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2021年打贏種業翻身仗,農業農村部圈定這幾大作物和畜牧品種
作者:周瀟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重點工作之一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生物育種作為前沿領域之一,將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1月13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回應記者提問表示,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打贏種業「翻身仗」,主要考慮抓三件事:重點是抓好種子資源庫和種業基地建設;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攻關和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抓好龍頭企業和營商環境,遴選一批創新強、潛力大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使之儘快成為我國種業創新戰略力量等。
(發布會現場,圖片來自國新網)
加強種子庫建設
曾衍德表示,要建設好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三大種質資源庫,這是我們搞好種業創新的物質基礎。同時,要抓好國家現代種業基地建設,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基地。下一步,要繼續提升基地建設水平,高質量打造國家南繁矽谷等種業基地,為農作物育種提供基礎保障。
今年年初,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前往位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調研,了解京西稻等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情況,並查看建設中的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施工進度。
據介紹,現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容量為40萬份,目前保存著44萬份種質資源,像京西稻、天津小站稻等戰略資源長期保存在庫。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2021年可建成使用,設計保存容量150萬份,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是育種自主創新前端的關鍵。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造就了極其豐富的物種,為我國種業全鏈自主創新帶來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像我國利用本土種質資源選育了雜交水稻,成效舉世矚目。美國通過引進我國大豆種質資源,培育了抗病蟲害大豆良種,後來美國大豆生產和出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另外,奇異果出口大國紐西蘭,依靠我國獼猴桃種質資源培育良種;生豬生產和出口大國德國,也曾靠我國土豬種質資源選育優良品種。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將推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加快建成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為對象,重點攻克並建設高通量、規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鑑定平臺,研製種質資源基因型鑑定和表型精準鑑定的質量控制體系,發掘攜帶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等。
李國祥還表示,世界上已經有跨國育種企業將我國種質資源中的優異基因發掘的成果申請了專利,將生物技術應用於種質資源鑑定評價、來發掘對育種具有遺傳優異的基因科技攻關的「基因大戰」已經開啟,打種業翻身仗已經刻不容緩。我國各類種子庫收集的種質資源仍有欠缺,一些地方特色鮮明的物種甚至面臨滅絕風險。一些種質資源庫(圃)由於經費不足,保存、保育、復壯等工作時斷時續,特別是尖端科技人才缺乏,我國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些工作顯得滯後。
另有專家建議,國家在資源保藏方面投入巨大,但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方面顯得步伐滯後、力度不夠,可以借鑑圖書文獻領域「館際互借」的做法,來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
抓好農作物和畜牧良種攻關
曾衍德表示,要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攻關和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持續抓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具體來說,水稻、小麥方面,就是要加快優質專用品種選育,保持競爭力。大豆要加快高產高油高蛋白品種選育,生豬、奶牛等品種關鍵性能要努力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一些品種選育要實現零的突破。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玉米、大豆、生豬等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目前,外資企業佔我國種子市場份額的3%左右,進口種子佔全國用種量的0.1%。總體上,我國種子供應有保障、風險可控。
唐仁健表示,我國種業自主創新確實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如果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像我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近年雖然一直在推進大豆振興計劃,但仍然存在單產較低的問題,種業攻關重點任務之一,便是培育高產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
全國農業農村系統2021年立下「穩大豆」軍令狀,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力爭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用於豆製品等的食用大豆國內自給。
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四五」期間在加強作物重大新品種培育方面,將重點培育優質綠色超級稻、優質功能水稻、優質節水小麥、抗赤黴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劑大豆等重大新品種。
除了糧食作物種子,我國動物種源也有改善空間。中國農科院王慧華副研究員表示,種源「卡脖子」問題主要還是出在白羽肉雞、生豬、肉牛等品類上,高端蔬菜也有一定提升空間。
遴選一批龍頭企業
曾衍德表示,要培育主體,重點是要抓好龍頭企業和營商環境。遴選一批創新強、潛力大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之儘快成為我國種業創新戰略力量。同時要積極推進「放管服」,加大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為種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目前,我國種業公司存在「小而散」的問題,企業研發投入受限,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數量有限。數據顯示,在經營規模上,我國農作物種業企業前十強僅佔國內市場15.8%的份額;在創新能力上,全國農作物種業企業研發總投入不到德國拜耳的一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閱種業上市公司數據發現,以隆平高科為例,其主營業務為以現代種業產業化為發展方向,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主要從事農作物高科技種子及種苗的研發、繁育、推廣及服務。
2019年隆平高科實現營業收入31.2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5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7.71%。2019年隆平高科研發投入金額為4.11億元,佔營收比重為13.15%,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
2020年12月,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布公告顯示,隆平高科及其下屬子公司自主培育或與他方共同培育的185個品種獲得國家審定通過,其中水稻新品種132個,佔所有新獲批水稻品種的23%,數量領先。
以荃銀高科為例,其主要從事優良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種子的研發、繁育、推廣、服務,以及利用公司優質特色品種帶動的訂單農業業務。
2019年荃銀高科實現營收11.54億元,同比增長26.73%;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457萬元,同比增長38.42%。數據顯示,2017-2019年,荃銀高科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77%、6.88%、4.81%。