身與天地萬物間精神相互養塑者也。蓋神州中華,之所以為地球文明之發祥淵源,實為諸人種之最致力於人與社會與天地間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華先賢道法自然,文武兼備,運籌天下,何等的揮灑自如,何等的英傑偉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摘自《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